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yǎng)學生“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并作出判斷”的能力。針對學生看到一道題無從下手的情況,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多種多樣的圖表中靈活地運用已學的知識,抓住關鍵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通過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直到得出結論。而這一過程,教師要通過培養(yǎng)學生獲得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以達到學有所用的效果。
一、培養(yǎng)學生從圖表中獲得信息的能力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大語言。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中獲得信息,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是地理教學的基本要求。地理信息是由文字和圖表共同組成的,圖文并茂,能直觀地反映地理事物的發(fā)展變化。教師應指導學生認真看圖表,從圖表中獲得重要信息,并將信息轉變?yōu)槲淖郑瑢崿F(xiàn)“圖文轉換”,為分析問題打下基礎。
例如,讀下表,分析判斷該地的氣候類型。
說明:判斷氣候類型之前,讓學生明確影響氣候的兩大要素——氣溫和降水,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表可獲得的信息有:最熱月氣溫(21℃)出現(xiàn)在1月,最冷月氣溫(12℃)出現(xiàn)在7月,且最冷月氣溫12℃大于0℃、小于15℃;降水量最大值(85mm)出現(xiàn)在7月,最小值(12mm)出現(xiàn)在1月。
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分析是與綜合相對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分析能力是綜合能力的基礎。這種能力是在對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成因、過程、結果以及相互關系等方面的理解、評價過程中培養(yǎng)出來的。教師通過質疑提出問題,讓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對氣溫和降水信息進行逐個分析思考,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說明:在獲得以上信息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最熱月出現(xiàn)在1月,是南半球的夏季,而且最冷月氣溫在0℃到15℃之間,屬于亞熱帶氣侯或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量1月少,而7月多,說明雨熱不同期(溫度高的季節(jié),降水量少;溫度低的季節(jié),降水量多)。
三、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在教學中強調學以致用,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知識去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這種能力是通過綜合使用各種理論和原理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從實際問題中推導出有關理論和原理,及其對實際問題的綜合性描述等方面培養(yǎng)出來的。教師培養(yǎng)學生將源于教材的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并能拓寬其視野,同時又使其鞏固了知識、靈活運用了知識。
說明: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已學到的知識作出新的判斷,使其原有的判斷得到遷移:1月最熱,屬南半球,而在亞熱帶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中,雨熱不同期的氣候類型是地中海氣候;根據(jù)大氣環(huán)流再分析地中海氣候類型的特點,夏季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而干燥,冬季受西風帶的影響而濕潤。因此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它分布在大陸西岸的南北緯30°到40°的地區(qū)。至此判斷出該氣候類型是地中海氣候。
四、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實際掌握、理解、運用知識的外在表現(xiàn)。這種能力是通過專業(yè)術語的使用情況、語言組織的邏輯性與層次性等方面培養(yǎng)出來的。根據(jù)此氣候類型的判斷,教師幫助學生梳理判斷過程,理順判斷思路,指導學生闡釋所用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說明:在判斷出地中海氣候后,要求學生根據(jù)氣溫和降水量分配表撰寫小論文《判斷氣候類型的方法》,教師應提示學生:溫度和降水量不同,氣候類型也不同,以總結出判斷規(guī)律和方法。即“以溫定位”——最熱月溫度出現(xiàn)的月份不同,確定該氣候類型分布的具體位置(南、北半球);“以溫定帶”——最熱、冷月溫度的范圍,確定了氣候帶,是熱帶、亞熱帶、溫帶還是寒帶;“以水定型”——降水量不同,決定了不同的氣候類型。這樣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指導,在寫小論文過程中也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