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弗羅茨瓦夫到克拉科夫,距離不超過300公里,可我乘坐的EC列車(歐洲城市間快車)竟開了將近5個小時。尤其是火車經過卡托維茨后,速度慢得簡直就像蝸牛在爬。
我在火車上閑得無聊,就研究車上懸掛的波蘭鐵路交通圖,發(fā)現波蘭的鐵路線在西北和西南相當稠密,而東面就很稀疏,從鐵路線就能大體猜出波蘭的人口和經濟中心在哪了。
在克拉科夫,我住在波蘭同學亞娜家里。她家在鋼廠區(qū),距離克拉科夫老城還挺遠。其實在東歐劇變之前,克拉科夫有一個規(guī)模巨大,赫赫有名的鋼鐵企業(yè),名叫列寧鋼鐵廠。加上附近卡托維茨的煤,這片區(qū)域完全就像我們的東北老工業(yè)基地那樣。但在上世紀90年代后,鋼鐵廠逐漸衰落了。大量的工人下崗后離開了鋼廠,據說現在這個企業(yè)被外國人承包,而且再也不叫列寧鋼鐵廠了。
據亞娜說,克拉科夫當地百姓一向和華沙人不睦。為啥,因為他們總感覺克拉科夫才是真正的波蘭首都。這也難怪,如果我們翻看歷史書,就會發(fā)現這座城市作為波蘭首都有幾百年的歷史。波蘭的眾多王侯將相基本上都葬在克拉科夫皇宮邊的教堂里。2010年4月10日,波蘭總統卡欽斯基乘搭的飛機,在俄羅斯墜毀,卡欽斯基和夫人都遇難。后來人們把兩人的尸骨混到一起,還運到克拉科夫瓦維爾主教教堂內舉行葬禮。
總統夫婦的石棺就停放在教堂的地下一層,而這一層還有一個波蘭國父級人物的棺材,那就是為波蘭獨立奮斗了終身的畢蘇斯基。而此教堂的地下二層,則陳列著很多波蘭國王及著名人物的棺材,有些棺材非常窄小,看上去就像為嬰幼兒準備的。
克拉科夫的老城據說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就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當然非常值得一游。特別是中央集市廣場,那是克拉科夫舊城區(qū)的主要廣場,形成于1257年。其面積為4萬平方米,是歐洲最大的中世紀廣場之一。
廣場上有宏偉的哥特式建筑圣母大殿,文藝復興風格的紡織會館,我在這里想說說這個紡織會館,里面現在其實是一個小商品市場了。我當時去的時候是嚴冬臘月,會館里竟沒有暖氣,不少年齡挺大的東歐婦女在那里跺著腳哈著氣賣東西。生存的環(huán)境可想而知。該廣場上我還看到一幕更夸張的景象,當時的氣溫有零下20多攝氏度,一個青年竟站在那里一動不動舉著一個牌子好幾個小時。亞娜告訴我說,那是在做廣告。我當時很驚愕,還有這么折磨人做廣告的?
距離克拉科夫老城不遠的一處名為卡齊米什區(qū)的地方,是曾經猶太人的聚集區(qū)。我們所熟知的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就發(fā)生在這個區(qū)。如今的卡奇米什區(qū)已經相當殘破,你也幾乎看不到什么猶太人的影子了。在這個區(qū)有一個相當規(guī)模的猶太人墓地,倒是值得一去,因為里面記載了很多猶太人的過去,特別是納粹德國對猶太人暴行的歷史。我在這個墓地里面行走的時候發(fā)現,很多的猶太人全家都葬在這,可墓碑竟是用德語書寫,都是在控訴納粹法西斯的罪行。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這么多德國猶太人葬在這里。直到第二天在克拉科夫的火車站,準備去上華沙的列車,這時候我突然聽到一個車票販子在喊,“奧斯維辛,奧斯維辛,誰去?半小時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