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華萊士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相”與收視率的結合,取得其他從業(yè)者難以企及的成就,也惹來無數(shù)爭議和批評。
他有個口頭禪“恕我冒昧”,每次這么說,定有重磅炸彈拋出。1979年,時值伊朗人質事件爆發(fā)不久,華萊士獲得采訪霍梅尼的機會。為打破僵局,華萊士說“恕我冒昧,埃及總統(tǒng)薩達特說您是個瘋子”旁邊的翻譯一時竟不敢將此話譯成阿拉伯語,最后霍梅尼做出回應,平靜表示“薩達特是異教徒”。薩達特兩年后遇刺身亡。
1918年5月,華萊士出生于馬薩諸塞州一個俄裔猶太家庭,他的父母在19世紀末從動蕩喧囂的俄國移民美利堅,歷盡艱難才融入美國社會。這樣的家境讓華萊士天生具有強烈的自尊心,總試圖證明自己,渴望受眾人關注。
華萊士就讀于密歇根大學,他在校園里開始接觸播音工作,擔任校電臺播音員。這份工作最令他沉醉處在于,節(jié)目開頭時可以報出自己的名字——他渴望所有人記住自己。1939年大學畢業(yè)后,華萊士在一家電臺當主持人,周薪區(qū)區(qū)20美元,吃幾頓好飯都成問題。
此后他輾轉多年,從密歇根到底特律,再到芝加哥,嘗盡艱辛,但始終沒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1956年,應電視制片人泰德·葉慈邀請,華萊士參與制作一檔名為《深夜直擊》(Night Beat)的訪談節(jié)目,一改當年此類節(jié)目賓主正襟危坐、名為訪談卻不見交鋒之清談風格,連綿不絕地向受訪者拋出犀利問題,讓受訪者窘迫得冷汗直冒。這種硬派的訪談路子立刻得到觀眾喜愛。
1957年,美國廣播公司(ABC)將《深夜直擊》攬入麾下,卻又因經(jīng)營問題于翌年將其砍掉。華萊士事業(yè)遭遇挫折,一度喪失希望,跑去主持娛樂游戲節(jié)目,還為煙草公司做廣告,雖然出了名、掙了錢,卻失去渴望的崇高感。渾渾噩噩度過幾年之后,他的長子意外去世,徹底改變了華萊士的職業(yè)走向。
彼得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輕人,夢想成為作家。1962年,他去希臘旅游,在爬山時失足殞命,年僅19歲。華萊士飛赴希臘為兒子收尸,一路上老淚縱橫,又想到自己如此淪落,遂立下誓言,有生之年只投身新聞,當一名真正的記者,成為兒子彼得的驕傲。
1963年,華萊士順利進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決意當一名嚴肅的新聞主播,卻得不到重視,因為他主持過娛樂節(jié)目,其背景似乎不適合從事嚴肅的新聞報道。盡管等待數(shù)年,華萊士沒有輕易認輸,為改變公眾形象,他以近50歲高齡申請前往越南擔任戰(zhàn)地記者。
這些努力得到了CBS高層肯定。1968年,該臺新聞制片人唐·海威特籌劃了一部新聞雜志類節(jié)目《60分鐘》,計劃以犀利的視角深入報道事件、人物。華萊士被選為主持人之一。
在之后38年擔綱《60分鐘》主播過程中,華萊士事業(yè)蒸蒸日上,對新聞行業(yè)做出多方面貢獻。他是“伏擊”式采訪的早期推動者:通過隱藏式攝像機、臥底等手段獲得證據(jù),在受訪人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拋出,節(jié)目的收視率也相應節(jié)節(jié)攀高。
“水門事件”爆發(fā)后,為拿到獨家新聞,CBS向尼克松的辦公室主任赫爾德曼支付10萬美元,讓他接受華萊士專訪,這被新聞界詬病為“支票新聞”。但圍繞“水門事件”的訪談?chuàng)Q來《60分鐘》收視率飆升,并從此一路上行。
伴隨節(jié)目走紅,華萊士變得越來越強勢,有時他用陳述句提問,問題變成了表態(tài);為獲取獨家新聞,他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有同事指責他竊取“選題”。盡情享受著掌聲的華萊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種種做法存在潛在風險。
1982年,CBS播出反思越戰(zhàn)的紀錄片《越南騙局:被忽略的敵人》。華萊士在片中質疑越戰(zhàn)將領威斯特摩蘭有意篡改、調低對越南軍力的估計。威斯特摩蘭怒將CBS告上法庭。此案綿延兩年多,節(jié)目內容并無瑕疵,但訴訟階段卻爆出丑聞:華萊士的關鍵線人、中央情報局工作人員薩姆·亞當斯收取了CBS支付的2.5萬美元“咨詢費”。官司打了兩年后,威斯特摩蘭放棄訴訟,CBS的聲譽卻已大受貶損,華萊士也遭遇信譽危機,終日憂心忡忡,竟患上了憂郁癥。
華萊士一生都在像鷹隼一樣不遺余力地尋求真相、揭露丑聞,而他不留情面的提問風格,讓許多名人、高官愛恨交加,盼著看他笑話的人更不在少數(shù)。
1995年,批評者們終于等到好機會。華萊士做了一期節(jié)目,受訪的煙草業(yè)人士披露,煙草業(yè)高管們一直知情并隱瞞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節(jié)目完成后,CBS高層因擔心引來官司,出面干預并將節(jié)目閹割后播出,盡管華萊士一再反對而未奏效,此事仍被批評者指責為幕后操作。更有嗅覺靈敏的好萊塢制片人據(jù)此拍攝了一部電影《局內人》。
2000年,華萊士已是82歲高齡,在北戴河采訪中國領導人時,仍不改其犀利做派。2006年3月,華萊士退休,隨后又采訪了伊朗總統(tǒng)內賈德,借此贏得自己的第21個艾美獎。
作者為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