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減速勢頭有點超出市場預期。不管是5月份PMI的回落,還是投資、消費和工業(yè)增加值創(chuàng)出多年來的新低,都顯示經濟下滑憂慮加深。在此當口,歐債危機之憂進一步擴散,全球經濟體又忙于應對,中國新一輪刺激政策也有再起之虞。
盡管官方否認“4萬億”2.0版來了,但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是,政府投資在明顯加速,地方政府搶拼大項目狂熱也已顯山露水。一位地方官員毫不忌諱地表示:“只要有項目就報,先報了再說?!狈从痴顿Y加速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國家發(fā)改委的項目審批速度,觀察發(fā)改委網站上項目審批與核準欄目下不停閃爍的“NEW”,5月份以來的項目審批進入快車道。從各地機場可行性研究報告和項目建議書的扎堆放行,到千萬噸鋼鐵項目的卷土重燃,再到一批西南地區(qū)水電站項目的集中亮相,以及央地合作的風頭正勁,大工業(yè)、大項目依然是本輪政府投資青睞的對象。如果再加上鐵道部已獲的銀行2萬億元意向信貸額度,那么傳統(tǒng)的“鐵公基”項目仍是主角。
實際上,政府投資重挑大梁的背后是對經濟減速的憂慮在增加,穩(wěn)增長逐漸在向保增長傾斜。5月5日,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第四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聯(lián)合記者會上表示,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確保復蘇、增長和就業(yè)是各國的首要任務。5月18日至20日,溫家寶總理在武漢主持召開六省經濟形勢座談會時指出,要把穩(wěn)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5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發(fā)出了明確信號: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有消息稱,盡管今年經濟增長目標是7.5%,但政府內部“保八”呼聲很高,并要求采取措施確保經濟馬上筑底回升。
危機之下,政府投資先行,似乎越來越成為一種慣性,凱恩斯主義在中國的實驗愈發(fā)受到重視。投資這駕馬車刺激經濟能夠短期內見效不假,例如2009年的4萬億投資計劃就讓中國經濟掉頭直上成功“保八”,但危機也綁架著政策,政策放水容易收時難,退出的平衡點無法精準把握。大規(guī)模的政府投資驅動著天量信貸,天量信貸吹起了樓市和股市的泡泡,也讓中國經濟虛胖。激烈的退出動作又恐引發(fā)刺激政策退潮的連鎖反應,而政策不退市的后果卻是通貨膨脹壓力的急劇上升。從2008年和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時的“保增長”,到去年的“防通脹”,再到今年的“穩(wěn)增長”,政策調控的難度不斷加大,越來越有點像踩鋼絲,中國經濟也一年又一年地成為“最復雜的一年”。
而且,政府投資這一老法寶也遭遇著地方政府和大項目的“雙重綁架”。在GDP政績考核沒有根本扭轉的情勢下,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情仍然高漲,上馬重大項目一個比一個狠,如福建、湖南、四川的投資都十分可觀。與此同時,財力吃緊的地方政府爭傍央企大款也日益成為一種潮流。央企的廣西之行合作項目總投資約1032億元,海南之旅高達2288億元,而重慶收到的央企投資“大禮包”卻攀升至3506億元。某大型建筑類央企人士戲稱:“這半年,地方政府都快把我們的門檻踏破了!”
