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造車就是一盤生意,新車都是在嚴密方程式下計算出來的。它們有著相似的造型,幾乎一樣的內部空間和配置,甚至它們都共用一套四驅系統(tǒng),只是各自給它起不同的名字。你要增加一點科技設備,各家車廠早已明碼標價,反正是費用不扉。車廠絕對不會這么笨,給你超前的配置。同為競爭對手,A不給的東西,B肯定不會慷慨給你。
公路上的皇后
但在幾十年前,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大膽的創(chuàng)新設計無處不在,于是才有甲殼蟲、MINI,野馬,還有今天我們的主角雪鐵龍DS。DS有著夢幻般的外形,即使是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時尚的,我懷疑DS的工程師安德烈·勒費布爾(Ander Lefevre)和設計師弗拉米尼·貝托尼(Flamirio Betoni)是不是曾經被外星人抓去過,因為DS的造形簡單就是一艘外星飛船。但Ds之美,絕對不止是擁有一身折服時尚之都的外衣這么簡單,它在工程學上的貢獻才是其成功的關鍵。DS車體每個部分都可以輕易拆換,它甚至用上了四前速自動變速箱,液壓輔助的轉向、剎車系統(tǒng)等等。主動轉向大燈是現(xiàn)在時髦的裝備吧?但在50多年前的DS上已經裝備了,內側大燈可隨方向盤轉動。DS最早采用一副輸出75bhp的OHV推桿式引擎,最高時速140km/h,這在50年代相當了不起了。
人們對DS印象最深的,除了永不過時的外形,還有就是它先進的底盤技術。1953年雪鐵龍的設計師想到用高壓液壓裝置替代傳統(tǒng)懸掛裝置上的彈簧,其特點是擁有一個高壓液壓球。最早進行這項技術試驗的是雪鐵龍前驅15車型的后懸掛,但最終這項技術是裝備在DS上面。液壓懸掛的好處是,無論車輛負荷大小,它都能自動保持固定的離地間隙,這對行駛舒適性和操控性都大有幫助。
在1955年,當雪鐵龍Ds19第一次亮相時,你可以理解它為什么會那么轟動了。巴黎各大報刊以“大宮殿,—顆汽車炸彈爆炸”為題來報導它,車展第一天就收到了12000張訂單。此后的20年,DS一共賣出了超過145萬輛,被世人譽為“公路上的皇后”。
重溫70年代
我們所試駕的Ds是1974年款,配備了電噴2347ee的直列四缸引擎、4速ANT變速箱。除了可升降的液壓懸掛之外,這部1974年款的DS23甚至還配備了隨動轉向頭燈,這些在當時都是極其先進的技術。工程和技術上的杰出加上夢幻般的外形設計,所以你明白為什么雪鐵龍的人說到Ds時都是一臉的驕傲。
坐入車廂,厚實而又柔軟的座椅舒服得像是家里的沙發(fā),擰鑰匙啟動引擎,接近40年前的經典便這樣穿越來到我跟前。要開動這部DS,你首先需要把排擋向后推,然后再橫撥,這樣才能掛入一擋,松掉駐車制動,輕踩油門,離合器會自動結合,這樣DS便慢慢上路了,換擋時同樣也需要完全松掉油門。變速箱排擋位置有些古怪,位于方向盤和儀表之間,有點類似于以往美國車喜歡用的懷擋但又不完全一樣,不太就手。好在我并不是真的需要把這部DS開多快,我的目的只是感受一下這部車齡大過我10歲的老爺車,而且在雪鐵龍藏車館旁邊的這條微型賽道上,用到2擋已經足矣。
雪鐵龍藏車館的工作人員顯然很用心地在照顧這部DS,車子的狀態(tài)極好,引擎一點都不吵,運轉的平順度跟今天的車子沒有兩樣,軟綿綿的液壓懸掛和軟綿綿的座椅幾乎隔絕了你跟路面。液壓助力的方向盤很輕,轉動起來絲毫不費力氣,就算是以現(xiàn)在的標準評判,這部DS也相當舒適。到了彎前略微減速,踩下剎車(沒錯,地板上那個圓球一樣的東西就是剎車)的一剎那,液壓懸掛竟然會主動讓車尾下沉,籍此平衡前后軸配重,讓后輪得到更大抓地力,從而獲得更好的剎車穩(wěn)定性!
我又試了幾次,每一次踩下剎車車尾都會及時地下沉,松開剎車車尾又毫無意外地回復正常高度。天啊,這不過是一部70年代的車子,以今天的眼光看起來很簡陋的液壓懸掛,竟然已經聰明到了這樣的程度。
短短幾分鐘的體驗結束得很快,但這幾份鐘內我感受到的東西,卻比很多車給我開上半個月還要多很多??梢院苋菀椎叵胂蟮?,開著DS這樣一部舒適、前衛(wèi)、高科技的轎車,在那個年代會是多么享受的—件事。而那個年代的雪鐵龍,那個大膽、對于科技和技術極端追求的雪鐵龍,透過DS讓我看到了它完全陌生的為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