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認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客觀主體發(fā)展變化的動力因素。學生之間的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這些矛盾中凸顯出來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案例一:班上學生發(fā)生了矛盾,我?guī)椭麄冋{解。我發(fā)現(xiàn)每次調解時,幾乎雙方都在指責對方的不是,錯的都是對方。甚至有一次,發(fā)生矛盾的一方認為對方從家里帶來的雞蛋不給他吃也是錯誤的,揍他是應該的。理由是:上星期他從家里帶的東西給對方吃了,對方帶的東西不給他吃就不對。
矛盾背后:現(xiàn)在的學生沐浴著國家體制改革的新風,讀書不用交錢。在家里,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長視其為寶貝。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隨著留守兒童的增多,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多問題。這些獨生子女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長此以往養(yǎng)成了做事情“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不關心他人、不善于與他人合作、做事情不愿意承擔責任,也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這些不良習慣多數是因家長遷就、寵愛造成的,孩子到了學校和其他同學相處,免不了時常發(fā)生矛盾。在矛盾發(fā)生時他們常常自以為是,認為別人就應該對自己如何如何,不然就是不對的。而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與教育,其性格的形成與品格的培養(yǎng)受到不良影響,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長。
以上客觀情況造成了學生不會寬容、理解別人,他們吃不得半點虧,好勝心強,凡事唯我獨尊,有時為了一件小事就會動怒、慪氣,甚至爭吵、打架。在處理這些矛盾時,我們不僅僅要解決矛盾,還要有針對地進行思想教育。
案例二:班上的趙某、楊某、許某與鮑某打架,且是三個打一個,影響很惡劣。經調查:趙某聽另一同學(已輟學)說鮑某在網上罵他,所以他就打了鮑某。楊某、許某是逞“哥們兒義氣”幫趙某的。
矛盾背后:青少年正處于思想活躍期和叛逆期,他們精力旺盛,社會經驗少,考慮問題簡單,更缺乏冷靜、理智,往往會用拳腳來解決問題,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xiàn),不利于個人的健康成長。在這件事中還存在另一問題——“哥們兒義氣”,其實這也是沖動的表現(xiàn)。處理這個問題時,我除了批評教育,讓趙某向對方道歉、讓雙方握手言和之外,更是向趙某講述了沖動可能帶來的后果,讓其明白“沖動是魔鬼”。
案例三:班里的女同學陳某、劉某在宿舍發(fā)生口角,最后發(fā)展到互相謾罵、揭對方的短處。宿舍長將此事報告給我,我及時做出了調解,她們也似乎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向對方道了歉。但后來劉某卻認為:陳某憑什么罵我?我從小到大,父母都舍不得打我、罵我。于是就越想越不開心,越想越難過,甚至最后想“自己受了這么大的委屈,不如死了算了”。她居然從宿舍中出來要尋死,幸虧宿舍長拉住了她并及時向我報告。當時我已經睡下了,聽了宿舍長的報告,我連外套都來不及穿就過去了。說實話,當時我心里有點生氣,但當我看到劉某坐在地上哭的時候,馬上意識到這件事要是處理不好后患無窮??!于是我耐下心來,不斷地開導安慰她,很長時間的勸慰才讓她情緒穩(wěn)定下來。等她想通了才安排她睡覺,并暗地里要求宿舍長照顧她。第二天,她的思想包袱放下了,變得開心了,而我卻為此凍感冒了。
矛盾背后:目前,不少中學生經不起挫折,尤其是當他們遭到嚴重打擊時,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這種情況非常令人擔憂。孩子在學校、家長的庇護下成長,如溫室中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教師的教育以人為本,為孩子考慮得很周全,學生習慣了按老師的要求行事,碰到困難就不愿意去面對;學校只重智育,缺少應有的心理輔導;家長溺愛孩子,事事順著孩子、護著孩子,卻極少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常言道:“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人生道路上,有些挫折是必須承受的,有些代價是必須付出的。著名教育家王春曉曾說過,家長對待小孩不能心太軟,心太軟必然導致溺愛和過度保護,結果必然使孩子任性、無能。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只有讓他們經歷磨練才有利于他們的成才。
案例四:桑某、魯某因喜歡同一女生而發(fā)生矛盾,桑某暗地里把魯某打了一頓(魯某沒有向老師反映)。魯某對此懷恨在心,糾結校外青年把桑某打傷了。這樣,本來是受害者的魯某,反而成了害人者。
矛盾背后:初中生在思想品德課上會學一點法律知識,但如蜻蜓點水,沒有什么實用性,可以說學生的法制教育是一片空白。我在處理這件事情時,問他們知不知道這是違法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他們很茫然。魯某居然說:“老師,不可能吧,我把他打傷了,最多賠點醫(yī)藥費就行了,況且我們年齡小,應該不違法吧?!彼⒉恢溃谖覈?4周歲就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了。由此可見,不僅要對孩子進行德育,而且法制教育也勢在必行。我們必須對孩子進行普法教育,把普法教育落到實處。同時,要增強孩子的法律意識,使他們懂得守法,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權利。
學生之間的矛盾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在處理學生間的矛盾時,一定要講究工作方法,并隨時關注他們,及時開展思想教育工作,讓他們學會善于和他人交往,學會尊重、欣賞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