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燕
【摘要】“百善孝為先”,根據(jù)“口子要小,挖掘要深,實際效果好”的德育原則,我校確立“弘揚傳統(tǒng)美德、爭做合格小公民”的學校德育主題,從“孝敬”教育的內(nèi)容、途徑和發(fā)展入手,扎實開展“孝敬”教育活動。
【關(guān)鍵詞】孝敬教育;中華美德
曾經(jīng),為了電視中的一個公益廣告而深深不能自已,“星期天,兩個白發(fā)老人忙碌了一天,準備了一大桌豐盛的菜肴等待著兒孫們來享用,然后,星期一、星期二……每天孤單無味地吃著剩菜剩飯”?!鞍偕菩橄取保⒕锤改甘歉鞣N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少年兒童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者,又是實踐者,在他們的身上寄托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為此,我校德育工作依照《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shè)的若干意見》立足學校、家庭和社會實際。根據(jù)“口子要小,挖掘要深,實際效果好”的德育原則,確立“弘揚傳統(tǒng)美德、爭做合格小公民”學校德育主題,扎實開展“孝敬”教育活動。
一、孝敬教育的內(nèi)容——“八心、五一”
我們確定的孝敬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是“八心”孝敬模式:常問好,講禮貌,讓父母舒心;少空談,多幫忙,讓父母省心;求上進,走正道,讓父母放心;勤學習,苦鉆研,讓父母開心;遇難事,勤商量,讓父母稱心;遇矛盾,能寬容,讓父母順心;忌盲從,不遷就,諫父母真心;重推恩,能遷移,獻社會愛心。“五個一”:每天為父母做一次家務、捶一次背、說一句問候語,過年為父母制做一張賀卡、洗一次腳。通過落實“八個心”“五個一”總體設(shè)想,力促傳統(tǒng)美德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科學整合,使教師與學生置身于濃厚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氛圍中。
二、孝敬教育的途徑——學生體驗
常言道: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可見,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生活體驗中點滴積累逐步養(yǎng)成。從體驗中獲得的情感是最樸素、最真摯也是最難忘的。因此,我們以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層面讓學生進行生活體驗。
1.在家庭生活中體驗
給家長發(fā)放“孝敬教育”宣傳資料,把“孝敬”教育的內(nèi)容提供給家長,向家長提出對自己子女教育的具本要求。制《孝敬教育家庭活動卡》,引導學生回家有孝敬行為,讓父母省心、稱心、順心并作好記載,家長簽字,以此讓學生形成自覺行為,每月組織一次“孝子”評比。設(shè)“孝敬”日:星期日、父母生日、母親節(jié)、老人節(jié)為學生“孝敬日”,學生要用一小時左右的時間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或開展敬老助老活動。
具體做法是,分年齡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家里請媽媽當老師,虛心向她學習家庭中最簡單的日常生活技能,從穿衣、疊被、釘紐扣、整理書包到燒飯、洗碗、收拾房間、洗衣服等。每個隊員在家庭中選擇一個崗位進行體驗,承包周期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個學期不等,到期可自由轉(zhuǎn)崗或續(xù)包。通過隊員在家庭中不同角色換位體驗,把為家庭生活服務作為“崗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有責任關(guān)心家里的一切事務,自己的生活不能依賴大人,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同時,結(jié)合開展“媽媽,奶奶,我自己來”的活動,活動前,先由每個學生對媽媽表示在這次活動中的決心,并希望媽媽能夠配合,共同開展好這次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家庭的小主人。讓學生通過參與家務勞動和家庭生活,了解每個成員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習與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感受親情的溫馨。培養(yǎng)熱愛勞動、孝敬長輩、自立自強的品質(zhì),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2.