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引領。智慧互通
要把地理知識滲透到歷史教學中,對歷史教師來講。最大的困難是對許多地理知識了解不精、不準。要解決歷史教學中涉及的地理方面的問題,需要歷史教師擁有大量的地理知識。因此,歷史教師必須想辦法充實自己的地理知識。
1.教師互學,聯(lián)合備課。歷史教師在備課時,可請地理教師幫助解決歷史教學中涉及的地理問題,從地理現(xiàn)象的變化、當時的環(huán)境認知歷史知識,使歷史知識更加形象、生動、直觀,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2.教師自學,擴大知識面。歷史教師應準備一些與教學有關的地理知識方面的書籍。通過自學,提高自己的地理知識水平,形成較完整的地理知識框架,以便及時解決歷史教學中的地理問題,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時要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注意方法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知識的趣味性、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他們?nèi)鏆w納知識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二、閱圖識圖,方法互滲
1.引導學生熟悉地圖特有的語言——圖例。歷史教學中的常見圖例有以下幾種:(1)表示居民點的符號。(2)表示政權部族界、國界以及一級、二級政區(qū)界的境界線符號。(3)表示河流、湖泊、道路、山峰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符號。(4)表示歷史專題要素的各種符號,如表示進攻、退卻、轉(zhuǎn)移的路線與方向的箭頭符號,表示勢力范圍、活動地區(qū)的面狀符號,表示戰(zhàn)場、包圍圈、防御陣地等的圖標符號等。熟悉各種圖例符號,學生才能初步破譯地圖這種特殊的語言載體,并藉此從地圖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
2.引導學生對不同類型的地圖采用不同的讀圖方法。(1)疆域圖:要掌握國家、政權和重要的地方行政區(qū)域的四周邊界。(2)形勢圖:要引導學生對不同的形勢圖注意觀察和分析,根據(jù)其反映的主題確定掌握的側重點。(3)路線圖:這是對歷史活動的一種動態(tài)表示。對于交通路線圖,讓學生必須搞清交通路線的起止點,包括經(jīng)過的重要地名以及地名的變更等。(4)河流水利圖:如“隋朝運河”圖,要讓學生認清運河起止點、各段的名稱等。
三、知識交叉,史地互融
在歷史教學中引用地理知識,不能全盤引進,而要對與歷史有關的地理知識加以引進、講解,以便讓學生通過相關的地理知識對歷史事件的真相和事實加以全方位的完整的認識。那么,哪些地理知識可以引入歷史教學中呢?
1.兩學科相互交叉的知識點。例如,1947年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起戰(zhàn)略反攻,首攻方向選在大別山,不僅僅是因為這里的敵人力量薄弱,更重要的是因為這一地區(qū)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所以在講這一內(nèi)答時,就可以讓學生分析大別山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原地區(qū),在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處,北臨淮河,南臨長江)。同時還要讓學生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情況:大別山位于國統(tǒng)區(qū)心臟邊緣。而此時,國民黨的主力集中在山東和陜北。挺進大別山,勢必嚴重威脅國民黨的統(tǒng)治。所以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當時共產(chǎn)黨選擇大別山為首攻方向的決定性因素是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2.兩學科共同涉及的與現(xiàn)實熱點相關的知識點。在初中歷史中談到的古代兩河流域,即現(xiàn)在的中東,石油儲備豐富,所以這一地區(qū)的經(jīng)濟以石油開采和加工為主。基于這種原因,使得這一地區(qū)成為眾多國家,尤其是大國爭奪的重點,,
3,人文方面的知識。人類活動因為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從而形成世界各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差異。世界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應相互尊重,否則會引起矛盾。例如1857年,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政府發(fā)給印度士兵涂有牛油和豬油的子彈,這恰恰違背了印度教不吃牛肉和伊斯蘭教不吃豬肉的教義,引起印度教教徒和伊斯蘭教教徒的不滿,導致印度士兵的起義和印度民族大起義。
四、學生探究,教學互補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先民的活動給歷史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祖國各地都有許多富有地方特點的歷史文化遺跡、遺址,流傳著許多具有神奇色彩的典故傳說。這些都是與課堂教學相關內(nèi)容進行結合的寶貴材料。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掘鄉(xiāng)土教材的內(nèi)容,在課堂上升華學生的思想感情,把學生的認識變?yōu)榫唧w實在的情感體驗。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外出旅游、參觀的機會大大增加,各地的風景名勝、人文景觀會進一步開闊學生的眼界。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把學生這方面的直觀認識加以深化,讓其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以達到學好歷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