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范大學教授王尚文先生潛心研究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多年,他推崇語文課堂應該由“馴化型”“訓練型”課堂走向“對話型”課堂;他推崇課堂應該是教師啟迪學生心智,引領(lǐng)學生不斷探究的課堂。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營造平等的對話空間。教師必須意識到,課堂上自由平等的對話,對于學生語文興趣的培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反之,教師對學生的個人見解隨意橫加阻斷,勢必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思維的惰性??v觀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占據(jù)強勢地位、學生處于“失語”狀態(tài)由來已久。由于受傳統(tǒng)課程觀、教材觀、教學觀的支配和制約,在我們的課堂上,教師的教代替了學生的學,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思考……
那么,要創(chuàng)建“對話型”課堂,我們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
一、教師要給予學生暢所欲言的舞臺,營造和諧的氛圍
課堂平等是什么?就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思考和辨析的時間和自由表達的機會。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善于保持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關(guān)系,激發(fā)并呵護學生開放性的思維。
《少年王冕》一文中,母親讓王冕輟學,去給人家放牛,他卻回答說:“娘,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這樣可以貼補些家用,還能帶幾本書去讀呢?!痹诮虒W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向?qū)W生追問了一句:“王冕為什么這么說?他是不是不想讀書了?”全班學生眾說紛紜,有的說可能是因為家庭困難,王冕沒有心思讀書,所以悶得慌;有的則認定是王冕覺得自己和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起讀書,感覺很不自在,所以悶得慌;還有的說,王冕是個懂事的孩子,他用這句話來開導母親,讓母親不要難過……面對如此情形,我沒有對學生的各種回答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是適當?shù)却瑸閷W生思維的活躍創(chuàng)造一個契機:“你為什么這樣認為,道理在哪兒?大家觀點各不相同,這沒有關(guān)系,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去讀書,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吧!”學生思路被打開了,紛紛“挖空心思”在課文中尋找依據(j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合理的。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不動聲色地傾聽,適時地點撥:“其實,在課文中有多處提示……”
二、教師要珍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綻放學生的個性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解讀本無定勢,亦無唯一答案,每個人都在讀“自己的”文本,每個學生都可以有自己個性化的見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課堂上,我們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體驗、見解,鼓勵思維馳騁,個性綻放。
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誠實與信任》一文,學完課文,解讀為什么用“誠實與信任”為課文題目時,我讓學生說說課文中誰誠實、誰信任誰。按照我最初的理解,本文作者通過主動承擔碰壞小紅車車燈的責任而贏得了小紅車主人的信任這件事,告訴我們誠實比金錢更重要的道理。
一位學生卻說:“我有不同的觀點,我覺得小紅車主人也是個誠實的人。作者的車碰壞了小紅車的反光鏡,本來就是因為小紅車超出了停車線二三十厘米。所以,作者留下字條主動要求賠償?shù)臅r候,小紅車主人明白自己也有過錯,才沒有要求作者賠償?!?/p>
多么獨特的回答,多么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此時,我因勢利導,啟發(fā)學生深入探討:誠實和信任是單方面的嗎?
學生的發(fā)言越來越精彩了:“課文用‘誠實與信任’作為題目,不僅僅講的是一個人的誠實得到另一個人的信任;課文中的作者和小紅車主人都很誠實,他們都用自己的誠實贏得了對方的信任……”
在課堂上這樣精彩的生成過程中,師生一起對課文、對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感悟。確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人與人交往的時候,誠實和信任本來就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只有誠實的人才能使得別人對你誠實,誠實的人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而學會去信任別人,別人才會信任你自己。
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個性解讀和獨特體驗時,教師應該盡可能多給一些真誠的微笑,多給孩子綻放個性的機會,讓孩子體會到發(fā)散思維、成功表達的快樂。
三、教師要鼓勵學生據(jù)理力爭的勇氣,讓課堂充滿靈性
《金子》一文,主要講了彼得#8226;弗雷特在淘金無望、準備離去的時候,發(fā)現(xiàn)雨后土地上長出了小草,從中得到啟發(fā),便留下來種花,最后獲得成功的故事。課文雖短小精悍,但意蘊深刻,耐人尋味。
這篇課文,教參是這樣解讀的:本文的主旨在于告訴我們想要成功必須通過辛勤的勞動,課文講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課堂上,正當我如此解讀時,卻有學生突然提出:“我有不同見解,彼得找金子也很勤勞啊,為什么卻一無所獲呢?”一石激起千層浪,言下之意,“勤勞”未必“致富”。面對這個令我始料未及的問題,細想一下,確實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個道理究竟在哪兒?學生一時間又表達不出。此時,我不是簡單地對這個學生的回答下結(jié)論,而是趁勢組織全班學生討論,“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你們看,彼得獲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有觀點還要有理由才會有說服力哦!”學生的思維被點燃了。有的說:“勤勞才能致富,沒有彼得辛勤地種花,就不會有他后來的成功。”有的說:“不是勤勞就一定成功,彼得埋頭苦干了幾個月,幾乎翻遍了整塊土地,卻一無所獲?!庇械恼f:“我覺得彼得很聰明,他及時發(fā)現(xiàn)了淘金不成可以種花,才會有后來的成功?!边€有人說:“勤勞和智慧這二者缺一不可,智慧+勤勞=成功。”
教完這篇課文,我和彼得一樣收獲了“真金”:作為教師,我們不能迷信教材和教參,不能迷信權(quán)威。我們更要教給孩子“不唯書,不唯上”的思想,我們要鼓勵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自己的獨特體驗,有大膽懷疑、勇敢質(zhì)疑的精神,并能據(jù)理力爭,學會表達和說明自己的觀點。而這,比學一篇課文或會一個知識更重要。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先生造就學生,學生也造就先生。”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能讓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思路更開闊,同時也讓教師的教學機智被激發(fā),課堂生成不斷涌現(xiàn),不斷向縱深發(fā)展,能讓師生共同收獲別樣的精彩!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黃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