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最近對臟空氣的了解,是那個叫PM2.5的東西。
這些懸浮在空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粉塵,對人類健康有著致命的威脅。因為,他們可以——直接入肺。
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是,雖然中國的環(huán)保專家、衛(wèi)生專家,早就知道PM2.5的存在,可是,它在中國的普及,來自于美國駐華大使館。
PM2.5最早在美國納入環(huán)境標準,美國大使館使用儀器監(jiān)測使館空氣并在互聯(lián)網上發(fā)布。有人認為他是有意,有人認為他是無意,可無論怎樣,這種行為普及了PM2.5的概念,他讓中國人知道,原來臟空氣是這么致命。
在不同的人群,這種傳播引發(fā)的兩種反應,一種人感謝,一種人生氣。
于是,臟空氣,變得復雜起來。
臟空氣里,到底有什么?
臟空氣里,當然有科技。
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首先被科技限制。人類也只是在不遠的1993年,才把PM2.5與致命的呼吸系統(tǒng)癌癥聯(lián)系起來。
作為科技欠發(fā)達國家,壞處自然是晚些享受科技的成果,好處則是可以在全球化的世界,輕易地共享別人研究的結果。
在中國,2000年左右,環(huán)保和衛(wèi)生專家們就開始研究PM2.5。PM2.5的壞處,他們心知肚明。這可能是一個很難破解的謎團了——這些機構可以輕易調動媒體去傳播任何事情,可是PM2.5的概念,居然等到美國人在美國普及10多年后,轉身才在中國普及。
臟空氣里,還有博弈。
在美國,即使知道PM2.5有損健康,可它納入空氣質量體系,也是困難重重。
因為,減少PM2.5排放,會有損化工、運輸產業(yè)的利益;還會改變燒烤愛好者們的生活方式——不開玩笑,那些熱愛露天燒烤的美國佬為這事上街游行過。
于是,一個又一個的官司不斷地開打。官司的一個重點,其實是美國社會在尋找“保護公民健康”和“經濟的合理性”之間的一個平衡點。
最后,這個點,找到了。美國環(huán)保總署克里斯蒂?惠特曼女士說:“環(huán)??偸鹱龀龅臉藴?,是基于科學事實和公眾健康的,不必看著哪個公司的財務報表行事。它保護的是1.3億美國人民,包括3500萬因空氣污染導致的哮喘和其他呼吸疾病兒童的健康。”
而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也認為:即使對于尚未有百分之百科學依據(jù)的潛在危險物質,環(huán)??偸鹂梢灾贫ㄏ鄳臏蕜t,防患于未然。
那是一個看似平淡無奇,但來之不易、令人感動的標準:公民健康第一。
臟空氣里,還有政治。
大使館是否能測量公布中國的空氣質量,上了外交部的新聞發(fā)布會。
在北京,三個大學畢業(yè)生拍攝了一部關于空氣污染的紀錄片,上網之后,神奇地被替換成一個打工者聯(lián)歡會視頻。
在全國,所有空氣污染指數(shù)都不包含健康提醒,在那一串串陌生的數(shù)字面前,人們應該做些什么,成了一個原本簡單、卻永遠得不到答案的疑問。
在歷史上,包括空氣污染在內的環(huán)境污染,一直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國家無法破解的宿命。
在傳統(tǒng)上,“不給社會主義抹黑”的思維一直深藏體內,它應該促動我們做得更好,但也常常促動我們將不好的東西隱藏起來。
現(xiàn)在,新的空氣測評標準即將上場,它包含了PM2.5,環(huán)保達標的天氣變得更艱難。
臟空氣里,本不該那么復雜。
它包含PM2.5、PM10、二氧化硫……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認識它,然后,需要做個決定:是公民健康第一,還是其他。
親愛的讀者們,你們或許可以這樣看待這組封面故事——它在講述,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中國發(fā)生了什么。
徐一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