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有著自己的“美麗時空”,教育者應小心翼翼、無微不至地“關懷”兒童心靈……作為有良知的教育者都有義務在教育教學中為孩子考慮,讓孩子活在自己的年齡中,把童年還給孩子。
追問:是誰讓兒童生態(tài)缺失
在語文教學中,兒童生態(tài)的缺失會讓許多有識之士痛感困惑和迷惘,筆者曾經(jīng)看到這樣一個片斷: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二年級課文《夕陽真美》時,文中有一詞“壯麗”,老師問“這詞是什么意思?”學生答“壯觀美麗?!崩蠋熢u價“很對。”
思考:“壯觀美麗”的確是“壯麗”的解釋,但用“壯觀美麗”這單純的解釋,二年級的小朋友能理解嗎?這樣解釋是不是太抽象了?在評課時,聾啞學校的一位教師的話語引人深思:我的教學對象是一群特殊兒童,讓孩子理解詞的意思是非常困難的,要正常孩子的幾倍時間。但再怎么難也要教,要根據(jù)孩子的特點,想盡法子,一堂課要用上許多教學方法幫助他們理解,就如“壯觀”一詞,光讓孩子知道“壯觀美麗”還遠遠不夠,作為聾啞學校的教師還需搜集大量圖片或影像資料,讓他們直觀地、感性地理解“壯麗”的意思。又如“連綿起伏”一詞,可用看一看、畫一畫、演一演等方法來理解。
為使特殊兒童能像正常人一樣掌握知識,聾啞學校的老師可謂費盡心思,但更值得敬佩的是他們對兒童的無比尊重,是他們那份出于人道的生命關懷。作為正常孩子的老師,卻往往忽視了兒童已有的知識基礎,忽視了兒童的認知水平,以教師的主觀判斷為準則。孩子說:“我想聽到開花的聲音?!倍處焻s不客氣地說:“開花怎么可能有聲音?”看,教師的見解像一把利劍,無形地摧殘著兒童獨特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孩子的個性被強行修剪,靈性被窒息與禁錮,久而久之,孩子的天性就蕩然無存了,一個個成了暮氣沉沉、語言無味的“小大人”。
呼喚:讓語文課堂回歸兒童本位
追源溯流,珍愛童年這一哲學思想及教育觀點可謂源遠流長。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便提出“復歸于樸,復歸于嬰兒”的觀點。對于童心境界的追求,明朝的李贄可以說是不遺余力,他在《童心說》中寫道:“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蓖牡牧魇Ь鸵馕吨膩G失,也就是精神的死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對童心的真愛也是一以貫之,他在《師范生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中用一首通俗易懂的兒歌來表現(xiàn):“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孩子還要小?!辈⑶以谄渲髦须S處可見對小孩子力量的贊嘆,要求教師向最偉大的先生——兒童學習。考察東西文化及教育時,保護童心資源可說是殊途同歸、異曲同工。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出“兒童是成人之父”這一說法,就是說從精神意義上成人要不斷返回生命的純潔清澈的童年狀態(tài)。杜威先生則是旗幟鮮明地倡導教育應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為主體,以兒童為本位。
重構:讓語文課堂親近兒童視角
如何使兒童在整個語文學習過程中變得豐盈起來呢?作為語文教師,要從成年世界、成年邏輯轉到兒童思維、兒童意識,這對教師是一個艱巨的挑戰(zhàn)。要有兒童的眼光、用一顆童心,以孩子的視角、認知去研讀文本。
在一些課堂中,尤其是公開課,為了追求精彩,教師越來越追求文本解讀的深度,越來越講究語文課堂信息的密度。于是,常??吹浇處煂ξ谋具M行“深度挖掘”,發(fā)前人之未發(fā),見前人之未見,解讀出一些令聽課老師也似懂非懂的“高論”,以顯示自己鉆研教材的深入;還有的教師引經(jīng)據(jù)典,無度整合,以顯示其閱讀面的寬廣、視野的開闊;有的教師設計一個個精妙的問題,逼著孩子走向自己預設,往往因其出乎意料、異峰突起而讓同行贊嘆不已,紛紛效仿。冷靜思考:課堂的主人——兒童,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什么?有些深度解讀,符合兒童的心智發(fā)展嗎?所謂的精彩是來自兒童成長的需要嗎?所以,應讓兒童的認知成為研讀文本基點。
舉例分析:《狼牙山五壯士》是一篇課文,承載著厚重的教化功能:讓學生記住那段悲壯的歷史,記住那些為民族解放犧牲的英雄,并由此激發(fā)高昂的愛國熱情。我們總以為“只有對敵人恨得愈深,才能對祖國愛得愈深”,所以教這一課,平時講得最多、學生讀得最多的是五壯士如何奮勇殺敵的文字,是那些展覽暴力的場面。這樣種下的是愛國主義,還是崇尚暴力的仇恨?這是孩子應該接受的東西嗎?教育名師劉發(fā)建則有意回避了殺敵的血腥場面,引入“日寇行禮”的歷史細節(jié),教學重點從感受五壯士痛擊敵人和對敵人的仇恨,轉移到體驗他們愛人民愛民族勝于愛自己生命的崇高情懷和英雄氣概上。他對文本的定位回歸到了閱讀教學的本初應該的位置,就是孩子看待文本的地方。
以兒童的視角去親近文本,打量文本。從兒童思維、兒童意識出發(fā),想想孩子看到一個文本會怎么想,他們需要什么,能怎么讀,能讀到什么程度。從“教材內(nèi)容”中剝出“教學內(nèi)容”,并從“學習生活”指向“現(xiàn)實生活”。日本學者佐藤學先生提出了教學中的“原創(chuàng)性”問題,他認為:“在 ‘原創(chuàng)性’得到維護的課堂里,擯棄外來的知識、談論自己真實的教師出現(xiàn)了。這樣,就可以建設起每一個兒童——他們的認識與表達那是不可置換的個性的文化——都受到尊重的課堂。”
讓兒童心靈的喚醒成為課堂教學終極的追求。許多教師執(zhí)教《月光啟蒙》有一個共同特點:教師對文章的“深度理解”沒有與兒童的精神世界對接,對“啟蒙”的理解總漂浮在作品表面天馬行空的感悟,而把作者對母親的感激、懷念之情卻講得淋漓盡致,不是把學生弄得淚撒課堂,就是覺得意猶未盡。所以在正確研讀文本的前提下還要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學語言”,把文本語言貼切地、親和地、有魅力地傳給兒童,讓兒童心靈的喚醒成為教學的終極追求。若能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教師也能像文中的母親一樣在學生的心里播下一點文學的種子,那就最好不過了。這是筆者基于這篇課文的追求,基于這樣的目標定位,一直在思考如何展開具體的課堂教學:
師:默讀最后一段,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請?zhí)岢鰜怼?/p>
生:(提出問題)
(1)為什么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
(2)“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飛向詩歌的王國?!边@段話不理解。
師:(解答提示)你猜猜作者是干什么的?
