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各地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大批學校引進了專職的心理教師,專門從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屬于自己的“領地”對心理教師而言是好事,但追蹤發(fā)現很多心理教師發(fā)展得未必好。表現為游離于教師主流圈子之外,只有孤芳自賞之意,并無他人認可之勢,職業(yè)發(fā)展舉步維艱,進入了“邊緣化”的境地?!斑吘壔睂嶋H上是社會學中的一個概念,原指相對中心而言,遠離中心的地帶。而中小學心理教師的邊緣化指其遠離學校教師群體中心,經常處在教師群體的邊緣或之外,不被學校領導、其他學科教師群體及學生所重視和認可,發(fā)展空間狹小的一種狀態(tài)。防止心理教師邊緣化,不僅是加強其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關系到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效果的關鍵因素,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中小學心理教師邊緣化的表現
1.工作邊緣化
心理教師的工作常常得不到領導、同事、學生的認可,而自己卻叫苦連天,這是工作邊緣化的典型體現。心理教師的工作邊緣化體現在心理課程教學安排不足,沒有充分的心理課時,很多課只能借助講座等大規(guī)模形式來實施,缺乏一定的時間保障。其次,心理輔導、心理活動等工作的開展缺乏支持條件,主要指缺乏相關人員的支持。大部分教學干部和班主任對心理工作不理解、不重視,認為效果不明顯,不愿意讓學生投入時間進行心理輔導和活動。同時大部分學生也存在應付心理,或參與不投入、或直接不參與,久而久之導致心理健康工作的認可度低,滿意度差,推進的難度越來越大。
2.發(fā)展邊緣化
很多心理教師反映看不到自己的工作前景,說的就是心理教師發(fā)展的邊緣化問題。一方面由于政策原因,心理教師的編制系列不同于學科教師,存在數量和評價上的局限,影響了心理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另一方面,很多學校認為心理教師并不是教師隊伍的核心力量,自然也不是發(fā)展和培養(yǎng)的重點對象,表現為校內為心理教師搭建的展示和提升平臺少,參加教育培訓的機會少,職稱評定名額少等現象,使得其發(fā)展前景堪憂。同時,學校心理教師人員不多,在工作上缺乏交流研討對象,校本教研幾率小,使得專業(yè)發(fā)展步伐緩慢。種種因素累加形成了目前心理教師發(fā)展邊緣化的局面。
二、中小學心理教師邊緣化的原因
心理教師的邊緣化問題存在外界因素的影響與制約。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近年才逐漸受到廣泛關注,必然會經歷發(fā)展的過程性和階段性,表現在工作職責、考核評定、激勵機制、人才培養(yǎng)、社會認可等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可以說,心理教師邊緣化一定程度上是心理健康教育體制發(fā)展下的產物。其次,我國對中小學心理教師的專業(yè)培養(yǎng)還不全面系統(tǒng),有心理學專業(yè)的學校不多,心理專業(yè)開設時間不長,培養(yǎng)內容與實踐工作有脫節(jié),影響了心理教師的教育能力和專業(yè)勝任力,進而不被認可。同時由于對心理教師需求量近年來急增,供求不平衡致使心理教師入門門檻低,導致一些自身專業(yè)水平差的教師從事實踐心理工作,難以干出成績而導致被邊緣化。再次,盡管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度與日俱增,但一些地區(qū)和學校還存在著輕視現象,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應付檢查的“花瓶”,心理教師也必然遭遇被忽視的境地。
然而,心理教師的邊緣化很大程度上與自身有關。很多心理教師職業(yè)發(fā)展成功的案例說明了外界因素不是影響專業(yè)發(fā)展的最大阻力,關鍵性因素是自己。首先,很多心理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期待過高,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將自己放到了一個較高的位置,一旦實際與期待不符,心理就有了落差,很難正視困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其次,一部分心理教師對工作的定位存在問題,即把心理工作與學校其他工作割裂開了,認為自己從事的是專業(yè)性較強的獨立性工作,不與德育、教學等領域尋求合作,不融入學校大的教育環(huán)境中,逐漸形成了被孤立的狀態(tài)。