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筆者剛加入教師隊伍時就聽前輩說,站穩(wěn)講臺、教好學生比什么都重要。于是,筆者認真研究考綱,認真研究教參,認真?zhèn)湔n研究學生,預設(shè)自己的課堂如何如何精彩。一段時間教下來,筆者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和心中預想的教學效果總有一些出入,問題出在哪里?該如何改進呢?當時一位名師指點迷津:“你把這一系列的做法和反思寫下來,再進行學習、研究,把以后的課堂教學一步步改進,這就是教育研究?!钡P者也聽到一些相反的觀點:對一線教師來說,教育研究純粹是教師的負擔,站穩(wěn)講臺才是最重要的;不過,教學研究對職稱評定倒是有益的。
教學研究和教好學生、站穩(wěn)講臺是否矛盾?為了弄清目前教研氣氛不濃和功利性太強的原因,2011年筆者調(diào)查了學校暑期培訓班的教師。根據(jù)被調(diào)查教師對教學研究的態(tài)度,筆者將教師分為3類。
第一類,不屑型。這類教師認為能做好教研不一定就能站穩(wěn)講臺,教研對自己來說只是增加負擔,一線教師無需進行教研,這部分人占41.5%。甚至有的教師認為教研對課堂教學根本不起作用,對教育研究工作嗤之以鼻。
第二類,茫然型。這類教師認為教研能對課堂教學起到一些作用,有進行研究的意識和愿望,但不知道如何入手,心里著急卻不知研究什么問題。這部分人占31.5%。
第三類,怕苦型。這類教師心里清楚教研對課堂教學很有促進作用,但他們不想吃苦,不想用喝咖啡的時間來進行刻苦的研究,所以遲遲不見行動。這部分人占27%。
一、教研與教好學生并不矛盾
“不屑型”教師認為不需要進行教學研究,憑著老經(jīng)驗教學也能教好學生,孰不知這樣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如今的學生已不同于過去,他們的人生觀、性格、學習習慣等都發(fā)生了改變,而那些教師還是抱著過去的教學思想和方法不放,不細致地研究學生,碰到問題的時候往往“就事論事”或憑經(jīng)驗解決。如,學生作業(yè)完成得不能令人滿意,教師就想當然地認為是學生偷懶,卻不反思作業(yè)內(nèi)容是否讓學生感興趣、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自己教學有無疏漏以及改進的新方法,一味地固守于錯誤的教育觀念之中,年復一年地重復過去,教學效果卻越來越差。
筆者認識一位語文教師,他從進校一直埋頭苦干,但教學效果并不好。后來,他要申報中級職稱,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寫過論文。于是,迫于外力他開始寫論文。為了撰寫有關(guān)合作小組教學的論文,完成數(shù)據(jù)搜集,他開始對自己課堂小組合作活動進行觀察、記錄。原以為數(shù)據(jù)有了就完事大吉,但他發(fā)現(xiàn)有時候?qū)W生合作并不理想。于是他查閱了相關(guān)文獻,仔細分析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學生合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教師指令不夠清晰、組內(nèi)工作分配不均、學生不愿交流,等等。他將一個個問題進行對比實驗和分析,在順利完成論文的同時,摸索出適合授課班級小組合作教學的有效方法,提高了教學效果。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他所教的學生表達能力強、有思想、講文明,他說這得益于自己為完成一個市級課題“文學作品和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而進行的多年潛心研究。他在研究中不僅作好了課程規(guī)劃,還嘗試故事新構(gòu)、課堂展示、對照分析文學作品人物等各種課堂訓練方法,鍛煉和提升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位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解決問題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素質(zhì)。目前他不僅是高級教師,而且已經(jīng)成為市教壇中堅角色和學校教研組長,他正帶著教研組的教師一起進步。
可見,并不只是單純的“教”,就能“教好學生”。缺乏教育工作者理性的思考,缺乏“研”,“教好學生”就成了空談,教師就成了教書匠。
二、教研問題就在身邊
