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fā)道德學習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筆者在教學的實踐中嘗試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謂“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要求提出任務,以完成每一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有機地、巧妙地隱含在任務之中,學生自己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符合探究式學習方式的要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通常包括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任務、分析任務、自主協(xié)作完成任務、交流評價等五個環(huán)節(jié)。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這種教學方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運用。
一、創(chuàng)設適當的任務情境
在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應首先創(chuàng)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具有直觀性。如筆者在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講授“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內容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一個家庭有弟兄五個,老大在石油公司工作,老二在鎮(zhèn)辦造紙廠工作,老三自己開了一家服裝店,老四在一家私營板材廠打工,老五在蘇州富士康公司上班。哪位同學知道這弟兄五個所在的企業(yè)在所有制上有何區(qū)別?”這一情境將學習主題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際自然聯系起來,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為學生進一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設計明確具體的學習任務
任務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導火索”,是問題提出的表現,是教學目標實現所依托的直觀形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任務可以是多個問題,也可以是一個辯論主題或者是一個社會熱點、焦點。一般來說,設計任務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仔細推敲每個知識點,統(tǒng)籌兼顧,為學生設計出一系列典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第二,在設計任務時要注意學生的特點及接受能力的差異。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年齡、興趣等,設計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務。第三,任務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防止思維的絕對化和僵硬化,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判斷,幫助他們克服思維定式。
三、分析任務,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
分析任務是“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否正確執(zhí)行的前提。教師提出任務后,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去解決問題,而要與學生共同討論、分析任務,弄清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步驟,引導學生形成主動參與、積極體驗的心理需要,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成學習的主體。如筆者在講授“了解繼承法”內容時,我先用多媒體展示了一個私企老板病逝后多位親屬爭繼承權的案例,并提出明確的任務:遺產究竟該怎樣分配?在提出任務后,我并未直接告訴學生該如何去解決這一問題。而是讓學生分析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了解繼承法的哪些知識,怎樣運用這些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在學生明確了基本思路后再引導他們進一步去探究。
四、自主、協(xié)作學習,完成任務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知識是個體主動建構的,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直接傳輸給學生的。因此,學生必須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通過自主學習與協(xié)作學習來建構新知識的意義,完成一個個的任務。學生根據任務和要求進行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能動性,通過學習正確評價自己的認知活動,從中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解決。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教師作為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要多給學生以鼓勵,及時發(fā)現學生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共性問題,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
五、成果展示,交流評價
完成了任務,還必須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這是總結、反思和鞏固的階段。可以先分組讓學生互評、自評,彼此交流成功心得,分析失敗的原因,在交流總結中完善自己的綜合能力。再通過教師的點評,幫助學生總結完成任務的過程和方法,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思路和行為,把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應用,從教的角度看,改變了原來單調的授課方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從學的角度看,通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協(xié)作創(chuàng)新,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