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伴隨著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但是,作為共和國另外一個重要標志的國徽,卻沒有在大典中出現(xiàn)。之前設計好掛國徽的天安門城樓兩重飛檐之間,只好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的橫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為何沒能及時誕生?解密歷史檔案揭開了其中的原委。
毛澤東提議:國徽是否可慢一點
決定,等將來交給政府去決定
1949年6月,距離開國大典僅剩3個多月,各項工作千頭萬緒,而共和國的標志卻尚未確定。16日,新政協(xié)籌備會常委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分設6個小組,各守其位,各司其職。其中第六組擔負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的重任。
第六小組組長是博學多才的馬敘倫,副組長是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不久,因葉劍英工作忙,又增加沈雁冰(茅盾)任副組長,主持日常工作。成員都是中國當時最優(yōu)秀的高級知識分子。
7月4日下午3點,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會議室,召集人葉劍英主持召開了第六小組第一次會議。以何種方式為新生的共和國確定標志,葉劍英提議,是不是可以用籌備會的名義,公開向全國人民征求意見。根據(jù)這一提議,7月16日的《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的啟事》,其中對“國徽”的征集要求有三條:(甲)中國特征;(乙)政權特征;(丙)形式須莊嚴富麗。征求作品的截止日期為8月20日,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應征來稿總量高達數(shù)千。但相比國旗和國歌,國徽的應征作品只有112件,不僅數(shù)量少,而且?guī)缀醵疾荒芰顚<覞M意。所以,在8月22日召開的第六小組國旗國徽初選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當大家興奮而熱烈地討論完國旗應征作品后,會議主席馬敘倫話題一轉提出了疑問:“國徽怎么辦?”
大家翻看著為數(shù)不多的作品,紛紛搖頭嘆氣,鄭振鐸說:“現(xiàn)在看來,一個好的都沒有?!睆堔扇舭l(fā)話:“要不我們再等等看?!绷核汲商岢鲎约旱挠^點:“在國徽上一定要把中國傳統(tǒng)藝術表現(xiàn)出來,漢、唐有很多東西可供參考。” 正好拿起一張圖案在端詳?shù)纳蜓惚托毂櫧舆^梁思成的話說:“這個徽上的朱鵲就很好看。”雖然眾說紛紜,但馬敘倫還是希望在這次會上能夠選出幾幅相對較好的,哪怕為以后設計作參考也好。于是大家從中挑出了4幅意見相對集中的,準備交由全組再度審選。在兩天后召開的第六小組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國徽問題仍然絲毫沒有進展。針對收到的作品少且無可采用的現(xiàn)狀,會議只能無奈地作出“另請專家擬制,俟收到圖案之后再行提請決定”的決議。因為找不到好的方案,在隨后第六小組召開的幾次全體會議上,國徽問題都被擱置下來。
9月25日,距離開國大典只有短短5天了。晚上8時,忙碌了一整天的毛澤東、周恩來、郭沫若、沈雁冰等來到中南海豐澤園,參加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xié)商座談會。就是在這次會議上,經毛澤東提議,與會全體同志鼓掌通過,確定五星紅旗的圖案為國旗圖樣。
看見大家對國旗沒有異議了,馬敘倫又提出,是否在這次會議上把國徽、紀年、國都都討論一下。而國徽討論的基礎,還是只能以那4幅供參考的圖案為基礎。洪深首先發(fā)言:“我覺得國徽圖案都各有可取之處,但各圖也都有毛病,如第一圖的帶子就不如第四圖的好。中國版圖畫紅色,而把其他國家畫黃色,特別是把蘇聯(lián)畫成黃色,非常不好,可否修正一下。”音樂家賀綠汀接著說:“我們國旗已經確定,最好能畫五顆星。第一圖的地球是立體的,地圖又是平面的,整個圖案看起來不協(xié)調,我也同意修改一下?!睆堔扇舻囊庖?,地球只要畫緯度,不必加顏色,但中國版圖一定要畫上紅色。郭沫若也談了自己的三點意見:“第一,光芒來源不清,最好在地球上頭畫上一個太陽;第二,星的位置不適當,最好還是放在齒輪內;第三,帶子還是第四圖的好些?!苯ㄖW家梁思成無論對構圖還是色彩都有專門研究,他從專業(yè)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構圖的主題與目的是好的,但毛病很多。第一,各圖主題之比例有些矛盾;第二,色彩太多,而且不調和,構圖方面齒輪太程式化,而麥穗又太寫生,也表現(xiàn)得不調和。中國圖案有數(shù)千年的優(yōu)秀歷史,因此我們的國徽最好能夠用中國圖案畫出來?!瘪R敘倫見大家意見一時難以達成一致,就提出“是否可商定一個原則再去修改?”
