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在師生有效的溝通之間進行的。在教學中有很多教學效果不理想,原因是由于教師不善于和學生溝通。特別是化學作為初三的新學科,在開始教學時一定要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作為一位化學教師,除了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淵博的知識、科學的教育方法外,還要善于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要使學生喜歡化學,就要做讓學生喜歡的化學教師,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充分發(fā)揮語言藝術的魅力
幽默 教學過程本身就是師生交流溝通的過程。 幽默是人際關系中必不可少的“潤滑劑”,人們都喜歡幽默的交談者,喜歡聽幽默的話語。具有幽默感的的教師一走進學生中間,學生就會感到快樂,溝通也就順暢有效了。如在講解地殼中前幾種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順序時,本人是用諧音記憶法教學的:“養(yǎng)閨女貼到屋脊蓋”(氧、硅、鋁、鐵、鈣),這時教師可以面帶微笑停留兩分鐘,給學生重復的機會,學生非常感興趣在笑聲中重復了,并當堂就記住。再如講解濃硫酸稀釋時要重點強調濃硫酸加到水中,而不是水加到濃硫酸中,就用了“酸入水不后悔;水入酸必后悔”。從而借幽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求知欲、好奇心及學習的成功感。
委婉 在化學教學中肯定會遇到學生表達意思不準確或者錯誤的,這時,教師向學生表達一些否定性意見時,如果教師能使用委婉的技巧,就會使學生更容易從心理上愉快地接受。教學中本人允許學生表現(xiàn)錯誤,并能寬容地對待有錯誤的學生。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錯誤的時候,往往是最需要老師鼓勵與幫助的時候,老師一如既往的微笑,耐心的等待,期待的眼神,不帶諷刺的評價或指正,能給學生莫大的安慰。例如講解溶解度定義時強調四點:“溫度、溶劑量100克、飽和狀態(tài)、單位是克”必須同時具備,缺少一點都是不準確的,舉例說明“20℃時100水中溶解氯化鈉36克達到飽和,則20℃氯化鈉的溶解度是多少?”學生甲毫不猶豫地大聲回答:36,這時老師一定不能給出是否正確的結論,可以繼續(xù)讓學生甲回答,直到學生意識到錯誤為止;再如“20℃氯化鈉的溶解度是36克”含義是什么?學生乙回答到“20℃時100水中能溶解氯化鈉36克”,老師可以用肯定的語氣總結:溶解度的含義比較難理解,在強調的四點中你能領會三點很好,但是敘述溶解度的含義必須同時具備否則就是錯誤的。
含蓄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把自己的教育隱蔽起來,兒童越是覺察不到教師的教育意圖,教育效果就越好?!薄敖虒W和教育的藝術和技巧就在于發(fā)揮每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們在腦力勞動中取得成功的喜悅?!闭f的就是教育的含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含蓄地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思維活躍、情感涌動的認識活動中,追求人生經(jīng)驗與意義的建構,點燃智慧的火花,開啟心智的大門。這種含蓄的教育不是傳統(tǒng)的注入式、填鴨式、講解式,而是用一顆心激活幾十顆心的交流,
反語 古人云:“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師生溝通中,教師有時為了更好地表達目的,口頭說出的意思和自己的真實意思恰恰相反,卻反而能成功。比如講解“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是用這樣一席話,“今天給大家講講毒品的好處。第一大好處是可以減肥,180斤可以減到50斤,模樣特酷,可以嚇跑小偷;第二大好處是身體萎縮,可以節(jié)省布料……”這種詼諧的反語暗示了毒品的害處,使學生在笑聲中感受和理解了老師的用意。
主動去親近每一位學生的心靈
冰心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一朵花不漂亮,也沒有一個學生不可愛?!币虼?,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內心,就必須躬下身來,主動去親近每一位學生的心靈。和學生交心,在溝通過程中還要注意溝通的技巧,只有心里裝著每一位學生,才能真正地了解學生,也才能愛學生所愛、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把學生的憂慮當成自己的憂慮。只有學生感覺到老師熱切的愛時,他們才會把老師當作最可信賴的人,并毫無保留地將心靈的大門敞開,這也是師生有效溝通的基礎。
教師在和學生溝通的時候,應努力帶著學生進入一種積極心態(tài)的假設中。譬如學生在交談時提到了自己的化學學習成績比較差。教師不要問學生“你自己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你化學成績這么差呢?”而應問:“你自己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你在化學上不能獲得理想的成績呢?”假如學生談到自己在課堂上緊張不敢回答問題,教師不要問:“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在課堂上就緊張不敢回答問題呢?”而應問:“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在課堂上就不能自如表達呢?”兩種談話法,意思一模一樣,但是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一下子就反映得清清楚楚。“理想的成績”“自如的表達”相比較,“成績差”“不敢回答問題”對學生影響效果的區(qū)別相當明顯。前者是指出一種模式、一種目標,容易引起學生形成一些積極的內心體驗,后者只是聚集了問題所在,定格了學生的缺陷,讓學生定勢在“化學一定學不好了”。師生溝通就是要幫助學生明確進取目標,而且一個人看著目標,遠比看著缺陷更加容易改變自身。同時教師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交談,用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tài)度、熱情的贊語來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
