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就像空氣一樣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深化著生活,美化著環(huán)境;生活是美術得以生長的土壤,美術無法進行“無土栽培”?,F今的美術教育已經開始嘗試生活美術教育,但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追求課堂效果,多了走馬觀花的看、熱熱鬧鬧的說、矯情作秀的演、蜻蜓點水的交流、貌合神離的合作,師生心浮氣躁,教學方法雖多尤虛。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美術在生活中的無窮魅力,我們應該沉下心來,以樸實的情感踏踏實實地讓美術教學回歸生活。
一、情境化的生活美術課堂教學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要盡可能運用自然環(huán)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huán)境等)進行美術教學。將美術與學生生活、學習及活動聯系起來,倡導課堂教學中生活情境的積極創(chuàng)設,讓學生體驗“在玩中學”的樂趣。
二年級的學生愛上了吹泡泡游戲,我讓他們畫《美麗的泡泡》,但學生畫的泡泡概念化的圓形居多。經過課后的不斷反思,我干脆放開課堂,給孩子們5分鐘的時間盡情吹泡泡,我則引導一小組的學生仔細觀察泡泡和學生的動作和表情。在學生的創(chuàng)作中,泡泡的形狀、色彩各不相同,有的小朋友還在泡泡里畫上了自己或同學的身影,畫上了空中的白云小鳥;在一個爆裂的泡泡旁,還有一個動作表情夸張的學生。原先教師拼命講學生還是表現不出來的生活氣息此刻卻輕松躍然紙上,學生自覺地進入繪畫情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創(chuàng)作的快樂中。
二、濃縮化的生活美術參與教學
教學應該從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中,從學生搜集到的各類信息中發(fā)現問題,并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美術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在濃縮化的生活美術參與教學中體會到美術的內在價值,這是一種更為生動鮮活地開展生活美術教學的方法。
例如《我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的教學,在整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上引進了一些學生平時接觸到的、熟悉的生活元素,將學生身處的環(huán)境展示在學生面前,以座談會的形式交流通過調查走訪而了解到的某小區(qū)的交通、設施、環(huán)境綠化、河流、空氣質量、住房造型、色彩等方面的情況。學生把理想居住環(huán)境的設想用沙盤的形式表現出來:他們很多選取了身邊隨手可得的積木、圖片、玩具、紙盒、樹干等,通過拼裝組合、剪貼等多種技法的融合來完成創(chuàng)作;作品的展示采用了現今最流行的看樓團的形式,聽設計人員的推銷介紹,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居住環(huán)境,填寫“居住地預定單”,教師在黑板上公布“居住地訂購龍虎榜”,評出設計的金牌、銀牌、銅牌獎。教學實現了學習的生活化。
三、延伸化的生活美術拓展教學
體驗美術創(chuàng)造活動的樂趣,是生活美術教學的特色,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的體驗和對生活的感知,實現經驗的持續(xù)增長。
經過與科學、語文學科的老師共同協商,我決定將《我喜歡的植物》這一內容穿插在三門學科中分階段、有重點地進行:首先,由自然老師帶領學生參觀花圃、苗房,觀察自己喜歡的植物,并種植或領養(yǎng)一盆,每天觀察植物的生長發(fā)育狀況,并用表格、日記、繪畫、攝影等形式作好記錄。其次,結合班級“植物角”的布置,既讓學生的培育成果有個展示的機會,又美化了學習環(huán)境。一段時間后,由語文老師指導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植物寫一篇作文或觀察日記,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感到言之有物,作文雷同的極少。再次,由美術教師指導學生為自己的文章配上插圖,有植物的特寫,有自己種植培養(yǎng)植物的情景,還有植物擺放在班級植物角爭奇斗艷、眾多師生圍觀贊嘆的場景……最后,我們還在年級里舉辦了一次小型的“我喜歡的植物展覽”,這里既有真實的植物展出,也有相對應的繪畫、作文展出,加上學生搜集的其他植物的圖片、文字資料展覽,豐富的內容吸引了大批的學生和家長參觀者。
四、實用化的生活美術實踐教學
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生活廢棄物越來越多,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污染和不便,但也帶來了豐富的工藝創(chuàng)作材料。例如,用桔子皮來制作人臉,干透后縮皺,正好酷似老人松馳的布滿皺紋的皮膚;黑色的西瓜籽殼、白的南瓜籽殼、帶條紋的葵瓜籽殼,可以拼貼成有趣的動植物;蛋殼﹑貝殼、蟹殼也都是很好的裝飾材料;泡塑材料以及塑料瓶、廢舊織物、廢包裝袋等媒材,可以進行玩偶、生活用品等的設計制作。引導學生從中發(fā)現、搜尋有用的創(chuàng)作材料,把它制作成漂亮實用的工藝品,這種特殊方式更能讓孩子把美術學習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在美術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引領學生到“藍天下的學校”閱讀“生活的教科書”,并回報于生活,我們會發(fā)現植根于學生生活世界的美術教學是豐富多彩的,為學生生活服務的美術教學是鮮活生動的。讓學生們在生活感悟中快樂地去創(chuàng)作吧。
(作者單位:江蘇張家港市梁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