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呼喚語文課堂凸現(xiàn)人文關懷。作為一門工具性的人文學科,語文教學必須突出“人本”,體現(xiàn)深切的“人文關懷”。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欣賞學生,發(fā)現(xiàn)和發(fā)揮學生的長處和潛能,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人文關懷;語文;自尊;張揚個性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工具性的人文學科,不僅要傳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氣,滋養(yǎng)自己的精神家園。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突出“人本”,體現(xiàn)深切的人文關懷,給學生營造溫馨、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渴望,點燃心靈火花,讓學生愛上語文,樂學語文。
一、語文教學中人文關懷的重要性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性質與地位作了明確的詮釋:“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毙抡n程理念指導下的現(xiàn)代語文教學更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重視提高人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其實質就是人文關懷。
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師生互動,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需要,重視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人為本”,關注人的自然發(fā)展、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尊重個性的健康發(fā)展,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對“人文性”的理解很抽象、片面,如有的教師將之等同于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于是想方設法地從課文中挖掘思想教育的材料。事實上,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自我完善的人。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反映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讓課堂教學充滿人文的陽光。
二、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人文關懷
1.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有時會提出一些超越教師預料的獨特看法,但是受經驗和閱歷的限制,他們的一些想法可能偏頗,有的表達可能欠妥。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循循善誘,將之當做一種教學機遇,而不能簡單粗暴地加以否定。如教學《爭吵》一課后,教師讓學生談體會。一個學生說:“課文最后一部分寫了我把事情告訴父親后,父親嚴厲批評了‘我’,教育了‘我’,但父親把‘我’的尺子奪過來折成兩段,父親的教育態(tài)度有點簡單粗暴,不能使‘我’心服口服。”這個學生的回答與教材的意圖顯然不符,但我沒有馬上否定,而是先肯定他不盲從別人的結論,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隨后讓其他學生談自己的看法。有學生說:“父親這樣做是對的。因為‘我’一錯再錯,父親十分惱怒,折斷尺子是告訴‘我’以后不能這樣了。父親是多么嚴格要求子女??!”通過討論,學生懂得了:一個人有錯了,應當勇于承認,及時改過,而且要以廣闊的胸懷寬容別人,朋友之間應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互相體諒。
2.鼓勵學生,呵護學生的自信。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實踐證明,鼓勵可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學生在這樣的空間里,與老師、學生進行心靈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可多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如“相信自己!”“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薄拔以趺礇]想到,你體會得太精彩了。”“你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樣,很不錯?!薄?/p>
3.欣賞學生,張揚學生的個性。小學生正處在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時期,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就是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同,特別企盼得到教師的賞識。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引導為主,促使學生探究、質疑并自主解決問題,用欣賞的眼光、激勵的評價,讓學生充分地展現(xiàn)自我。如教學《提燈女神》時,教師可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南丁格爾的圖像,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相關段落,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生一:南丁格爾為什么被稱為提燈女神?生二:南丁格爾最后被譽為提燈女神,可她的家人為什么反對她當護士?……教師可順勢而導:“真好,同學們能開動腦筋,提出這么多有價值的問題。接下來,看誰最聰明,能在自讀課文的過程找出相應的答案?!睂W生情緒高漲地投入到自主學習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主導者,發(fā)現(xiàn)和發(fā)揮學生的長處和潛能,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卡爾·威特的教育》中說:“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種子,就會有行為的收獲;播下習慣的種子,就會有品德的收獲;播下品德的種子,就會有命運的收獲?!笨傊?,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呼喚語文課堂凸現(xiàn)人文關懷。
責任編輯: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