生:詩人,因為他說:“母親讓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了詩歌的王國。”
師:對,孫友田是一位詩人,可他原來是個煤礦工人。他怎么會從一個煤礦工人成長為一個詩人的呢?看看他的散文《黑土地》片段:白天跟師傅下井勞動,頭頂一盞礦燈,像黑色的鷹銜著一粒光芒,在叢林一樣的支柱間飛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變成詩行……我寫《大山歡笑》:“萬年煤層打個滾,一山烏金往外冒,黑寶石,往外跑,滿山滿谷金光照。一路大聲喊:我是煤,我要燃燒!”
師:這是節(jié)選自《黑土地》的兩段文字,讀第一段文字,再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話,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母親的工作很辛苦,兒子的工作也很辛苦,但他充滿了生活的熱情,說自己“像黑色的鷹銜著一粒光芒”,很有豪情。
生:我覺得作者特像他的母親,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給“我”唱歌;“我”白天下井工作,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變成詩行。
用漢語的獨特魅力去征服學生,讓文字有靈性,準確地解讀出了文字的文化意味,不是漂浮于作品表面天馬行空的感悟,不是游離于作品簡單地進行道德說教,而是讓作品與學生的生命感受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給了學生“彼岸意識”——站在語言這一岸,照亮心靈視界。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品蘊含的精妙的精神世界。語文教學就應該以語言作為載體,通過文本語言指向文本語境中的心靈,進而洞察作者的心靈,并進入到學生的心靈。這就要求教師發(fā)揮“我”的主體性,憑借文本的語言以及文本承載的文化背景,引領學生在文本的詞典語義和情景語義之間、自然經(jīng)驗和人文思維之間、文字語言和文化心理之間、共識層面和縱深層面之間、文本經(jīng)驗和學生經(jīng)驗之間激活、打通,也就是在“言”與“意”之間發(fā)生實質意義上的轉換,看清活在文本里的“我”,進而照亮學生的“自我”,進入一程又一程的精神佳境,感受和體驗平時極少可能直接感受和體驗到的事物,掌握表達這樣一些新的感受和體驗的語言和語言形式。
讓兒童需要成為課后作業(yè)的動力。站在兒童的視角思考,心中的理想作業(yè)是“開放+自主”,即語文作業(yè)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各種作業(yè)練習,而且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將設計權讓位于學生,讓學生自編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因為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必須認真閱讀文本,并回顧課堂學習的主要知識,還可能要搜集本學科甚至跨學科的相關資料,從而找出問題的最佳角度和答案。這樣,促使學生首先要認真聽課,而且也鍛煉了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意識,增添了學習信心,同時使享受學習成為現(xiàn)實,使學生成為作業(yè)的真正主人。
例如講完《水》這篇課文后,問孩子:“課文學完了,你準備給自己布置怎樣的作業(yè)?”孩子的回答精彩紛呈:
生A:“可以寫下讀了這篇課文的感受。”
生B:“可以出一份主題為‘節(jié)水’的小報?!?/p>
生C:“可以寫一份倡議書,號召我們身邊的人節(jié)約用水?!?/p>
生D:“每個人都可以回家做個小調(diào)查,看看自家有沒有浪費水的不良習慣,提醒家人也要節(jié)約用水?!?/p>
……
所謂“超市型”作業(yè)就是教師列出各種作業(yè),讓孩子像逛超市自主選購商品一樣,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yè)。“超市型”分基本作業(yè)、選擇作業(yè)、超額作業(yè),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這有利于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充分發(fā)展。當教師能真正讓權于兒童,讓他們的需要成為課后作業(yè)的原動力,自行設計作業(yè),自主選擇作業(yè),做他們自己喜愛做的事時,我們的教學一定會煥發(fā)出燦爛的生命力。
當一個幼兒畫他眼中的世界時,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畫面中全是一雙雙腿。人們要蹲下來看孩子,以孩子為出發(fā)點,把教師“理解的課程”轉變?yōu)閷W生“體驗的課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激發(fā)他們的情感,滿足他們的需求,并以孩子為歸宿,讓他們自主作業(yè),達到鞏固學習任務的目的。唯其如此,小學語文教學才會真正受到兒童的喜愛,才會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當我們研讀文本時,當我們走進課堂時,當我們布置作業(yè)時,請捫心自問:我們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