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歷史教學實踐中,在處理教與學的關系時,教師往往要么過分強調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刻意實現(xiàn)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現(xiàn)代化,而忽視了學生對歷史知識整體性、規(guī)律性的把握及學生歷史思維和歷史意識等能力的切實提高;要么只重視鉆研教材內容、整理教學結構、形成教學思路,而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思路要求。這兩種傾向都容易導致教師與學生的思路難以交匯甚至反向而行,于是就會出現(xiàn)課堂熱鬧、學生興奮或者教師努力、學生辛苦卻事倍功半的情況,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教學思路和學習思路的有效統(tǒng)一。下面筆者以人教版《歷史》必修3第一單元為例,談談自己是如何將這兩種思路進行有效結合的。
一、讓學生領會教師的教學思路
教學思路不僅指一節(jié)課的思路,往大的說,它可以是一個單元、一個模塊的教學思路,也可以是一個學期甚至是一個學年的教學思路;往小的說,它可以是一節(jié)課中一個知識點的教學思路,也可以是一道題的解題思路。
1.教會學生預習,讓其領會教材的編寫思路。
每學期的第一堂課,教師都應該引領學生了解全書,讓學生領會教材的編寫思路,繼而把握全書的知識結構,形成整體性概念。例如,人教版《歷史》必修3講述的是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歷史,即我們通常說的文化史。教師針對前言可以歸納為:文化史的概念——主要內容——發(fā)展特征。然后讓學生沿著教師整理的思路去閱讀教材并找出對應的線索和知識點。學生一般都能很快找出這個思路鏈條上的前兩點,但“特征”這點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點撥:“特征”可以從“內容”中概括延伸出來。據(jù)此,學生很快就能領會教材的編寫思路,并把握本書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明確要達到的能力目標。
2.教會學生聽課,讓其領會教師的教學思路。
例如教材中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一單元四課時的內容高度概括了古代中國的各種思想,包括政治、哲學、經濟等方面的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此,學生了解和掌握起來有很大難度。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思路:
首先解讀單元標題,提煉出單元主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古代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其次解讀單元標題下四課內容與這一主題的聯(lián)系,按時間順序把發(fā)展歷程整理為:背景、形成(春秋戰(zhàn)國)——遭受打擊(秦朝)——確立獨尊(漢朝)——面臨挑戰(zhàn)(魏晉南北朝)——繼承發(fā)展(宋明)——批判繼承(明清)。最后教師點撥:“教材編寫思路是分四課時按四個時期順序介紹的,而老師的思路設計卻有六個時期,補充了秦朝和魏晉南北朝兩個時期,這主要是為了彌補教材中關于儒家思想發(fā)展在這兩個時期中的缺失?!?/p>
由此,學生領會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加強了對思想史的連續(xù)性和整體性認識。抓住了這條主線,學生的思路就清晰了,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也就更容易了。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思路
1.課前預習,把握教材思路。
教師布置學生課前預習時,要強調預習不僅僅是閱讀內容,主要是梳理線索,理清本課標題與正文的子目及子目與子目之間的關系。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結合每課的第一個練習——“本課測評”來理解。例如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文有三個子目:一是“從‘無為’到‘有為’”,二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三是“儒學成為正統(tǒng)”。學生依據(jù)已有的能力理清這四個標題的關系是預習的目標。教師要提醒學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是個歷史現(xiàn)象,可結合“本課測評”(漢代儒學為什么能成為正統(tǒng)思想?)來理解。這樣,許多學生就能很快理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的背景、過程、結果。盡管有些學生會“理還亂”,但是這樣預習后,學生都能帶著自己的思路和問題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釋疑了。
2.課堂融匯,讓其形成學習思路。
對于一節(jié)課的教學,教師應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形成一條清晰的教學思路,然后依據(jù)學生特點設計關鍵問題,引導學生走上教師預設的“思路”。由學生圍繞這些問題認真閱讀教材,結合已有知識和能力去主動探究,教師可適時點撥、指導。還以第一單元為例說明,教師可以先把教學思路設計為幾個關鍵問題:①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是什么?②它是怎樣出現(xiàn)和形成的?③它怎樣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④成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變的?然后讓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編寫思路,即分四課時按四個時期順序介紹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并讓學生找出具體歷史時期。學生依據(jù)教材標題能很容易劃出四個時期及其對應的發(fā)展歷程。教師可對學生進行適時點撥,對于教材中儒家思想發(fā)展兩個時期的歷史空白,可讓學生自己去積極探究。
這樣,不僅能將師生的思路有效地結合起來,而且能使學生把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材的編寫思路融合為自己的學習思路,實現(xiàn)“三路合一”。
3.課內交流,增強辨析意識。
文科的知識與知識之間往往有許多相似甚至相同點,不像理科的知識點那樣涇渭分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出現(xiàn)知識之間界限不清,甚至互相混淆的情況。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加強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與合作學習,通過討論、辯論等形式,讓學生將易混知識點之間的界限和聯(lián)系搞清楚,從而真正達到理解學習。
4.課后練習,培養(yǎng)解題思路。
中學歷史教師往往只重視將課堂具體知識點講清講透,讓學生聽懂記清,而忽略了對解題思路的培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對那些知識跨度大的材料解析題感到迷惑:明明上課聽懂了,具體知識點也記牢了,解題時雖“下筆千言”,結果卻“離題萬里”。這顯然是由于學生的思路僅局限于試卷上個體割裂的問題及其對應的知識點,而忽視了試題的整體性和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所致。所以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解題思路的培養(yǎng)。
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景象,思想家輩出:儒家主張“仁愛”,道家主張“無為,順其自然”,法家主張“嚴厲”。
材料二戰(zhàn)國后期,諸子已開始嘗試以自己的學說統(tǒng)一思想……《呂氏春秋·不二》篇宣稱:“聽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李斯上奏)“非秦紀皆燒之?!?/p>
材料三(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說)“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是以上亡(無)以持一統(tǒng)……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p>
請回答:三則材料圍繞的中心問題是什么?反映了當時思想界怎樣的發(fā)展趨勢?原因何在?
解析:首先分析整個試題考查的主旨是“思想”,有關“思想”的基本原理常識是“一定的思想觀念是一定的歷史時代(政治、經濟等狀況)的產物,思想能反作用于政治經濟”。讀題可知,材料的中心問題是“如何治理國家”及思想發(fā)展趨勢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經濟狀況。經過多次訓練,學生會發(fā)現(xiàn),解答類似的材料題不應局限于教材的內容表述,而要依據(jù)自己的學習思路和常識來解答。
在教學中,將教學思路和學習思路有效統(tǒng)一起來,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