10年前,《清明上河圖》中的各式古代木車,或馱物載人,或被牛馬拉著,惟妙惟肖,讓張俊智看得入迷。他與那些木車算得上“心有靈犀”,單憑畫中印象,便能將每一部木車的工藝結(jié)構(gòu)速遞腦海:榫眼、燕尾榫、趴肩、咬殼……與古代能工巧匠間隔著千年時空,卻因工藝心意相通了。他把那些古車挨個微縮復(fù)原,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被他從古代“趕”回來的古車已有四五十輛。
創(chuàng)意探索 駕古車安全行駛
張俊智的家?guī)缀醭闪艘粋€古車私人博物館——每個房間都會有古車的身影,客廳的一面背景墻儼然成為古代車的“停車場”,上面停放著雄渾古樸的中國古代雙輪車,也有市井里常見的牛馬車、戰(zhàn)場兵車,千百年的世情風物都集結(jié)在這間斗室之中。
張師傅制作古車沒有圖紙,有時單憑電視里的一個古代車的鏡頭,他便開工制作。有一年,張師傅看電視新聞,四川省一家博物館在考古時挖出300多件陶片還有三個轱轆。博物館經(jīng)過三年的修復(fù)對接,發(fā)現(xiàn)這是一架馬車的后架,但缺趕車用的“車把式”。
張師傅對這輛馬車非常感興趣,卻有點失望,照片上缺失的“車把式”十分重要,于是張師傅只能自己動腦設(shè)計圖紙了。張師傅說:“三個轱轆的馬車,如果不安裝一些細小環(huán)節(jié),只能直線行駛,當車子拐彎便會翻車?!边@個問題沒有難住張師傅,他在連接車身與馬之間的“關(guān)節(jié)”上安裝了一個活動裝置,張師傅給它取名“拐彎增高器”,有了它,三個轱轆的車在轉(zhuǎn)彎時便不會“人仰馬翻”。
拐彎增高器的工作原理是:三輪車轉(zhuǎn)彎時,外側(cè)的轱轆需要稍微抬高一些,此時,只有前面和內(nèi)側(cè)的轱轆著地,這樣車子才能順利轉(zhuǎn)彎。按張師傅的話說:“我就喜歡這些有探索性的工作,即使參照圖片,也要以實用為先,創(chuàng)意性地讓古車安全啟動?!?/p>
制作古車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工藝技術(shù)、行車原理,古代歷史知識也是不可或缺的,張師傅設(shè)計安裝“拐彎增高器”的那一輛是復(fù)原微縮了東漢時期的三輪馬車。張師傅說:“東漢時期車的發(fā)展最快,而且最發(fā)達?!睎|漢之前的馬車是單轅結(jié)構(gòu),而單轅車一般至少要配兩匹馬,比如秦始皇兵馬俑里的馬車是四匹馬拉動,而到了東漢,出現(xiàn)雙轅車只需要一匹馬。
古車價高 原料不菲
張師傅除了微縮制作《清明上河圖》和考古出土的古車,宮廷用車以及皇室出游用的玉輦也成為他效仿的對象。在張師傅的私人藏品中,有一件供皇室乘坐的“專駕”叫象輅,車體顯然比其他的車要敦實許多。這架象輅由大象拉車,寓意萬事吉祥,張師傅制作這個“大件兒”足足花了半年。象輅做工非常精致,車上的每一扇木刻窗戶都能打開。如果將這件作品放大十幾倍,恐怕還真能讓人過過皇帝的癮。在一些步輦的制作中也會用到垂簾,而每一塊都是由木片串成,車身上的榫、鉚工藝細致入微,毫不做作。
制作這些作品,每件都會花上兩三個月的時間,遇到大型車還需要更多時間。一件氣勢恢宏的四輪古車仍“拋錨”在張師傅的工作室里,由于車身龐大、工藝考究,張師傅為了這輛古車已經(jīng)搭上兩年的工夫了。
花時間搭工夫倒不要緊,張師傅說:“既然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會在用料上非常下功夫?!惫糯拒?,張師傅買的都是好木料,木材中的珍品小葉紫檀成了張師傅的首選,張師傅舍得為這些寶貝花銀兩,像金絲小葉紫檀大約500元一斤,制作一匹雙轅馬車至少要用掉10多斤木料,拋除銅鐵等配件,單單是馬車的木料就至少要花上5000元。
張師傅說,為了做木車,他總要去沈陽古玩市場采料,經(jīng)常大批量購入木料。現(xiàn)在時間長了,和做木料生意的人也熟了,有時一個電話打過去,人家便給送來。木料的事解決了,最難的是配件,車馬上的那些銅飾小玩意卻是不容易淘到,為了弄到它們,張師傅跑到市里的古文化街和黃河道與臨潼路去踅摸,看到中意的不問價錢便捎回來,然后把好好的成品拆成七零八落的零件,在張師傅眼中,它們是古車上不可或缺的。
慧根與古代木匠靈犀相通
要說張師傅怎會有超于常人的領(lǐng)悟,這就不得不說他的慧根了。張師傅出身于一個木匠世家,祖輩四代都是木匠。當年,天津新河莊一提到“張家木匠鋪”,便是無人不知的頭牌。因為家傳的手藝好,活計精細,結(jié)婚置家的人都愿意找他們。從“張家木匠鋪”出來的東西,件件精美絕倫。雖然張師傅沒當過木匠,但凡有木工的工藝,他一看便知,除此,車、鉗、鉚、焊、銑、刨等工藝,無所不通。
自打和古車結(jié)緣,家里被張師傅弄得儼然像一個操作車間,鋸末、零件到處散落,終于,忍無可忍的老伴讓張師傅另覓佳處。沒多久,在開發(fā)區(qū)的花鳥魚蟲市場,尋得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工作室,這可把張師傅樂壞了。空間雖狹小,卻是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有他和車,刨、鉆、打磨、上蠟……張師傅在這個工作室可以安靜地創(chuàng)意構(gòu)思,然后付之成品。
剛有工作室的時候,張師傅每天都像上班一樣,早上六七點到那里,一待便是十四五個小時。張師傅說,在工作室的時候,腦子非常靜,即便有什么瑣事,也完全不會干擾他,因為制作的時候非常投入,雖然沒有人催著交活兒,但還是很緊張,這種“緊張”是身心完全投入的感覺,一旦放下手里的活,身體就非常勞累,回到家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倒頭就睡。幾年下來,這樣的工作狀態(tài)讓張師傅的身體有些吃不消,加上家人的勸說,張師傅說自己如今已經(jīng)很“收斂”了。
收斂的只是張師傅如癡如醉的制作時間,而他的手藝絲毫沒有懈怠。而且,中國的古車已經(jīng)不能滿足張師傅做車的癡狂,如今,但凡與車相關(guān)的,張師傅都會饒有興趣地上手一試。張師傅在網(wǎng)上看到有一張照片,是世界上第一輛由法國生產(chǎn)的蒸汽汽車,他找來銅、木等材料,照著網(wǎng)上圖片,研究車的結(jié)構(gòu)和工作原理,于是水鍋爐、活塞等細節(jié)便成就了這樣一輛微縮蒸汽汽車。
張師傅的車已經(jīng)不是模仿復(fù)制古車那般簡單,車展上也時常出現(xiàn)張師傅制作的車。當然,這些車并非展賣,而是汽車銷售商看中了張師傅對汽車文化的理解,也希望借張師傅對車的興趣幫他們吸引消費者。
如今,問及張師傅對于收徒有何想法,張師傅一語中的:“我希望教悟性好的徒弟,能讓作品有新東西,富有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