仔細聆聽完大家的意見后,毛澤東也感覺國徽一時半會兒難以定下來,與其倉促確定,不如再放一放,畢竟國徽不同于其他標志,這是新生共和國的象征,確定國徽是莊嚴而慎重的事情。于是,他提議:“國旗決定了,國徽是否可慢一點決定,等將來交給政府去決定。”
馬敘倫則堅持要確定一個原則,因為這樣,往后的工作也好操作。在一旁的徐悲鴻拿起第一圖看看說:“我覺得可以把這張圖修改一下,原則上我完全同意這個圖案?!睆堔扇赳R上提出反對意見:“現(xiàn)在我們這些圖案都太像蘇聯(lián)的國徽了?!泵珴蓶|接著說:“如果說太像蘇聯(lián)了,我們是否先不決定原則?!卑嗵岢鲎约旱目捶ǎ骸凹偈挂▊€原則,就叫原設計者張仃同志重新修改一下?!焙樯铖R上補充了一句:“修改要根據(jù)第一、三、四圖為好?!?/p>
毛澤東見大家都同意修改,總結性地發(fā)話:“原小組還繼續(xù)存在,再去設計?!?/p>
《國徽修正案》決定采用
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的圖案
1949年9月26日,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方案審查委員會發(fā)布第一次會議報告,其中第三項對國徽作出這樣的決定:“根據(jù)國徽圖案參考資料,邀請專家另行擬制?!?/p>
這樣,馬敘倫和沈雁冰就繼續(xù)領導原第六小組,組成國徽組和國徽審查組,邀請專家,承擔起國徽的設計重任。
10月23日,梁思成所在的清華大學設計組拿出初稿。這個設計團隊堪稱超一流,除梁思成外,參與的同志還有梁思成的夫人、清華大學雕飾系教授林徽因、雕飾系教授莫宗江、雕塑教授高莊、美術史教授鄧以蟄、工藝史教授王遜。
梁思成一直力主在國徽上把中國傳統(tǒng)藝術表現(xiàn)出來,因此,他所領導的小組在設計思路上盡量采用中國數(shù)千年藝術的傳統(tǒng),以充分展示中國的民族文化。但同時傳統(tǒng)文化元素也要與表現(xiàn)新民主主義政權的主題配合,以此展現(xiàn)這是從古代傳統(tǒng)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新的圖案。在色彩上他們選定的是玉、金、紅三色,簡潔而富麗,形成一個莊嚴典雅而不浮夸、不艷俗的圖案,以此體現(xiàn)中國新舊文化的繼續(xù)和調和。他們的擬制說明這樣詮釋自己的作品:“擬制國徽圖案以一個璧(瑗)為主體;以國名、五星、齒輪、嘉禾為主要題材;以紅綬穿瑗的結襯托而成圖案的整體。也可以說,上部的璧及璧上的文字,中心的金星、齒輪,組成略成漢鏡的樣式,旁用嘉禾環(huán)抱,下面以紅色組綬穿瑗為結束。顏色用玉、金、紅三色?!?/p>
另一個設計團隊由中央美術學院張仃率領,他們的圖案是以天安門為主體。此外,還有其他設計者提供了5個仿政協(xié)會徽制發(fā)的圖案。
接到交上來的作品,馬敘倫立即給全國政協(xié)常委會寫報告,提請審議。
1950年6月10日下午4時,由周恩來主持的全國政協(xié)一屆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在中南海西花廳召開,會議通過了國徽修正案,決定采用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的圖案,由國徽組討論修改意見,梁思成負責設計修改。第二天,馬敘倫立即召集國徽組的沈雁冰、張仃、張奚若、梁思成、張光彥進行討論。
張奚若前一天曾參加了常務會議,他首先談到會上的情況。天安門圖式中的屋檐陰影用綠色,房子是一種斜紋式,有人批評這像日本房子,似乎有點像唐朝的建筑物。還有人認為上面的一條線太長,而下面藍色與紅色配合也不協(xié)調。
負責修改設計的梁思成發(fā)表自己對設計國徽理念的理解:“我覺得一個國徽并非是一張圖畫,也不是畫一個萬里長城或天安門就算完事。它主要是表示民族精神,而天安門西洋人能畫出,中國人亦能畫出來,所以這些畫家畫出來的都相同,然而并非真正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精神。采取用天安門式并不是一種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是用傳統(tǒng)精神或象征東西來表現(xiàn)。同時在圖案處理上也感覺有點不滿意,即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商標,顏色太熱鬧庸俗,沒有壯麗的色彩。在技術方面,顏色要相配均勻,若要做一個大使館門前的雕塑,把國徽上每種顏色形狀都表現(xiàn)出來就很不容易處理?!?/p>
