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的一天,14歲的北京市順義區(qū)某中學初一學生小林(化名)被班主任罰站后摔倒,造成顱腦損傷及耳聾等癥狀。長時間罰站學生,顯然懲罰過重。教師要把握好教育與懲罰之間的度,既要嚴格要求學生,又要尊重、愛護、寬容學生。
教育應以愛為基點
班主任是負責一個班學生的思想、學習、勞動、生活等工作的教師,是班級的領導者、教育者和組織者。掌握教育分寸就是要求班主任在教育學生和處理問題時,能做到實事求是,通情達理,且說話合度、行為得體、方式適宜等。教育學生時不注意分寸,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結果,還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對學生過分的贊揚,就會使他們養(yǎng)成驕傲、不踏實的壞習慣。過分的批評,就會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過分的愛撫會削弱他們的意志,過分的嚴厲會養(yǎng)成他們性格上的盲從或固執(zhí);過分的遷就會形成學生松懈、放任的習性,過分的苛求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過高的教育要求會使學生望而生畏,過低的要求則會對他們失去教育意義等。
教育家魏書生對違紀的學生規(guī)定了三種自我教育方式,體現了教育的分寸,值得借鑒:一是犯了遲到早退的小毛病,給大家唱一支歌;二是再大一點的錯誤,自覺找一件好事做,作為補償;三是思想意識方面的問題,就寫一份500字的心理活動說明書,說明“新我”與“舊我”斗爭的過程與結果。
教育分寸的實行要以愛為基點,以教育機制去應對。同一名學生,帶著愛心去教育看到的是學生活躍聰明,反之則認為該學生調皮搗蛋,由此引發(fā)的育人結果也會不同。
著名雕塑大師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看一棵樹,我們只要帶著欣賞的眼光,帶著審美的心情,總能在這棵普通的樹上發(fā)現出美來。如果花不鮮艷,也許葉子會綠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葉子都不漂亮,也許枝干會長得錯落有致;如果花、葉子和枝干都不美麗,也許它生長的位置極好,在藍天的映襯下,遠遠望去,綽約多姿,也會流露出幾分美感。學生的成長因環(huán)境、家庭、年齡、性別、生理、心理、個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會產生差異,這十分正常?!敖逃裏o差生,只有有差異的學生”,就是這個道理。
責任感缺失
愛學生就要多鼓勵學生,特別是對學習沒有信心的學困生。鼓勵是主流的教育方式,可是有些學生只給予鼓勵,根本不起作用,也就是說鼓勵無法替代批評的功能。批評和懲罰,與表揚和鼓勵一樣,都是正常的教育手段,但是目前確實有一些老師不敢批評孩子。因為有好多家長對孩子過度的呵護,本來是班主任為維持班級管理秩序,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批評和懲罰,家長卻找到學校幫孩子理論。
殊不知,批評也是孩子成長必需的營養(yǎng)。孩子是在犯錯中成長的,老師要細心地發(fā)現孩子的問題,并適當地批評指正;如果不敢批評、不敢懲罰,一味的迎合孩子,不利于孩子形成獨立完整的人格。換個角度看,教師對犯錯的學生進行嚴厲的批評也是一種訓練——訓練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社會競爭是殘酷的,家庭生活是溫暖的,學校要做的不是溫暖家庭的延續(xù),而是從家庭到社會的過渡。
關于懲罰和批評學生的問題,《教育》旬刊記者采訪了山東省臨邑縣理合鄉(xiāng)中學校長藺新浩,他說,“現在人們通常把體罰和處罰的問題混淆,我認為對學生不應該體罰,但對于犯錯的學生必須處罰。”
藺新浩對于批評學生的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在接受《教育》旬刊記者采訪時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對我的每一屆學生都曾經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老師不處罰你們,只對你們用說服教育,你們能聽老師的話,你們能上課遵守紀律,按時交作業(yè)嗎?每當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學生們總是嘿嘿傻笑,不作任何回答。當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的時候,家長希望孩子在學校有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能接受好的教育,有個公平的待遇。如果由于某些人的行為破壞了課堂紀律,破壞了班上的學習氛圍,讓其他同學的利益受到了傷害,那我就必須規(guī)范這些破壞紀律學生的行為。學生也必須為自已的行為負責,每個人從小就應該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犯了錯的人可以不受到處罰,反而受到優(yōu)待的話,我相信人人都有犯錯誤的欲望和沖動,畢竟犯錯比遵守紀律要容易得多。如果是這樣,我想學校也不用開了,大家都去犯錯誤算了。一個不能為自已的錯誤行為負責的人就是一個廢人,他會對社會造成危害。中國人需要責任感教育。
如果一味的對學生鼓勵,沒有批評,那么學生無異于溫室里的花朵,他們雖然美麗,卻經不起風雨。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需要的是能夠經歷風吹雨打意志堅強的人才,而不是感性脆弱的小寶貝。教師 “體罰學生”往往是教師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當學校把懲罰學生界定為落后的教育方式的時候,歐美正在逐步以立法的形式確定懲罰在教育中的地位。
