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減負高效”的背景下,教師要讓改變學生以往的“機械抄寫”的現(xiàn)狀,明確抄寫的目的,運用科學的抄寫方法,讓“英語抄寫”真正成為學生記憶、理解、培養(yǎng)語感的一個過程。實施分層抄寫,通過多元檢測,激勵學生認真書寫、細心檢查,培養(yǎng)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讓“英語抄寫”更顯魅力。
關鍵詞:英語抄寫;目的性;實效性;科學性;激勵性
小學英語對“寫”的要求主要是打好基礎,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書寫習慣。但傳統(tǒng)的英語作業(yè)布置方法用“一刀切”的形式把機械地抄單詞、詞組甚至是抄寫課文放在首要位置,忽視了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容易使學生成為一臺“機器”而處于被動地位,產(chǎn)生厭學情緒,降低了作業(yè)效果,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也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那么,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如何才能使抄寫更具“魅力”呢?
一、優(yōu)化習慣,讓抄寫更具目的性
一直以來,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以“視聽說為主,讀寫跟上”為模式,注重聽說讀訓練,著重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日常交際能力, 隨著學習程度的加深 ,教學過渡到抄寫字母、單詞、句子。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抄寫習慣,提高英語學習實效。
1.以抄寫促進記憶。俗話說“背十遍不如寫一遍”,對新學的英語單詞和詞匯進行必要的抄寫,可以加快學生記憶的速度,也可以提高記憶的準確性。因此學生在抄寫的時候要看完一個單詞、詞組或者句子時,盡量記住他們的拼寫形式,再在本子上認真地抄寫幾遍,抄完之后,迅速回頭再看一下單詞是否抄錯,并做及時的糾正。
2.讓抄寫幫助理解。抄寫的時候要求學生理解所抄寫的單詞、詞組和句子的含義;理解單詞的音節(jié)構成形式,單詞的詞義,單詞的相應的各種形式;也要理解詞組的構成方法,它可以與哪些單詞進行搭配,要注意哪些變化等,從而最終達到抄寫的目的。
二、適時適量,讓抄寫更具實效性
1.精選抄寫內容。在英語中,并不是所有內容都要抄寫,也不是每天都要抄寫,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精挑細選,選擇必須要抄寫的內容讓學生抄寫。
2.控制抄寫數(shù)量。一項實驗表明,讓學生抄寫相同教材,抄寫4遍和40遍的效果是接近的。因此抄寫的數(shù)量往往是這項作業(yè)成功與否的關鍵,如果過多,就變成了“機械作業(yè)”,因此在布置抄寫時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還要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必須考慮小學生的性格特點,結合教學內容,一般控制在十分鐘以內。
3.把握抄寫“時機”。教師要根據(jù)教育規(guī)律,應該在以下情況下可以布置抄寫:當新授結束后布置抄寫,可以讓學生由“聽說讀” 迅速過渡到“寫”,也能起到鞏固單詞的作用,當學生在對所授內容已經(jīng)很熟悉之后,就不可以讓學生再做抄寫;當學生對有些內容反復出錯時布置抄寫。
三、形式多樣,讓抄寫更具科學性
1.注重分層抄寫。多元智力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智能是有差異的,而小學生在智力、興趣、愛好等方面表現(xiàn)出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基礎上,巧用這種差異,使教學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實際需要,切實為學生的發(fā)展而努力。
2.豐富抄寫形式。為了避免打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教師在杜絕“狂抄濫寫”的同時,更需要開動腦筋設計形式新穎的抄寫練習(如搭配、改錯、替換等),這樣能從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產(chǎn)生很大的吸引力,就是最簡單的抄寫單詞也要變換著方式,如根據(jù)詞意分類抄寫、按字母數(shù)的多少分類抄寫等等。
四、多元檢測,讓抄寫更具激勵性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因此英語抄寫要通過切實的評價,讓學生明白抄寫的作用,抄寫的實效性。
1、展示書寫 ,提升素養(yǎng)。小學生剛剛接觸英語,練就一手優(yōu)美的英語書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每一次的抄寫都要督促學生認真按照英語書寫的要求認真完成,同時每周評選出十位“最佳書寫高手”,并展覽他們的作業(yè) 。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讓孩子得到“美”的熏陶,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2、督查作業(yè),培養(yǎng)習慣。每次在布置抄寫作業(yè)時都要督促學生細心抄寫,耐心檢查,并在每月底由學生來相互督促檢查作業(yè),評出“細心天使”,發(fā)給小獎狀,激勵學生互相競爭,共同提高學習成績。
總之,“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英語抄寫要根據(jù)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原則不斷地對抄寫內容進行優(yōu)化組合,對抄寫形式加以變換改善,對抄寫方法加以指導講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體會到抄寫的樂趣,抄寫的意義、抄寫的重要,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林富英(1971.11-),女,四川自貢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婁葑學校,研究方向:中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