在學校生活中體驗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皹贰笔顷爢T良好品德形成的催化劑。為了讓愛心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里扎根,我們以“樂”為突破口,努力創(chuàng)設(shè)體驗情景,采用隊員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讓他們在“樂”中感悟,在“樂”中思考,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1)“孝敬”教育進校園:①營造“孝敬”教育環(huán)境,開辟“孝敬”教育宣傳長廊,讓校園的每一堵墻成為“孝敬”教育的陣地。②設(shè)“孝敬”周。把每年的“三八”婦女節(jié)所在周定為學?!靶⒕础敝?。進行“孝敬”征文,送自制“孝敬”卡,講孝敬故事,開展為媽媽捶一次背,洗一次腳,洗一次碗,梳一次頭,洗一次衣服等活動。③開展“班級孝星”、“十佳孝星”、“月孝星”等的評比,樹立身邊的榜樣,明確導向性。
(2)“孝敬”教育進課堂:①各學科滲透。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寶貴經(jīng)驗是“文以載道”、“滲透熏陶”。追求的是“潤物細無聲”的境界。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這種學科滲透德育的好措施被遺忘了,我們應理直氣壯地重新拾起。充分利用學科知識中滲透著“孝敬”教育資源,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依據(jù)課堂教學實施傳統(tǒng)美德教育,我們遵循“品德與生活”(社會),“班隊活動”課程主題教育,其他學科有機滲透的原則,把“孝親敬長”傳統(tǒng)美德教育內(nèi)容納入學科教學之中。②開設(shè)“孝敬”教育課。知與行的統(tǒng)一是唯物主義的教育觀,把古代的、現(xiàn)代的,身邊的孝敬故事編成《孝敬教育讀本》,利用班隊活動課,隔周進行一次“孝敬”教育。教育可采用“講故事、編孝敬小報,開班級孝敬演講會”等形式進行,增進對孝敬知識的了解。
通過校園生活實踐,隊員的道德情感調(diào)動起來了,他們在親身實踐中實現(xiàn)情感共鳴,學會合作共處、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本領(lǐng),明白尊敬老師、團結(jié)友愛的道德本質(zhì)。
3.在社區(qū)生活中體驗
“孝敬”教育走向社會是學校開展“孝敬”教育的歸宿,因為學生最終要成為社會人,要服務于社會,報效于祖國。我校從實際出發(fā),打破傳統(tǒng)封閉式的教育模式,以社區(qū)為依托,整合社會資源,建立一系列社會化體驗教育運行機制。多年來堅持與油車港鎮(zhèn)敬老院、西湖葡萄園區(qū)、油車港開發(fā)區(qū)等單位達成共建,聯(lián)手共創(chuàng)紅領(lǐng)巾社區(qū)實踐基地。具體的活動有:①開展為鄰居或本村需要幫助的一名老人做好事活動。②每學期去德育實踐基出——敬老院,獻一次愛心。③在“3.5”學雷鋒、植樹節(jié)、建隊日等時間,開展“小小志愿者”在行動活動。④利用“節(jié)約一天零用錢,愛心獻給同齡人”傳統(tǒng)活動,開展愛心獻社會活動。
三、孝敬教育的發(fā)展——重在評價
體驗要取得實效,必須要著遠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建立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模式。我校少先隊總部十分重視體驗教育中的自我評價,將隊員自我評價能力的形成作為體驗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使評價成為學生獲得成功的動力。我們鼓勵隊員寫“體驗日記” 讓他們把收獲表達出來,并針對他們的心得體會再進行指導和引導,編輯生動活潑的“麟溪雛鷹報”,推薦隊員到紅領(lǐng)巾廣播站匯報體驗成果。同時制作了富有童趣、圖文并茂的“孝星你真棒”德育櫥窗,評薦了“班級孝星”、“十佳孝星”、“百名孝星”,出版了書寫著孝星心聲,描繪著孝星事跡的《寸草心》、《春暉集》。每學期學校本著給每位學生一個“成就自我的機會”建立了 “期末表彰先進”的激勵機制,把評“文明班級”、“社會實踐小能手”、“禮儀示范崗標兵”與“雛鷹行動”結(jié)合起來,表彰在體驗活動中表現(xiàn)突出的隊員、小隊、中隊。
如今看著孩子們追孝星、學孝星、做孝星的那股積極勁兒,領(lǐng)到一張張用自己實際行動換來的獎狀時的那股高興勁兒,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獲得激勵的學生必然會帶著一股成功后的興奮勁向下一個更高的巔峰攀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