張奚若又說:“我個人感覺用天安門是可以的,從其內容上說,它代表中國五四革命運動的意義。同時也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地。其次,在顏色上我也考慮過許多次,采取地球形狀是受到顏色的限制,天的顏色主要用純青色,盡量使顏色調和,不使它過于太濃太俗?!?/p>
沈雁冰發(fā)言:“我也聽到許多人對國徽有分歧意見。我們理想的國徽是代表著工農聯(lián)盟的斗爭精神,以及物產、領土等方面。倘若把古代方式添上去會有許多不適當?shù)牡胤?。其次,民族意義采用什么東西來代表,除工農聯(lián)盟外,再找不出其他東西了嗎?若用齒輪來表示是沒有什么意見的,但我覺得一般人看后,不能立刻感覺出來。也有的人要求要有一種氣派精神,若將此類都放在里面,一點沒錯但卻很困難。也有人認為,國徽要讓人一看便知道是哪一個國家,并根據(jù)此圖形就能了解該國家的一切。這種要求不但蘇聯(lián)沒有做到這一步,其他各新民主主義國家更談不上。對中國來說,過去根本沒有國徽,若有的話,都是些龍的圖形。我對采取天安門圖形表示同意,因為它是代表五四運動與新中國誕生地,以及每次大會都要在那里召集的。最好里面不要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幾個字,看起來有點太俗了?!?/p>
這次討論原則上通過了天安門圖形,但遺留下幾個尚待解決的問題:國徽上是否需要填寫國名?顏色是否需要修改?用五顆還是用一顆星?是否需要畫一個雕塑彩色圖?
周恩來提議:將梁思成小組繪制的圖案交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會議
討論會結束后,梁思成設計團隊和張仃設計團隊又緊鑼密鼓地對天安門一圖分別進行修改,并撰寫國徽應征圖案說明書。
從雙方提交的圖案說明書上,明顯可以看出彼此尚有分歧,而且各自都很堅定地維護自己的觀點并直陳理由。
張仃團隊大多是畫家,他們的構思理念更偏重形象化。雖然他們的設計元素也是由天安門、齒輪、嘉禾、五星和紅帶組成,并且很尊重很欽佩清華大學教授們的設計理念,多次交換過意見,但與對方意見相左之處,特別是在主題處理、寫實手法、繼承美術歷史傳統(tǒng)、色彩運用等方面,張仃團隊仍堅持自己的觀點:“紅色齒輪、金色嘉禾,象征工農聯(lián)盟。齒輪上方,置五角金星,象征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齒輪嘉禾下方結以紅帶,象征全國人民大團結,國家富強康樂;天安門——富有革命歷史意義的代表性建筑物,是我五千年文化,偉大,堅強,英雄祖國的象征?!?/p>
除此詮釋說明之外,張仃團隊認為,首先,不能因形式而害主題。天安門為國徽主體,即使畫成風景畫也無妨,因為世界各國國徽中有很多就是地理特征的風景畫;其次,寫實是通俗的,但不是庸俗的。自然形態(tài)的東西雖然必須經過加工才能變成藝術品,但加工過分就是不適當,不但沒有強調自然事物的本質,反而改變了它的面貌,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美感上的要求。第三,繼承美術史傳統(tǒng)不能一味模仿古人,無原則歌頌古人,而是要“推陳出新”,繼承能服務人民的部分。第四,色彩不能一味強調只適合書齋的“調和”,要讓高懸的國徽產生壯麗堂皇的效果,就要用豐富強烈的色彩。而采用的朱、金、青三色,代表了北京的朱墻、黃瓦、青天,也是中華民族的色彩。
與張仃團隊是由畫家組成的不同,梁思成團隊主要是由建筑師組成,設計時更強調國徽的莊嚴和穩(wěn)重。梁思成起初一直反對天安門入國徽,周恩來為此曾專門提示他,還是要以天安門為主體設計國徽。于是,他與團隊的幾位教授一起研究,達成了一致看法:國徽不像國旗,很多地方都能掛,它懸掛的地方是駐國外大使館和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地方,所以不能像風景畫,必須把它程式化,有莊嚴、穩(wěn)重之感。
