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冬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課堂40分鐘讓學生獲得發(fā)展,達成教學目標即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也有不同的收益,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在閱讀教學中,要體驗什么,探究什么,“課程目標”中有具體的表現。一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即“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二是培養(yǎng)認識能力,即“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 ;三是充實文化底蘊,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 、“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和營養(yǎng)” ;四是培養(yǎng)崇高情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五是形成優(yōu)秀品質,既有“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又有實事求是崇高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的思想方法” 。
那么在課堂中老師應該怎樣才能更好的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呢?
一、抓好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前預習十分重要。預習是在老師講課之前,先自己閱讀新課的內容,做到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并做好學習新知識的準備工作。基本做到:課文要多讀,讀通讀順讀準確,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資料或做記號。同學們若能做好課前預習,那么在老師進行課堂教學時,就能更好地抓住重點,解決難點,提高學習效率,學生的預習質量將直接影響他聽課的效果。如果長期堅持預習,還能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逐步提高自學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明確學習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一堂課中,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樣看來教學目標的確定就顯得非常重要。它既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要考慮到時間的限制。因而,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實際、科學,教學內容量化。只有量化,才能使教學目標明確化,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一堂語文課,要向學生傳授幾個知識點,培養(yǎng)哪種能力,使他們受到什么教育,必須有一定的確定性,否則,就很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往課堂教學在于教師上課時存在著隨意性、盲目性,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教學無論如何也不能提高教學效率。明確了學習目標,就會避免課堂教學內容的隨意性,實際上也就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以趣入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興趣對一個人掌握某種知識技能起著重要作用。由于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信息手段的豐富,學生對許多教學內容已經知曉,甚至司空見慣,再加上課前的預習,往往使學生在深入學習時,對課文內容失去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我們要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愉快地進入到學習中來,如: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抓住時機,適當組織一些小競賽活動,不但能活躍氣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勇于開拓的優(yōu)秀品格。比如,認讀生字時,可以組織開火車讀、搶答等形式;識記生字時,可以組織加一加、減一減、猜字謎等形式。
學生的一個心理特征是“好表現自己,展示自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尋找機會,創(chuàng)造“展示”條件,讓學生充分“表現” ??梢宰層胁煌娊獾耐瑢W在課堂上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予以適當鼓勵和表揚??梢詫φn文中的個別章節(jié)在學生充分預習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已上講臺講課,講給其他同學聽。在他們“表現”自己的同時,檢驗了他們的自學效果,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與心理素質。有時,還可以圍繞一個專題,指導學生寫“小習作”,寫出自己在學習時的心得體會。這樣促使全體同學認真閱讀課本,查閱資料,從而使整個課堂氣氛熱烈、充實。
四、體現讀寫結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閱讀文本,特別是閱讀名家名篇,既要學讀,又要學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只靠理解和感悟是不行的,還必須有大量的語言實踐。要提倡學生“自讀、自查、自寫”;提倡學生“說課”——說內容,說語言,說認識,說體會,說感悟;提倡學生“寫課文”——寫內容,寫要點,寫心得,寫真情。要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語言、欣賞語言和判斷語言的能力。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要始終貫徹讀寫結合的原則,尤其要強調說和寫的訓練。大作文以外,要重視平時結合閱讀的小練筆。
五、善于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思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提問是組織教學、啟發(fā)學生思維的手段,能幫助我們探索并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應熟悉教材和學生,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提問。提問應有一定的導向性,如導向文化感,導向品格修養(yǎng)等,促進學生的思考。這樣的提問和由提問引出的討論就有利于學生思維素質和思想素質的養(yǎng)成。另外,教師應善于運用教學話題,提供一個討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引出多個問題,問題的解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使課堂交流呈現多向性。這樣做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樣的提問應叫開放式提問,它沒有劃一的或標準答案,不能用簡單的“是”“否”之類的詞來回答。它對學生的能力提出挑戰(zhàn),激勵學生必須對課文作進一步探究。開放式提問含有很大的容量,但絕不是大得不著邊際,應在教師的引導下,緊貼課文,讓學生有開掘的天地,對課文情節(jié)或人物作深入的、探究性的討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多向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與教學任務相去甚遠,教師應珍視學生的提問,保護學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語文教學是應摒棄某種狹隘功利的。
六、走出文本,走向生活,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理解課文內容后,引導學生走出課文,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情與景加以對比,分析。學生走出文本,走進生活,就會發(fā)現生活的美與丑,榮與恥。這樣,把課堂教學引向生活,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語文。閱讀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起到了自我教育的功效,也培養(yǎng)了學生高尚的品質,積極,樂觀,堅強的人生觀。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舞臺,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我們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閱讀指導,課堂討論,課堂表演等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讓他們敢于說,樂于說,讓課堂充滿笑聲,充滿活力。達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輔相成,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