如此之勢,這也難怪有些地方發(fā)改委的官員忙得“手腳并用”了。只是如果政府投資狂熱,那么信貸想不寬松都難,畢竟大規(guī)模政府投資會倒逼信貸規(guī)模擴大,從而制造出更多的流動性,這又將給剛剛看起來轉好的通脹添壓。何況,從地方政府投資競賽的浪潮洶涌來看,盡管清潔能源,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投資的力度在加大,但在目前的監(jiān)督體制下,一些所謂的投資項目可能又是“掛羊頭賣狗肉”,產能過剩、環(huán)保走過場的怪圈恐怕難以避免,轉型中的中國經濟如何謹防“開倒車”將會是個大難題。
4萬億反思
中國經濟如何“穩(wěn)增長”?從驅動GDP的“三駕馬車”看,當前外部歐債危機憂慮再起,中國出口貢獻短期指望不上;內部消費這駕馬車雖然政府有心進一步擴大,不過居民收入增長的蛋糕分配失衡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非一日之功可以扭轉,消費快進也就很難有起色,一季度消費對GDP的貢獻雖有上升,但二季度以來消費同比處于下滑過程,5月份消費還創(chuàng)近6年新低。因此,穩(wěn)增長的答案自然指向了投資這駕馬車。
然而,“4萬億”2.0版出爐與否,這仍是個問題。目前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依然嚴重,這一點在中西部地區(qū)尤甚,湖南省和黑龍江省在近日的會議上都高調宣稱了投資的關鍵作用,強調抓住時機搞項目的必要性。有一些機構也呼吁繼續(xù)推行新一輪刺激政策保增長,如國際評級機構惠譽6月5日稱,中國信貸增長正加速放緩,今年或有必要實施規(guī)模達4萬億人民幣的寬松政策。
而目前官方的態(tài)度是“NO”,但“只做不說”的模式在過去是一直存在的,何況央行在6月7日還宣布3年半來首次降息,這給市場留下了不少迷霧。對于新一輪刺激政策,朝野上下又掀起一輪論戰(zhàn),究竟如何看待呢?其實關鍵在于“4萬億”2.0版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么?要搞清楚這一點,就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2009年4萬億投資計劃的效果。
當年4萬億救市快速拉升了中國GDP的增長,從遏止經濟下滑、成功實現“保八”的角度看自然是勞苦功高。但是,在GDP數字亮麗的背后,4萬億投資帶來的副作用卻在持續(xù)發(fā)酵。具體來講,這些副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政府投資效率的低下。借著4萬億的東風,地方政府把投資建設攤子大肆鋪開,一些原來要被斃掉的項目死灰復燃、倉促上馬,其中還暗藏著不少質量安全隱患和貪污腐敗等現象,這種大干快上的局面再次降低了政府投資效率,只顧砸錢、不用擔憂投資回報的買賣說到底是“花錢計劃”,也完全混淆了政府投資與市場投資的邊界,靠效率低下的政府項目來拉動GDP注定只能是短暫的光鮮。
二是流動性泛濫并推升通脹。4萬億出爐,銀行信貸大放水,當年近10萬億的天量新增貸款讓市場流動性急劇擴張,但從銀行系統(tǒng)出來的不少錢并沒有真正進入實業(yè),有些錢僅僅是從企業(yè)到銀行的空轉,根本沒有投在該投的領域,也就無法對實體經濟起到有效的刺激作用。然而,貨幣老虎出籠,房價再次發(fā)飆,通脹風險迅速攀升,所謂“管理通脹預期”橫空出世,保增長與控通脹來回搖擺。2010年和2011年的CPI連續(xù)兩年超過年初目標。
三是新一輪國進民退兇猛。4萬億之下,地方政府和壟斷國企是最大的贏家,不管是投資項目的獲取,還是土地、信貸的流入囊中。實際上,鐵路、鋼鐵、汽車、航空等領域,壟斷國企投資圈地更加旺盛,甚至在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上目前也有點“近水樓臺先得月”,許多民間資本難以分享“大餅”,且在一些行業(yè)中還遭遇被強行擠出,“新36條”仍只是看起來很美。此外,在新一輪國進民退兇猛的背后,鋼鐵、水泥等行業(yè)的產能過剩更加突出。
4萬億的負面效果顯而易見,很大程度上又反綁架著中國經濟的轉型,難道在“十二五”調結構主基調下中國經濟還要再來一次“4萬億”2.0版?難道要讓GDP再短暫的亢奮一次?難道要讓房價和通脹繼續(xù)肆虐?顯然是不能的。首先,目前中國經濟盡管減速,但并未失速,出口仍然正增長,5月份進出口規(guī)模還雙雙創(chuàng)月度新高,歐美經濟并沒那么可怕;一季度投資和消費對GDP的貢獻更是達到8.9%,若考慮到7.5%的GDP目標,實際上保八不保八意義不大,經濟減速換擋對調結構是好事,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在產業(yè)轉移東風下不會再現倒閉潮。其次,原來4萬億“砸錢”的后果制造了巨額的地方融資平臺負債,許多地方政府都在透支運轉,這部分債務如何消化尚且未知,目前只能依靠“借新還舊”或貸款展期的方式處理,再來一次新的刺激計劃只能是“舊傷未愈又添新傷”,也不會再有同樣的效果。因此,必須要防止危機對政策的綁架,不能出臺如此飲鴆止渴式的政策。
