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人們參與社會競爭、與他人溝通交流的重要媒介。而幼兒園是開啟幼兒智慧之門的重要陣地。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語運用的恰當與否,是決定幼兒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幼兒園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以幼兒授課內容為基準,結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采用生動靈活、形式多樣、富有變化的引導語,引導幼兒去思考、探索、總結問題,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關鍵詞]幼兒園教學活動;引導語;導入深度;導入難度
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言語的藝術性、恰當性、科學性是幼兒園教學活動順利推進的潤滑劑。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的言語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幼兒心靈的工具。”因此,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幼兒的習性、特點和愛好,多采用鼓勵性、啟發(fā)性、引導性的語言,去開展“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學活動,從而激發(fā)幼兒探索、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一、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引導語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目的性、條理性,只“引”未“導”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庇纱丝梢姡谟變簣@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語應用技巧的高低,是提升師生間交流互動流暢性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實際的引導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出靈活多樣的條理性、科學性引導語,從而激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進而引導幼兒進行積極的思考。
眾所周知,幼兒具有好奇心強、注意力集中度低、自控力差等特點。因此,很多教師為較好的把握課堂節(jié)奏,通常將課堂的重心放在了知識點的講解、課堂紀律的維護等方面,而忽視了對引導語聯(lián)系性、邏輯嚴密性、目的性等方面的設計。更有甚者認為,只要向幼兒提出問題就是“引導有佳”,而對引導語的意圖、目的、作用缺欠考慮。例如,“你覺得這幅畫漂亮么?”“你在干什么?”這些引導語大多是教師未經思考的情況下脫口而出的。這樣的引導語只會得到幼兒簡單機械的回答,而未起到真正的引導啟發(fā)功效。
2.頻率、深度把握不到位,導致“事倍功半”
蘇霍姆里斯基曾說過:“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來得好,但是鼓勵法也不可用得太濫,一濫恐失其效用。”由此可見,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適度、適量、適時的應用引導語,是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的第一步。
但是,很多幼兒教師往往因把握不好引導語應用的難度、時機和頻率,而導致了課堂過于死板或課堂節(jié)奏難以掌控等問題。若引導語的難度、跨度過大,容易挫傷幼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若引導語過于簡潔明了,又會讓幼兒感到毫無新奇感而失去探究欲望。此外,有些幼兒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通過“一題多導”“一導再導”的方式使用引導語,常常會因引導語頻率過高而打亂幼兒的思路,進而影響其思維的升華。
二、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引導語應用策略
1.巧“引”妙“導”,因勢利導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由此可見,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從引導語的導入契機、引導技巧、引導頻率等多方面入手,從而在巧“引”妙“導”中,激發(fā)探索新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促進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學習主體地位的轉變。
例如,在學習中國“尊老愛幼”這一傳統(tǒng)美德時,教師可以先問幼兒:“小朋友有沒有給爺爺奶奶洗過腳?”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幼兒們播放《媽媽洗腳》這一公益廣告。最后,將授課班級的小朋友分成幾個活動小組,讓其講一講父母關愛自己的點滴小事。這種貼近生活的引導語,不僅可以讓幼兒們在活動中“有話可說”,也為其溝通、交流、感恩的培養(yǎng)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游戲法、實驗法、舞臺劇法等多種形式,引發(fā)幼兒積極地猜測、探究。從而以高質量、低密度、科學化的引導語激發(fā)幼兒強烈求知欲望,從而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2.舒張有度,凸顯層次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關于激勵、喚醒、鼓舞”。由此可見,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在充分研讀授課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幼兒的學習心理和學習特征,從而設計出生動形象、靈活多變、富有彈性的引導語,從而真正為幼兒的整體與長遠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幼兒的角度出發(fā),設計諸如正引、反引、追引、側引等引導語。例如,在學習完“愛好動物、人人有責”這一主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小貓愛吃什么”“小狗怎么叫”等,然后讓幼兒們根據(jù)自己的印象和認識模仿動物開展“交友”活動。從而在促發(fā)幼兒勤于動腦、樂于探索的同時,逐步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散性思維能力。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開展高效、優(yōu)質、科學的幼兒園教學活動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可靠保障。毋庸置疑,富有藝術性的引導語是順利開展幼兒園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應結合幼兒的發(fā)展需要設計出與其學習水平相適應引導語,從而以適當、精準、科學的引導語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參考文獻
[1] 康丹, 張學林.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教師言語行為透視[J]. 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 2010(12).
[2] 支娜. 幼兒園集體教學中教師提問方式的特點與改進[J]. 學前教育研究, 2010(2) .
[3] 馬瞬琴. 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提問的設計[J]. 學前教育研究, 2010(1) .
[4]李紅.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的問答行為技術指導[J].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 2010(4) .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