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現在英語課堂乏味,尤其是高中英語課堂,教師在講臺上自說自話,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創(chuàng)設教學氣氛,給學生安全、自由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機課堂上學生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著,面無表情地聽著,唯唯諾諾地舉手,小心翼翼地回答,顯然,這種“師道尊嚴”和“教師權威”觀念下形成的教學慣例體系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包天仁教授認為課堂上學生對老師的講解能大膽質疑,形成矛盾沖突,這樣才有利于解決問題。實際上矛盾沖突的過程就是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進發(fā)的過程。我們去揚大附中聽課,課堂活動時,學生自由組合,有的學生把自已的凳子從一個位置移到另一個位置。為了一個問題:Can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o sideby side? (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五“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l— must wechoose?)一文時。有兩組學生之間爭得面紅耳赤,最后老師對兩組發(fā)言作了點評和總結。
一、精心準備的課前準備
課堂教學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周密安排,巧妙導演,引導學生敢問敢答,對于學生不能回答的問題我會鼓勵道“Never mind.”“Try again.” “Take it easy.” “Ithink you can do it next time.”對答錯的同學我常鼓勵說“Not exactly enough,canyou think it over in another way?”,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以及對自身的肯定.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也使他們對所講內容印象深刻。
二、構建創(chuàng)造性課堂教學模式
現代高中英語課堂需要創(chuàng)新,從全盤考慮英語教學的角度來看,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為讀寫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聽說交流活動應作為英語教學的突破口。有的人認為學生開口就算交流,在課堂中要求學生背詞組,背對話,背課文就算交流,當然不是!課堂內聽說訓練分為語言訓練和交流能力訓練。前者著重掌握語言。后者著重運用,要學生有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交流能力提高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一大目的。
三、利用英語教材的語篇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邏輯思維和擴散能力
1.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1)抓住語篇中的“擴充點”進行補充及延伸;
(2)抓住語篇中的“異議點”進行聯(lián)想及擴展:
(3)抓住語篇中的“重點”進行概念性思維訓練;
(4)抓住語篇中的“疑點”進行評價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訓練;
(5)借助“插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現問題的能力、想象和擴散的思維能力等。
2.邏輯思維能力和深層思維能力
邏輯推理活動貫穿于閱讀理解全過程,是閱讀理解的核心。教師對學生的推理能力的訓練應側重對語言深層含意的把握,讓學生依據特定的語境,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推理,得出語篇中不曾明顯表達但又蘊涵其中的意義。
3.發(fā)散性思維能力
教授學生進行語篇分析時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教師引導學生對某概念或問題的理解不應限制在某個既定的范圍,而應在時間和空間上作些拓寬或變換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如:在分析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五“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一文時,我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
(1)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economy and tlle environment of China?
(2)Is it possible that developing the economy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can coexist?
對于這兩個問題學生很容易結合中國當前的中國經濟和環(huán)境狀況做出回答。當我再問及“Why cant the pollutions be completely wiped out since some relat—ed laws have been worked out?”時,這些學生便無言以對。這時,我從啟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將他們的思維引向更深的層次,從而得出“保護環(huán)境,任重道遠”這一結論。
四、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蘇聯(lián)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身上發(fā)現他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作為人的發(fā)展源的‘機靈點,使孩子能夠最充分地顯示和發(fā)揮他的天賦?!?/p>
(1)通過造句或句型轉換訓練,引導創(chuàng)新造句融詞匯運用、語言組織、學生擴散思維為一體,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課文,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所在課文中的具體語句,熟悉語言環(huán)境。造句前提示一定的造句情境,開拓學生思路,喚起學生創(chuàng)新的欲望,引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挖掘新的造句情境,去嘗試新的表達形式。
(2)挖掘教材中的想象材料,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素質教育說到底在于開發(fā)學生智力和非智力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帶著一種無比高漲的激勵的情緒從事學和思考,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樂趣,為人的智慧和意識的偉大感到驕傲?!?/p>
任何的教育改革都應當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變革,優(yōu)化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突破口。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東西沒有變,任你如何在操作層面上的創(chuàng)新、實驗都不過是隔靴搔癢罷了。有位著名的語言學家曾這樣說:“盡力在語言的藥丸上涂上歡樂和果醬”。現時課堂教學所需要的不是灌輸,而是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真實活動、動態(tài)生成地“用教材教”的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我們教師上下求索。
參考文獻:
[1]陶行之.《現代教育理論》[M] ,1985
[2]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