穩(wěn)增長出路
中國經濟放緩步伐,“4萬億”2.0版又不能露面,穩(wěn)增長怎么辦?其實,從目前的經濟形勢看,中國經濟“硬著陸”之虞幾乎是不存在的,官方的最新態(tài)度也表明了這一點。商務部部長陳德銘6月4日在俄羅斯喀山出席亞太經合組織貿易部長會議期間表示,中國經濟調整的方向和目標正確,盡管目前增速放緩,但在正常范圍和預期調整的目標之內。要穩(wěn)增長,除了政府投資刺激計劃之外,中國經濟實際上還有不少牌可以打,關鍵是如何看待穩(wěn)增長和政府是否有破釜沉舟的改革之勇,在此基礎上才能讓牌打得好,才能不被減速浮云遮望眼。
“十二五”規(guī)劃定調了7%的GDP增長目標,今年經濟目標下調至7.5%也是為了與 “十二五”規(guī)劃接軌。但過去跑了30多年高速路的中國經濟,能否讓政府領導人習慣低速跑道是個難題。畢竟,中國經濟過去一直是“保八”的,如果一下跌破這個數值,背后的擔憂情緒是少不了的,何況今年還是“換屆”的政治年。據說,GDP確保年均增長8%是留洋歸國經濟學家們測算得出的一個結論,并被政府采納。
但這個命題本身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所謂經濟“保八”不成就會造成大批人員下崗,企業(yè)減員裁員帶來社會不穩(wěn)定的判斷也就只能是憑想象了。中國經濟調低增速,真的那么可怕?恐怕未必。與中國同為“金磚四國”的印度,今年一季度經濟都跌破6%至10年低位,除調降了一次息,也并未采取強大的財政“火力”刺激經濟,印度“十二五”規(guī)劃的GDP增速目標也從原來的9.5%~10%下調至現今的8%,經濟降速并非全是壞事。中國經濟要保持多高的增速才算“穩(wěn)”,這個并無標準答案,但未來習慣在8%以下增長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經濟低增長不可怕,可怕的是低效率的增長。
而低效率的增長又與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和改革滯后密不可分。中國經濟結構有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有學者在研究中國結構性問題時發(fā)現,通過中國和美國的資源配置比較,中國資源配置導致經濟效率比美國低50%。但近10多年來,中國經濟調結構喊了不是一回兩回,結構調來調去,發(fā)展方式轉來轉去,最后發(fā)現政府投資依然在主導,出口導向路徑依然未有根本變化,消費內需依然難以啟動,搞土地財政和房地產依然還是地方政府最鐘情的。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中國經濟的深度改革難以推進,各種強勢利益集團的鏈網式格局嚴重阻礙了改革進程。中國經濟要避免陷入“減速+轉型”的困境,唯有改革才有正道。
如此,對于當前中國經濟的穩(wěn)增長而言,大規(guī)模政府投資刺激并非唯一出路,這種短視政策還是慎用為妙。在切實加快改革的大帽子下,一是要真正激活民間資本,讓民間投資成為提振中國經濟的主角。近期鐵道部、衛(wèi)生部、交通部、國資委、銀監(jiān)會、證監(jiān)會、國家稅務總局等部委密集出臺向民間資本開放的操作細則,但能否打破“玻璃門”、“彈簧門”現象仍是個問題。正如全國工商聯(lián)副主席莊聰生所言,地方各級政府對民資開放既要“開門”也要“設座”,給進去后的民間資本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
二是要真正為企業(yè)減稅降負,助力企業(yè)特別是中小企業(yè)釋壓前行。近年來,結構性減稅屢屢被提及,越來越多的部委加入到降稅減負的行列中來,但是“頭稅輕、二稅重、三費無底洞”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觀,在今年財政減收的態(tài)勢下,前幾個月非稅收入卻逆勢大幅增長,這并不是什么好兆頭,與減稅降負之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三是要真正推動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居民收入以助力消費內需擴大。消費內需真正擴大才能讓中國經濟步入良性循環(huán),但擴內需面臨著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瓶頸。經濟增長蛋糕不向老百姓傾斜,拉動內需只能是空談,穩(wěn)增長也就成了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