清華大學新林院8號梁思成夫婦的家,其實就是國徽設計中心。他們從1950年6月11日成立小組以后,直到6月20日,幾天的工夫就做了幾十個方案。按照梁思成團隊的理解,國徽不是尋常的圖案花紋,其內容的題材,除象征的幾何形外,雖然也可以采用任何實物的形象,但在處理方法上,是要強調這個實物的象征意義的,所以不注重寫實,而注重實物形象的簡單輪廓,強調它的含義而象征化。它的整體,無論是幾件象征的實物,或幾何形線紋的綜合,都必須組成一個容易辨認的,明確的形狀。設計天安門時就有這樣的考慮。因為天安門是一個龐大的建筑物,前面還有石橋和華表等復雜的實物,所以處理它就必須掌握象征化的原則,極力避免畫面化、深度透視的運用,以及寫真的色彩,不要使天安門成為一幅風景畫,一切都需要圖案化和象征化。
基于這樣的理念,他們設計的圖案以國旗上的金色五星和天安門為主要內容,五星象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全國人民的大團結;天安門象征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五四運動的發(fā)源地與宣告誕生的新中國;以革命的紅色作為天空,象征無數(shù)先烈的流血犧牲;底下正中為一個完整的齒輪,兩旁飾以稻麥,象征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以通過齒輪中心的大紅絲結象征全國人民空前鞏固團結在中國工人階級的周圍。以這樣五種簡單實物的現(xiàn)象,藉以紅色絲結的聯(lián)系,組成一個新中國的國徽。
國徽審查組中贊成梁思成團隊方案的有張奚若、鄭振鐸、廖承志、蔡暢、邵力子、陳嘉庚、李四光,認為此方案莊嚴,藝術結構完整、統(tǒng)一。而田漢和馬敘倫則認為,雖然兩個方案頗有出入,但各有所長。沈雁冰曾在組外征求過意見,有的喜歡張仃團隊方案的美麗,有的贊賞梁思成團隊方案的完整,相比之下,年長一些的大多贊成梁思成團隊的方案。審查小組決定,以梁思成團隊的方案為基礎,再進一步整理繪制。
6月20日,審查小組最后一次討論國徽的設計方案,政務院總理周恩來也在百忙之中抽時間到會。梁思成和助手朱暢中帶來了國徽方案及說明書,中央美術學院的畫家們也送來了他們設計的方案。中南海懷仁堂的一個會議室里,擺滿了各式國徽設計圖案;正中墻前擺放著兩個圖案,左邊是清華大學設計的,右邊是中央美院設計的。兩個圖案都以天安門為主題,美術家們的天安門色彩豐富,藍天、黃瓦、白石欄桿、紅柱紅墻,非常美麗,與清華大學設計的只有金紅兩色的圖案相比,風格完全不同。審查組的成員們觀看著、評論著。大家意見趨于一致,選中了清華大學設計的國徽方案,只是對設計細節(jié)提出一些建議。最后周恩來提出建議:寫一個解釋書,將梁思成小組繪制的圖案交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會議,以便表決時看得更清楚一些。
6月23日下午4時,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在七項會議議程中,第四項是審查國徽,馬敘倫首先匯報了國徽審查組的報告,并對大家提出的意見作了一些解釋。
毛澤東主席拿起一張圖案說:“經過全國委員會常委會研究后,認為這個圖案是比較好的,是不是在這次會上我們原則通過,有些修改,可交常委會去研究,因為國徽有關全國性,請起立表決?!北頉Q結果,138人贊成,占絕大多數(shù)。隨即提請中央人民政府核準公布。
6月28日,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徽圖案說明這樣寫道:“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p>
1950年國慶節(jié),
天安門城樓懸掛上第一枚國徽
國徽方案通過后,國徽立體浮雕模型的設計制作任務,落在清華大學營建系副教授高莊的肩上。但從1950年7月初到8月中旬,模型卻始終沒有出爐。8月18日,高莊專門為此致函有關領導說明情況:“耽誤時間是由于我的一種愿望,這種愿望就是想使我們的國徽更莊嚴、更明朗、更健康、更堅強、更程式化、更統(tǒng)一、更有理性、更有組織、更有規(guī)律、更符合應用的條件,并賦予更高的民族氣魄和時代精神,以冀我們的國徽的藝術性提高到國際水平,和千萬年久遠的將來。”為了達到這10個“更”的目標,高莊和制作團隊冥思苦想,力求達到最好。他們對國徽綢帶和稻粒等細節(jié)作了修改,并在20日召開的座談會上得到與會者的一致首肯。
此時距離國慶節(jié)只剩下一個月的時間了,為了趕在新中國成立一周年之際,在天安門城樓和一些重要場合掛上國徽,大批量制作工作必須緊鑼密鼓進行。