構建和學生交流的平臺
同學間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開朗外向的學生能夠直言不諱地與老師溝通,而內向靦腆的學生卻很難做到。在化學教學中要構建實現(xiàn)師生互動交流平等和諧的平臺,采取“實話實說、有問有答、互動交流、相互啟迪”的交流方式,暢所欲言,不搞“一言堂”,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
創(chuàng)設師生平等交流的情境,消除學生的疑慮。學生跟老師講心里話、提出不同的解題方法是對老師的信賴,同時也會心存疑慮,學生會觀察老師的神情和反應,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句應答都會直接影響學生說話的情緒和表達是否順利。教師要洞察學生的心理,對學生的敘述作出積極、準確的反應,在對學生所反映的解題方法作出評價時要慎重。有的學生表露自己的觀點,希望得到老師的贊同,老師決不能吝嗇欣賞的目光和贊許的話語,莫讓學生感到失望;有的學生向老師訴說心中的煩惱和苦悶,希望得到老師的精神上的撫慰,老師要聞風而動,送上理解和溫暖,莫讓學生感到無助;有的學生解題方法幼稚,希望不要讓其他同學知道,老師必須守口如瓶,莫讓學生感到難堪。老師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創(chuàng)造寬松的氣氛,創(chuàng)造各種學生說的機會,并且能讓學生樂于說。
懂得接納與尊重學生
接納與尊重是教師對學生的溝通態(tài)度,也體現(xiàn)教師在哲學上的一種人性觀。從本質上講,這種人性觀傾向于“性善論”,即相信每個學生有無限發(fā)展的潛力,相信每個學生都可以通過教育和社會的影響,朝美好的方面發(fā)展,對學生的尊重和接納并不等于教師不能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思考模式;尊重和接納學生也意味著讓學生在表達他們自己的內心世界時,不輕易下判斷,不對學生隨便地做出“好”或“壞”的判斷,只是先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去無我地聆聽,當學生傾訴時,教師要保持沉默,表示正在注意聽,非必要時不打斷學生的話,使學生體驗到老師那種容忍、關懷的態(tài)度。在聽學生談話時,若無耐心,不投入,急于提出成人的見解和忠告,不但剝奪了學生提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而且成人的辦法可能與學生的狀況脫節(jié)而流于空談。給予學生充分的寬容去表達和自我覺察;教師對學生不輕易下判斷,“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接納與尊重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接納學生的需求、情感、思想,使他們合理的需求得到滿足,樸素的思想得到認可,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去表達自我的同時,在內心深處始終對學生未來的良性成長持積極的態(tài)度。
教師要跟上時代的節(jié)拍,走進學生的生活。現(xiàn)代社會信息技術發(fā)達,傳播媒體豐富多彩,已不可能要求學生只專注于課本知識和老師的說教,他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知識。如上網(wǎng)查閱鐵生銹的條件、實質及鐵生銹造成的危害,學生自己獲得的知識會比老師傳授的更易消化記牢。如果老師再一味地抱著傳統(tǒng)的觀念(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跟不上時代的節(jié)拍,那么與學生的鴻溝會越來越大,甚至比起學生來教師反而顯得老土。教師也要學習現(xiàn)代技術,接受各種新文化、新觀念,這樣才能走近學生,與學生有共同的話題,便于與學生進行交流。
教師要用真誠喚起學生的信任感。卡爾·羅杰斯把真誠解釋為咨詢員在心理咨詢中,自由地表達真正的自己,表現(xiàn)出開放和誠實,是一個表里一致,真實可靠的人。教師向學生表達真誠與自信;有分寸地向學生承認自己的無知、錯誤和不完美;恰當運用“教師意識”“朋友意識”,有選擇地表達真誠的自我體驗。
教師對學生的真誠是一種教育的力量。學生對教師施加的教育影響,是有選擇地接受,這種對教育影響選擇接受的程度,決定于學生對教師的接受程度。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和接納度有多高,對老師所傳遞的教育影響的接受度就有多高。學生對教師的言行是否一致非常重視,學生在與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老師溝通,本身就是在學習如何進行健康的情緒管理,讓自己在這樣的一個榜樣那里,學習做一個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人,學習對人真誠、信賴的品質。
和學生溝通技巧很多,并且每位教師的方法及表現(xiàn)形式也不盡相同。面對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教師通過一定“技巧”,才能在具體教學中做到從容面對,才能與學生建立起和諧交流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