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的模擬測試是高考前必不可少的演練,但在屢次的閱卷中總會聽到這樣的抱怨與感嘆:看問題視角過于單一,分析問題過于機械;基礎知識不扎實;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較差;答題缺乏條理,書面表達能力欠缺……有人這樣精辟地歸納當前學生答題的現狀:只有羅列,沒有邏輯;只有發(fā)散,沒有思維;只有表達,沒有表述。
種種情形每年都在重演,每當這個時候打分的筆都無法落下,也不斷地問自己:閱卷,僅僅是為了打分數嗎?為什么高三學生都會遭遇學習的瓶頸而無法突破?是我們的教學出問題了嗎?幾屆高三教學的經歷,不免對教學中許多問題產生了追問和思考的愿望,在此求得同仁的共鳴與指教。
追問之一:學法指導在實際教學中真的有效嗎?
學法的指導無疑非常重要,但在教學中往往有兩種現象值得關注:
現象1:學法指導的“走秀”與“短命”。學法指導應該是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但在許多時候卻僅僅出現在公開課中。為了突出自己的教學能力,展示自己的教學業(yè)績,在公開課中“曇花一現”,日常教學中卻難覓蹤影。
現象2:學法指導的單一性和模糊性。在多次的聽課過程中,感覺較深的是課堂教學中教師比較側重對解題方法的指導,因為現在普遍認為有效教學的做法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采用講練結合的模式,顯得非常單一。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單一的解題方法的指導上往往不甚清晰。
思考:學法指導應該體現在這個教學過程,而且也不應該僅僅局限在解題方法上,應該包括:
1.讀書的方法:教材是教學和應考的主要依據。因此,我們主張:不動筆不讀書:一張白紙、讀讀寫寫,逐字逐句、圈圈點點;不搭架不讀書:先認識整個單元或專題的框架,框架下細讀、精讀;不靜心不讀書:心靜才有效率,心靜才有更好的思維。讀書過程應該關注:(1)字詞的正確寫法。(2)注意教材中結論性表述。(3)學會舉一反三:見點聯想,前后成串。一個知識點并不是孤立的,在教學中要盡量幫助學生弄清楚知識點的來龍去脈,尤其是與之相關的內涵與外延。
2.記筆記的方法:記體系、記未曾注意或從未聽說過的、記難以理解的或自己難以復述的,尤其教師應該突出關注概念的梳理。這樣的內容必須記下,經常對學生加以強化,才能夠加深其對某些知識的理解。
3.解題的方法:解題的方法是教學中最為關注的,但我認為在各種方法中更應該注重逆向思維的訓練。如:材料題答案的歸納一般步驟是找關鍵詞,歸納答案,嘗試組織答案。那么是否可以先給答案,讓學生根據答案找材料中的關鍵詞呢?另外。對一些記憶量較大的知識是否可以變換角度訓練,尤其被我們戲稱為“雞肋”知識的如意義、影響類問題,因為這類問題也會通過變化出現在高考的試題中。
追問之二:教學定位、過程真的清晰嗎?
這個問題似乎在高三教學中不是一個問題,大家都會認為教學定位是針對高考,過程就是知識點的整理與分析,事實卻并非如此,有這樣兩種現象是我們非常困惑的:
現象1:高三教學往往游走在新課與復習課之間。現在很多課堂教學分不清是復習課還是新課,教師沒有多少整理,按照課本章節(jié)依次復習,知識點的羅列也非常到位。高三的復習時間非常緊張,這樣上課導致高三的復習最終是虎頭蛇尾。究其原因是教師對學生整體的駕馭能力欠缺,結果全包全攬,讓該拔高的部分沒有上去,該淡化的卻在強化。
現象2:游走在僵化預設與漠視生成之間。教學的預設是每個教師每節(jié)課都必須要做的,但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超出預設的生成不時會出現,而這往往是最有價值的,但在教師主導的課堂中往往被漠視甚至是扼殺。久而久之,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就消失殆盡。
思考:搭建框架,自主填充,最后點撥。在教學過程中,先搭建一個宏觀的框架,然后引導學生的思維,最后畫龍點睛。教師盡量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的功能應該在于引導和點撥。
如:在復習“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這一內容時,采用了這樣一個結構:英國的崛起:16—20世紀初期。崛起的原因: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重商主義”政策的推行、技術的支撐、科學的推動。四個原因列出后,提供具體的材料讓學生自己分析,然后由教師進行點撥,使每一個結論的得出都是自然的。
追問之三:學生的苦惱我們真的傾聽并思考了嗎?
對教學的檢驗,學生的聲音最為重要,當教師在困惑的時候,應該俯下身傾聽學生的心聲。
現象1:抱怨學生基礎差、不看書。這是經常聽到的,也是最常見的問題。有些學生確實不喜歡看書,喜歡遨游題海,但并非都如此。
現象2:教師與學生“互不信任”,教學效果不明顯。教師抱怨學生,學生埋怨教師,關系緊張,效率低下。
思考: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改變自己,可以嘗試這樣做:
1.根據學生的聲音,經常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與進度,在適當的時候嘗試分層教學,基礎弱的強化基礎,能力弱的強化能力。
2.考試的內容要“跌宕起伏”,要經常讓學生“夠得著”,有收獲的快樂,讓其有學習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3.充分備課,高屋建瓴,讓學生佩服教師,而不是相互埋怨,因為“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閱卷的反饋再一次觸及我們的內心,它不僅僅是對成績的檢驗,更是對教學的拷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積極地面對所有問題,是否能給我們更多的啟發(f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