智慧的“冷處理”
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有三種:鼓勵、批評,介于兩者之間的就是“冷處理”。當學生多次犯錯,對需要“熱處理”的應抓住時機,當機立斷,迅速處理,不能拖延,對需“冷處理”的要不急于表態(tài)處理,待時機成熟時再逐步加以處理,使得學生心悅誠服。
青島市一中的班主任袁莉在自己的博客里,這樣寫道:“學生倪某脾氣很‘臭’,一次大掃除擦窗子時,馬馬虎虎,一點不干凈。我知道如果批評他,不但不見效,反倒招來他的怨憤情緒。我就讓其他同學來替他擦,沒有急于批評他,而他卻一直在等待我的‘暴風雨’。后來,見我的‘暴風雨’沒來,他卻比以前收斂多了,勞動也認真了。后來,他在日記中寫道:‘老師,您一直沒有批評我,是不是對我失去了信心?現在我才知道,老師批評我,就表示對我還寄有期望,老師,我多么希望還能聽到您的批評?!涍^這件事以后,這個學生果然進步了?!?/p>
吉林省通化市通鋼三中教師周楊的冷處理方式更加智慧,他這樣回憶說:
2010年我新接的一屆學生中,有一名學生開學兩個多月交過的作業(yè)不超過8次,連續(xù)三次月考都不及格,我苦心教育他,上課讓他自覺站一會兒,都不見起色。一次他又沒交作業(yè),我利用早自習輔導的空閑,和他談話,也不知為什么他竟突然一反常態(tài),大聲吼道:有本事你打我。也許小學被打慣了。我一見風頭不對,就說別發(fā)威,本老師不是打手,老師還得輔導其他同學,你回去反省去!他頓時像失去目標一樣,茫然的離開了。事后我又和他談話,才知道他早就不想念書了,自己說在小學打過班主任,打過外語老師(都是男的)。今天是想從我這找個不上學的借口,激怒老師,讓老師出手。聽后,我驚出一身冷汗,如果我當時不理智,如果我沒有10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那后果不堪設想。其實對待這種學生也不難,能說出這種話的學生一定是問題學生,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他發(fā)飆的時候冷處理,不以牙還牙,讓他自己反思,事后教育他,相信絕大多數問題學生會被教育好的。
冷處理師生矛盾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教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二,教師要把握時機及時與學生溝通。正因為我把握以上技巧,該同學事后說:您真高,比我小學老師強多了。盡管他還是不交作業(yè),可聽課狀態(tài)比以前好多了,對他的過錯,我在班級只做適當批評,上課也沒有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他,使得這位學生對學習重新樹立信心,也使全班學生信服我的教育方法,我通過這件事贏得了幾乎全班學生的信服,所以在期末考試中,不但發(fā)飆的學生考了73分(滿分100分),全班學生都及格了,平均分、及格率都從剛入學摸底考試的倒數第一提高到全年級八個教學班第一名??梢娎涮幚戆l(fā)飆學生是多么重要。
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
班主任是全班學生的領頭羊,班主任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幾乎決定大部分學生的態(tài)度。作為一名班主任,如果單憑自己的感情行事,就是一種狹隘的偏愛,一種不公正的做法。班主任感情的傾斜,必然也會引起學生的心理傾斜。學生不一定都會明白地用語言來表達對老師的意見,然而他們心理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這樣,容易造成學生之間的對立情緒。反之,班主任如果能公平對待全班學生,就能密切師生關系、同學關系。
班主任或許不曾想到,學生被自己偏愛也常常引來許多麻煩,諸如會被同學們孤立等等。從另一角度說,由于班主任的偏愛,有些幸運的機會可以輕易到手,使這些寵兒不必再艱苦奮斗。久而久之,這些寵兒便失去了生存的本領,專門尋求別人的保護與寵愛,其后果可想而知。
為了引導教師能夠公正、公平的對待學生,藺新浩在給全鄉(xiāng)教師開會時特意拍了一張照片,并給這張照片取名為:棉田里摘落下的一朵棉花。
他描繪了當時的場景:“棉田的棉花早已摘過了,地里只剩下枯黃的棉稈‘站’在那兒,隨風搖晃著。我發(fā)現棉田中間有一朵沒有摘走的棉花,這朵棉花白白的、大大的,在枯黃棉稈的棉田中格外顯眼!我走到這朵棉花前,仔細觀察這朵棉花:果然是一朵好棉花!我想:‘這么好的一朵棉花為什么沒有被摘走呢?’ 他說完后,教師都開始議論起來,有的說當時棉桃長得很小或很丑,引不起重視,被摘花人忽略了;又有人說棉桃還沒有開,摘花人當然不會摘它了;有的說這朵開得不怎么好的棉花,被上面開得好的棉花遮住了,摘花人只顧了摘好棉花,把這朵棉花給落下了……”
藺新浩說,“這‘棉田里摘落下的一朵棉花’給了我啟示,教育不能有遺忘得角落。教育者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每個家庭的百分之百,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學校經常說的,‘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不能只當口號,要真正落實到每一名學生身上?!?/p>
考察一名教師教育的成績不能只定位在一個標準“優(yōu)生”層面(升學率)上,如果只關注“優(yōu)生”,教學中就會掩蓋“差生”,容易造成對“差生”的放棄。這必將失去教育的真諦。只會培養(yǎng)“優(yōu)生”的教師,不是真正的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教師之“優(yōu)”,優(yōu)在能夠轉變“差生”,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