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父親,他的口號是“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學習成績不符合他的要求,就會遭到嚴厲的體罰。他的四個孩子中的三個被北京大學錄取,他叫蕭百佑,被稱為“中國狼爸”。日前,“狼爸”蕭百佑做客江蘇教育電視臺。沒想到在現場就遭到南京眾多專家、學者的尖銳質疑,不過“狼爸”毫不示弱,堅稱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親”。
“狼爸”蕭百佑認為,自己學生階段的成功(當年高考廣州市第八名)主要受益于母親“動輒就打”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他也習慣性地選擇了家族傳統(tǒng)。這與“虎媽”嚴厲的教育方式極為相像。請看“狼爸”所謂的教子理念:完不成作業(yè)要打,背不好課文要打;體罰是師長和家長的權力,是孩子的福祉;家庭民主就是孩子們是民,家長是主;年幼的孩子不需要獨立思考;不許隨便喝可樂、不能隨便開冰箱門……所有努力,都服務于考試成績,至于人格成長如何,綜合素質如何,都可以被“學識”掩蓋。
其實蕭百佑把三個孩子送進了北大的校門,這并不意味著他“成功”了,也不意味著他的教育方式是“科學”的,這只能代表他的教育方式適合他的三個孩子進入北大校園的路徑。其他,則意義不大。這種剝奪孩子童年快樂自由幸福的“奴性”教育,帶來的只能是對孩子的傷害,個性的泯滅,興趣的缺失,發(fā)展的不完善。“有可能因為打罵,孩子取得了好成績,但卻讓孩子產生了無比的順從感,失去了主見和自我創(chuàng)造力,人格發(fā)生變化,很可能在以后的人生某個節(jié)點中就會再次失敗”。
事實上,現在的許多家長越俎代庖替孩子規(guī)劃一切、操辦一切,不但把手直接伸進了課堂,甚至連孩子的業(yè)余時間都不放過。在“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下,整個社會都在上演著一場“鞭打快牛”的大戲,他們也同樣開始將“自身夢想”甚至“未竟的事業(yè)”轉嫁到孩子身上。
眾所周知,孩子一生下來,就開始通過玩來了解世界。玩,不僅有助于拓展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堅強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們與人交往的機會,以及學會理解他人、控制自己的本領。因此家長要給孩子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只要沒有什么危險,孩子玩耍時盡量不要干涉他。不要管得太寬太細,不要過度保護。不要以為孩子太小,不需要自己的空間。其實,孩子也需要自己的領地,一個好的游戲空間,能吸引孩子想玩的動機。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提供符合孩子生理需要和年齡需要的器材條件。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沒時間玩是無奈的現實。越來越多的功課,沒完沒了的“培優(yōu)”,剝奪了孩子享受童年的權力。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向社會訴說著童年的痛苦與無奈,宣泄著心底的渴望與反叛。如同吃飯、睡覺一樣,“玩”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他們在玩耍中接觸人生、感悟親情、認知世界。應該說,“玩”不是有原罪的貶義詞,它對于孩子的人際、道德、自控、性格等情感發(fā)育以及智力、生理發(fā)育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義。“玩”也是孩子們的權利。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guī)定:“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閑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游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生活?!钡鴰缀螘r,人們對“玩”持有偏見,認為是對時間的浪費?!盎尅薄ⅰ袄前帧倍紤T用的是對孩子的鉗制和奴役手段,培養(yǎng)出的只能是百依百順、唯唯諾諾的“羊子、羊女”。
家庭教育是尤其需要注重孩子個性的教育,也是最能體現教育個性化的地方。在我國,家庭教育存在一種“概念化”、“模式化”的傾向,一些家庭出于對管教孩子的焦慮,總想“拿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取得立桿見影的效果?!盎尅?、“狼爸”受到一些家庭的追捧,與此關系密切。但是,由于自己的家庭環(huán)境不同,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情況不同,孩子的個性和興趣不同,適合他人的模式,不一定就適合自己,甚至極有可能起到完全相反的效果,到頭來,模式沒有復制成功,倒弄得自己和孩子精疲力竭。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家長似乎很欣賞“狼爸”,于是把孩子送給“狼爸”管教,這不是完全請他人來代替自己完成家庭教育嗎?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切教育的真諦。對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的重點是孩子做人的教育。由于家庭教育的這種功能,往往成功的家庭教育,與父母有無知識無關,而與有無教養(yǎng)有關,很多農村家庭文盲父母培養(yǎng)出懂事、有尊嚴的孩子,就是這個道理。分析我國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大多與父母不關注孩子的人格健康、采取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與孩子之間的親子交流溝通缺乏有關,這需要的是父母花更多的時間,與孩子一起生活,共同成長。
送進名校就一定是“教育的成功”嗎,最終就一定能夠成才?當然不是。肖川教授說:“只有能夠關注生命、促進生命成長并進而成全生命的教育,才是真正具有‘善的目的’的教育。”中國的應試教育、文憑至上已相當嚴重,很多父母單純以成績、升學、考入名校來評價家庭教育的效果,而對學生社會適應力、交際能力、獨立判斷力、動手應用能力等培養(yǎng)不足,已造成許多“高分低能”和徒有文憑卻不適應社會競爭和需要的“生理成人、心理幼兒”?!袄前质浇逃保缺锥税俪龅摹皯嚱逃?、“填鴨教育”更甚。
現在新課程改革已進行10年,教育應提倡學生自主管理,強調孩子多方面綜合發(fā)展,不能一味只盯著學習成績看,“不要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苯逃僖恍娭茐褐?,多一些真心實愛,多一些心靈的感動與發(fā)自內心的尊重。這樣的教育才像是真正的教育。
中國“狼爸”,只是一個教育案例,沒必要也不可能成為教育規(guī)律。要想教育突圍,我們應該明白一點:適合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有血有肉、有靈有性獨立存在的個體。
(作者單位:山東棗莊市二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