再有,部分心理教師缺乏整合資源的意識,沒有將相關人員納入到心理教育隊伍中來,例如與德育干部、班主任缺乏溝通聯(lián)系,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沒有得到大范圍的傳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心理工作的全面推進。最后,心理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還欠缺一些創(chuàng)新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對象是學生,目的是塑造人、培養(yǎng)人,在方式方法上可以有突破,要結合現代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所改進和創(chuàng)新,如心理班會、同伴輔導、學生社團等受學生喜愛方式的轉化與應用等。工作方法難以與時俱進,也使得很多成效難以凸顯,使得心理工作沒有受到進一步重視。
三、中小學心理教師邊緣化的自身解決策略
1.心理工作要融入到學校整體工作中
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以專業(yè)為主,需要與學校其他工作打通融合在一起,尤其與德育的整合更為重要。因而,心理教師要突破專業(yè)及角色限制,讓自己了解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盡量使心理工作融合到學校工作的全局中,服務于學生發(fā)展,然后發(fā)揮專業(yè)特長,才能得到關注進而受到重視。例如,在德育活動中注入心理活動方法,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學習方法指導,為教師隊伍進行減壓訓練等,只有找準了與學校工作的契合點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心理教師在學校的定位應該是“有為”才更容易“有位”,心理教師要借助與學校大局工作的結合,達到工作上的適應,進而挖掘資源,實現突破。
2.心理教師要尋求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教師自己的力量畢竟勢單力薄,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要盡量尋求與更多教師合作,將更多教師納入到心理教育隊伍中來,那么工作的視角就會有所拓展。例如,可與班主任進一步合作。首先,可主動為班級管理和學生管理獻計獻策,讓班主任能接受和認可心理工作,增強班主任的心理教育意識,然后更進一步地與班主任開展針對班級的特色活動。心理教師也可以在學校進行大規(guī)模的心理講座,向全體教師介紹實用的心理教育方法,讓更多教師了解心理,產生運用心理方法的需求和愿望,這樣心理工作的普及與開展就有更大的空間。同時加強與更多教師的聯(lián)系,能夠隨時讓心理專業(yè)上的策略和方法為教師服務,增強教師們對心理工作的認可,這樣心理工作就可能更多地被納入到學校的系列工作中。
3.不斷加強學習,提高專業(yè)勝任力
心理教師在有施展平臺的基礎上,能否做好工作的核心取決于自身的專業(yè)勝任力,因而提高自己專業(yè)勝任能力是防止心理教師被邊緣化的關鍵。心理教師首先要修煉自己的專業(yè)能力,打好專業(yè)基本功。同時要認真對待每一次學習機會,積極參加區(qū)級、市級組織的各種培訓和研討,提高科學研究能力,利用課題研究加強反思,不斷成長,努力讓心理工作在學校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心理教師還要完善自身人格特質,包括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應變能力、大局觀等等,這樣才能夠與學校工作有更多融合,與教師有更多合作,心理教師才能發(fā)揮專業(yè)的特長,心理工作也才能夠尋求到可行的實施途徑。
4.堅定信心,積極開拓,面向未來
心理教師要提高自身職業(yè)認同度,不要因為暫時的工作困難而消極應對,要堅定信心,不斷開拓進取,尋找工作路徑,變通工作方法,對心理健康教育抱有信心。心理教師要擁有陽光、向上的心態(tài),用自己的良好心態(tài)影響到更多的教師和學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學生,把更多的心理陽光播撒到學校的更多地方。心理教師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不斷充實完善自己,將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與現在的點滴努力結合起來,不計較暫時的利益得失,積極面向未來。相信隨著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得越來越快,心理工作會在教育洪流中大有作為。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