“茫然型”教師將教研定位于高端,覺得自己遇不到什么大問題來研究。其實,小問題事關(guān)大方向,問題就在身邊。教師在研究課程、身臨課堂、面對學生的過程中每天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形形色色的問題若想解決徹底,還必須研究到位。筆者認為,研究源于教育實踐,又對課堂實踐進行指導,并通過教育實踐進行推廣。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課堂實踐和教育研究的契合點。善于找尋課堂實踐中的問題作為教育研究的核心,教書匠就成了真正的教師。
教研工作最常見的模式就是“反思身邊問題——研究原因——行動改進——回歸課堂檢驗”。如課堂上教師提了一個問題,好幾個學生都回答不到位,教師就要反思這暴露了什么問題,是自己講得不夠清楚,還是學生預習得不到位。然后跟其他教師進行討論,還可以閱讀相關(guān)的教學著作,研究出問題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一位上進的教師從走上講臺的那天開始,就會想著如何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率高,如何讓自己教的這一科成績突出,這也是教師進行教研的原動力。
筆者的一位同學,剛站上講臺時非常膽小,跟學生交流毫無經(jīng)驗,有一次甚至被一個學生氣哭。她花了很長時間探究問題的根源,后來醒悟是她不清楚那個年齡段學生的心理,損傷了學生的自尊心,也沒摸清那個學生的脾氣,學生口無遮攔說出了不該說的話,把她氣哭。于是她積極檢索資料,研讀《心理科學》雜志和《班主任工作漫談》等書籍,并和那位學生傾心交談,從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談起,運用心理學知識對這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于贏得了那位學生的信任。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長為溫州市名班主任,跟學生的關(guān)系非常融洽,教育學生的方法多樣有效。她每次出差都給學生帶禮物,所帶的班級兩次被評為市優(yōu)秀班級,在全市班主任工作會議上介紹經(jīng)驗。她說她的教研成績就來源于發(fā)現(xiàn)身邊的“問題”,進行不懈的探索。
三、教研是有效課堂的催化劑
有些“怕苦型”的教師,整天想著如何享樂,而不把時間放在研究課堂、研究學生、研究教法學法、研究如何提高課堂效率上。比如對相同的知識點,教師強調(diào)多次,但還是有學生考試失誤。這類教師不去研究為什么會這樣,而是一碰到這個知識點就不厭其煩地重復,也不管學生愛不愛聽,也不管自己的講授是否讓學生接受,課堂效率有沒有提高,有沒有什么省勁的辦法。這類教師心里清楚教研肯定有效,但就是不想動腦費力,反而推脫責任去責怪學生不用功,不重視學習。任何事情的成功都要付出艱辛,反復的思考和行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撰寫文章或參加評選能賦予自我反思以理論的總結(jié),并利于經(jīng)驗推廣,對自己和他人課堂有效性的提高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研究表明,能進行教育科研的教師成長周期會更短,課堂教學比其他教師更有效。
有一位教師在學校工作了十幾年,不怕苦不怕累,大家都很佩服他,因為只要他教,學生就特別喜歡,他們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超越其他班級的學生。和他交談之后,筆者才知道他背后付出的比常人要多很多。他很有教研意識,經(jīng)常把課堂的問題上升為研究課題,經(jīng)過細致深入的反思、提煉、改進,然后運用于課堂實踐中,也就是說將“課堂教學教研化,教學科研課堂化”。如,他發(fā)現(xiàn)教師在科學課堂中講述的時候,學生都聽得懂,可是當自己要做練習時卻無法重復教師的示范。于是他申報了課題“科學寫作融入初中科學概念改變教學的實踐與研究”,期望通過寫作來了解學生的迷思概念及概念改變的情形,并且能通過科學寫作來實現(xiàn)科學概念教學的有效探索。他說他的教育研究就是為了使自己的課堂更加有效。
很多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相當繁忙的今天,課余還能用別人喝茶、喝咖啡的時間來反思教學,進行教育研究。他們并沒有憑空設(shè)計研究內(nèi)容,而是自然銜接了普通教育教學實踐和教育研究的契合點,將選題、調(diào)查、研討、學習、寫作、實驗等,確立為“教好學生、站穩(wěn)講臺”這一本份工作的常規(guī)內(nèi)容??梢?,只有從思想上接受“平凡課堂出教研”這個觀點,并付諸行動,才能在實踐中感受到,教育研究不僅不是拖課堂教學后腿的包袱,反而是有效課堂的催化劑。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第八中學)
(責任編輯: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