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上高三的語文詩歌復習課才是最有效的?這個問題一直讓很多的高三老師倍感困惑。多數老師會遇到一輪、二輪復習都進行完了,詩歌鑒賞的方法教給學生很多,相關的練習題也做了不少,結果每每考試,學生的答題水平似乎在還停留在原地。筆者結合高三詩歌復習教學的現狀和提高詩歌復習課教學的效果談幾點看法。
一、詩歌復習的現狀分析
1.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教師先呈現
高考大綱,然后重點介紹面對不同詩歌鑒賞題套用的解題技巧,第一步、第二步分別怎樣答,然后練習兩道題,稍作講解,一堂課結束。乍看這堂復習課不錯,有方法,有練習,指導很有針對性。細細想來,卻覺得有些問題。
2.缺乏對教學的反思。教師缺乏對以下幾個問題的思考:(1)在復習中學生學到了什么,他學習到的是不是所謂的解題方略?(2)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有沒有掌握語文答題的規(guī)律?教師應該知道,存在于詩歌鑒賞習題背后的不是簡單的規(guī)則定律,要將其挖掘出來,離不開實際的操作,只有在學生做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補充完善,從而形成一種解題能力。
3.學生主體性得不到體現。有些老師把詩歌鑒賞課上成了古文講解課。當學生碰到不理解的地方,更多的老師選擇的是講解,而不是把課堂留給學生自己去感悟,老師們唯恐少講了什么,只想向學生頭腦中多灌輸知識。殊不知,這樣做卻丟失了根本,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詩歌教學應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審美,在其中應體現學生這一審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對詩歌審美對象展開心理活動。如果學生主體性得不到體現,審美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最終學生的思維水平、答題水平又怎能得到提高。
二、提高詩歌復習課教學的效果的措施分析
1.多“讀”
在現今的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越來越重視朗讀,但對于很多高三老師與學生來說,高三課堂上還花時間在朗讀上,那簡直是一種奢侈。朗讀不會給高考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高三語文老師在語文復習課上,注重講解分析,視朗讀可有可無,擠出時間,只為做題,殊不知,朗讀對高三復習同樣重要。
讀是學生感悟詩歌最直接的方式,讀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另一種方式。平時我們會多次提到“語感”,語感從何而來,朗讀很重要。到了高三,學生在已有初步的語感的基礎上,通過朗讀,經過高三復習課的理性的分析,語感會進一步得到強化,這比單純的傳授解題技巧更有效,學生用心去讀形象精煉的詩歌語言,培養(yǎng)了語感,進化為自己的東西,終身受益。
2.多“想”
“詩是無形畫”,很多高三老師總喜歡在提出問題后,不等學生充分思考就急于分析詩歌的字句,缺少讓學生充分感悟的時間。傳統(tǒng)的解釋雖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字面所傳達的意思,但學生仍舊沒能學會自己如何去學習感悟,學生看得懂的依舊明白,不理解的還是糊涂。老師應該對學生在鑒賞中真正遇到的難點進行必要的引導,如何篩選詩歌核心信息,理解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和感情傾向等,老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想象去分析去突破。通過想象,學生在鑒賞詩歌的時候,很自然地在頭腦構建出與詩歌內容相符合的美麗畫面,在這個畫面中有詩人、有自己,憑借想象走進了詩人的情感世界,做到了與詩人心靈上的相通,只有這樣有詩人詩歌才會顯得豐潤,詩歌外的弦外之音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3.多“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有些學生在高三做很多習題,但收效甚微,為什么做題卻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呢,所以老師在試卷評講課上應讓學生多自己去解讀答案的得失。怎樣答好、答全面,就在于學生平時在鑒賞練習時多讀多悟、多思考多揣摩,從平時解讀答案的得失中提高能抓住任何關鍵信息的能力,既要有思維的廣度,又要有思維的深度,來應變復雜多變的高考題型。
高三語文詩歌鑒賞課不同于其它課型,它的特點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體味詩歌的形象、情感、意境,領悟詩歌的內涵。這不是生搬硬套一些框框架架的解題方略所能替代的。高三復習迫使學生自己要能學會總結得失,提高解題能力,所以要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悟,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及鑒賞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市石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