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多媒體及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所達到的效果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所無法達到的。借助現代多媒體及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為學生開展高水平的認知活動提供有效的幫助。在信息技術與地理新課程整合中,不應該簡單地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師教學的演示工具,而應該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有機融合。CAI(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的主體是CAI課件,課件的選擇與運用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筆者根據教學實踐體會,就高中地理CAI課件運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作些探討。
一、CAI課件的選擇和使用
突破教學難點是運用CAI課件的主要目的,因此,使用課件應以能突破教學難點為原則。在用常規(guī)手段不能很好地解決教學難點時,可以制作CAI課件進行教學,以順利突破教學難點。一般來說,具有下列特點的教學內容可借助多媒體。
1.教材內容涉及具體的地理事物或地理運動過程,而教材中只有文字或靜態(tài)的圖片。
如地球的運動這一部分內容,涉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及其影響、黃赤交角等諸多難點,僅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學生很難理解復雜的地理運動過程。若運用CAI課件進行教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材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學生理解難度大。
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涉及到的自然帶等內容,如果運用CAI課件向學生展示有關各自然帶的圖片或影片,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各自然帶的環(huán)境特征,也就能較為容易掌握自然帶分布的地帶性規(guī)律。
3.教材涉及的內容很廣泛,很多內容語言描述過于冗長,而借助多媒體可更直觀生動講述。
二、CAI課件的輔助性
CAI課件應該用于輔助教師的教、輔助學生的學,相當于教材、地圖、教具、學具的功能,即具有解決難點、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化平面為立體、化一維為多維、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的作用等,最終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培養(yǎng)思維、提升能力,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教師在使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時,切忌簡單問題復雜化、高中學習簡單化。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一定要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用CAI課件應因“需”制宜,即根據教與學的內容、根據學生的學情、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制作課件。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自然地理部分內容復雜抽象,宜用動畫課件輔助。必修3重在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區(qū)域分析方法的梳理歸納,課件能更多地起到呈現教學掛圖(區(qū)域圖、關系圖等)的作用。
三、CAI課件的可操作性
用CAI制作課件是一個費時費力的過程,一個人很難獨立地完成地理教材中所有課件的制作。因此,教師間要注意對課件的交換與共享,這樣既可充分利用課件資源,又能互相發(fā)現問題,不斷修正完善和進步。為了便于交換,在課件制作過程中就應當充分考慮課件的可操作性,一個好的課件不僅要便于制作者本人的應用,而且要便于其他教師甚至學生的操作。
四、CAI課件的效果評價
CAI課件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其價值只有在教學實踐中才能體現出來。評價一堂課的好壞有諸多標準,所以評價一個課件的使用效果,其標準也不是單一的,一般要以課件本身的科學性、課件的操作技巧、教學實效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1.課件的科學性。
課件本身的科學性是指整個課件內容是否符合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是否符合地理學科的規(guī)律,是否符合心理學規(guī)律,這是一個課件能否成功的最重要標志,也是課件能否正常使用并取得效果的前提條件。
2.課件的操作技巧。
教師應該講究課件操作技巧,盡量避免和減少課件運用過程中的一些負面作用。課件的使用時間不宜過長,暫停的畫面要突出教學重點,減少重復使用同一畫面的次數,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課件的使用,使學生的思維變得輕松起來,但同時也減少了學生思維的訓練,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操作時應該有序控制課件的展示速度,讓學生的思維與課件的變化同步,以有助于學生思維的連貫性和準確性,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3.教學實效。
對使用課件上課的課堂教學實效進行評價,應將重點放在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教與學的難易程度、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等幾方面進行評價。
對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教師只要觀察班級中學生的上課情況,就可以作出相應的評價。教與學的難易程度,可從兩方面進行評價,一方面是教師本人感覺課堂講述是否順暢,教學難點是否順利突破;另一方面是注意觀察學生課堂的即時反饋情況,學生是否理解教學內容、掌握了學習重點。對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評價,可以通過課堂提問和練習、課堂小測驗、課后考試等教學反饋手段來進行。另外,對于經常使用CAI課件上課的班級,還可以通過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來評價課件的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