9月3日,一份關于國徽頒布和制作的報告擺在了周恩來的桌上。報告稱,公布國徽時除主席令、國徽說明、國徽照相、墨線圖及使用辦法以外,為了更清晰地說明稻穗和五星的深度,還要同時公布斷面圖;全國各地應懸掛的國徽浮雕,由中央人民政府統(tǒng)一制作,其尺寸分為大、中、小三種,大號直徑為1米,中號直徑為80厘米,小號直徑為60厘米;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懷仁堂、外交部、各駐外大使館使用的國徽一律用木刻,其余大行政區(qū)、省市懸掛的國徽因數(shù)量較大,而內地尚無制作鋼模的辦法,建議與香港合眾五金廠聯(lián)系,制作鋼模,然后在上海用壓板機壓成銅片浮雕,再加以涂色噴漆,這樣可以標準化地迅速完成。
周恩來當日批示:“照辦。規(guī)定九月二十日公布。”隨即,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林伯渠和辦公廳副主任余心清立即將工作進度向毛澤東匯報,并在9月7日得到“同意”的批復。
為了在公布國徽時體現(xiàn)莊嚴和統(tǒng)一,出版總署專門致函各雜志社,詳盡說明發(fā)表時應注意的事項,甚至連字體和排版都有明確規(guī)定。最后決定,印制5000冊國徽圖案冊頁,發(fā)至縣級政府機關、軍隊及黨派團體。國徽大掛圖由出版總署印制,新華書店發(fā)行。全國各地的雜志也將刊印國徽插圖。
與此同時,國徽的制作也決定采用“鋼模軋制法”。中央人民政府分別致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葉劍英和上海市市長陳毅,了解香港和上海的制作條件。兩地答復均可制作??紤]上海比較近,辦公廳決定派丁潔如攜帶國徽石膏浮雕兩面,方格墨線圖、縱斷面圖以及使用辦法、制作說明等前往上海接洽辦理。林伯渠專門就此事致函陳毅,希望上海市政府派專門技術人員監(jiān)制。第一批制作大號(1米)8個,中號(80厘米)60個,小號(60厘米)80個。希望10月1日國慶節(jié)以前制作完畢。為了避免輾轉運送造成時間和資金浪費,中央政府委托上海市政府發(fā)送各地,費用由中央政府報銷。
此時距離國慶節(jié)只有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了,一切都必須抓緊。9月17日,丁潔如抵達上海后立即投入工作。但她了解的情況卻不樂觀。因為起初上海方面以為中央政府是要做國徽的證章,后來才知道是要做如此大的鋼片浮雕,而且時間緊迫。上海沒有可以做大鋼模的廠家,即使做,也要兩個月以上。怎么辦?多家商量的結果是,為了完成中央政府交辦的使命,決定擬先將國徽雕刻木型,再翻砂澆銅。這個方法上??梢宰?,而且時間也可以掌握。大號的25日可以先做出兩枚,以后每日做兩枚,28日8枚就能全部完成。中、小號的國徽因為數(shù)量大,不能先期趕制,特別是需要大量的銅,若趕制,還有可能引起上海市場銅價的波動。所以擬先刻木型澆注一枚作為樣品,如中央政府同意,再大量制作。
此辦法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批準。上海方面制作了8枚大號銅質國徽,送發(fā)給各大行政區(qū)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并將兩枚大號國徽和一枚60厘米的小號鋁制國徽帶回北京。
顯然,由中央政府大批量(所需達2200枚)集中在上海制作國徽困難極多,且裝箱運輸費用負擔也極大。鑒于制作技術各大區(qū)也都具備,上海方面還能提供制作經驗,中央政府決定:尺寸和質地均由中央政府統(tǒng)一規(guī)定,制造工作由各大區(qū)分別承擔。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還為此專門下發(fā)了頒發(fā)國徽浮雕的清單。
1950年國慶節(jié),天安門城樓懸掛上了第一枚國徽。這枚熠熠生輝的國徽與新生共和國極為相配,雖然質地為木質,卻絲毫不影響它的莊嚴和壯麗。1951年5月1日,由沈陽第一機床廠工人鑄造的銅鋁合金國徽,正式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責任編輯 文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