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課堂是對一個個鮮活生命的關注,是對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的平衡與失衡的一種調節(jié),它講究的是生態(tài)系統(tǒng)成員內部的共生與競爭。
一、追求以生為本
以生為本是以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本,這種發(fā)展與學生的終身學習有著相同的外延,其效果雖具有滯后性,但必定會在學生以后的成長中顯現。如學生在做嘗試題:“小華收集了一些郵票,他拿出郵票的一半還多1張送給小軍,自己還剩25張。小華原來有郵票多少張?”時,筆者發(fā)現了“25×2+1=51(張);(25+1)×2=52(張)”這兩個答案,基于此,筆者調整了教學環(huán)節(jié),組織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辯論賽。正反方的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發(fā)表著各自的觀點,最后筆者借助多媒體對此題用倒推法進行了分析解答并作了總結。那些原先以為答案是51張的孩子們,終于心服口服,將答案修正了過來,在這個獨特的生態(tài)場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這里蘊藏著多元的評價,教師讓出了講臺,質疑、討論、爭辯充盈著整個課堂。
二、追求學習體驗
數學生態(tài)課堂是返璞歸真、簡約而不簡單的課堂,它的實現更取決于學生的深刻體驗、感悟。例如,筆者在教學“千以內數的認識”這一課時,安排了幾個環(huán)節(jié)的合作探究學習。筆者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袋游戲棒,首先讓學生猜一猜袋中有幾根游戲棒,然后提出活動:采用什么方法能讓大家清楚地說出小組內有幾根游戲棒。各組的活動緊鑼密鼓的開始了:有小組把十根扎一捆的,也有小組二十根一捆的……很快,他們都得出了小棒的總根數;接下來,筆者把剛才若干小組捆扎的小棒放到了講臺上,還是先讓他們猜測,而后讓他們再想辦法來驗證自己的結果。各小組出現了100根捆扎的、200根捆扎的等方法;最后,安排各組根據剛才交流的方法,擇優(yōu)而用。把每相鄰4組的所有小棒進行了捆扎,然后學生們能將小棒的總根數數了出來。
三、追求適度引領
生態(tài)課堂,自主探索與有意接受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我們要靈活交替地進行,相輔相成。要做到引領不限制自主,自主源于引領。筆者在教學《平均數》一課時,當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算、交流等活動對平均數有了初步感知之后,筆者并沒有止于此,而是遞給學生一把恰到好處的拐杖,讓學生的思維得以發(fā)展、迸發(fā)。筆者通過設問“王宇同學套中的7個與平均數7個的不同之處在哪里?”平均數是7個是不是代表每名男生都套中了7個呢?“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要比女生多,是代表每個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嗎?”逐漸逼近知識的核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索在教師有效、適度的問題引領下不斷地走向深刻。
四、追求人文評價
生態(tài)課堂評價的目的是促進生命個體的發(fā)展。隨著學習在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小學生也怕挫敗,害怕自己的表現趕不上其他伙伴。因此,我們課堂評價時更應追求人文化,來幫助他們來調控學習過程,增強自信心,萌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促使他們勇于探索,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我們的課堂評價要真正發(fā)揮促進生命發(fā)展、提高生命質量的功能。如在教學“認識分數”一課中,筆者課前為孩子們準備了他們都喜歡的“喜羊羊”貼畫,這是智慧的象征,對表現良好的學生每次獎勵一個貼畫,同時還用“你觀察得真仔細”、“你的進步真快,老師為你感到高興、“你的想法很有創(chuàng)意,請你勇敢地向同伴們介紹一下”等激勵性語言進行鼓勵和表揚。在折紙過程中,對于有創(chuàng)新折法的學生,就用其名字將之命名為“XX折法”,并組織推廣交流,讓孩子體驗成就感。而對于在學習中出錯的孩子,筆者也不會嘲笑他們,不會批評他們,而是及時引導他們重新尋找解題思路,幫助他們建立信心。課快結束時,筆者還對各小組收獲“喜羊羊”貼畫的張數進行了評比,公開表揚獲得張數較多的小組,對獲得張數較少的小組進行指導和鼓氣。像這樣充滿人文精神的教學評價正是新課標的獨到之處。
數學生態(tài)課堂猶如溪水碰撞巖石,將一串串思維的浪花濺起,唱響一曲生命的歡歌,從而將心靈激蕩;數學生態(tài)課堂又好似羊兒在綠地上自主覓食、自由咀嚼,詩意地棲居,在潤物無聲中感悟成功,享受成長。其間,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精神、數學力量必定會伴隨著知識一起增長!
(作者單位:江蘇啟東市東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