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開展探究式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在歷史教學中的實踐和體會,談一下探究式教學的應對策略。
一、創(chuàng)設探究條件。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
作為初中生來講,歷史,對他們來說是一門既不新鮮卻又完全陌生的學科。在小學階段,他們從課本、電視、報刊書籍等途徑已經(jīng)對歷史知識有或多或少的了解。這些知識為他們進入七年級學習歷史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有意識地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表象,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興趣。
如在七年級下冊《開放與交流》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問學生:看過《西游記》原著或者影視劇的同學舉下手。這個問題一提出,課堂氣氛立刻熱鬧了起來,我話音剛落,所有的手都舉了起來。緊接著我又問第二個問題:你最喜歡《西游記》中哪個人物?結果是,大多數(shù)學生對搞笑的豬八戒印象最深,對唐僧的印象一般,但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要學習唐僧的原型玄奘。于是我又問了第三個問題:你知道《西游記》里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與玄奘西行的事實有什么區(qū)別嗎?這時學生就在想:這個唐僧和玄奘到底是什么關系呢?于是很多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這樣通過一個個問題的提出,學生學習的興趣越來越濃。
二、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思維過程
1.重視課標,鉆研教材
新的歷史課標是教師備課的指導性文件,教師要認真鉆研,將課標熟記于心中。教材是教師備課的主要依據(jù),作為教師要了解其內容、要求、編排意圖與體系,以及每一課在整本書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每一課的重點和難點,對需要講授的章節(jié)要弄通、弄透。在鉆研教材的同時,還要對每一課的課程資源適時進行補充。豐富教學內容。
2.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小字內容和圖表
初中歷史教材有很多小字內容和各類圖表。在課堂中要充分利用它們。其實,這些小字內容和圖表給教材增加了直觀性、趣味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如在《日出之國與新月之鄉(xiāng)》這一課中,我問了兩個問題:日出之國與新月之鄉(xiāng)分別指今天什么地區(qū)?請在教材中找出其位置。學生首先閱讀教材的小字內容,有了一個概念上的了解,然后在小字部分之下的地圖上迅速找出了日出之國是日本,新月之鄉(xiāng)是指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
3.結論從材料中得出,引導學生論從史出
初中歷史教材就是通過對具體生動的歷史現(xiàn)象的敘述,分析揭示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作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這就是觀點和材料的辯證統(tǒng)一,史與論的有機結合。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堅持史與論的結合,要解釋歷史的本質規(guī)律,而不能滿足于就事論事。初中生在評價歷史事件時,容易因偏愛某件事或某個人物而形成一家之言。因而,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和歸納總結,得出符合歷史事實的結論。
三、注重總結。使學生的認識升華
1.注重總結
引導學生回顧從探究過程中學到的新知識,達到當堂鞏固的目的。學生通過總結,能把所學到的新知識更加清晰、準確、系統(tǒng)地予以掌握。
2.承前啟后
課堂教學一定要照顧到各個歷史事件或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前后連接。所謂前后連接,就是要把剛學到的新知識與以前學過的舊知識相連接,尤其要為下一個要講的問題或下一節(jié)要講的新課埋下伏筆,為講授以后的新內容提前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制造懸念,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3.使認識升華
學習歷史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價值不僅在于豐富學生的知識,更在于使學生通古今之變,了解古今興衰成敗的原因,學習掌握歷史的規(guī)律性,提高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的總結。絕不是課程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某種帶規(guī)律性的結論,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受到更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