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真
摘要: 存在主義哲學注重人的存在,重視現(xiàn)實人生,作者結合自己的感受簡單敘述了存在主義對于教育目的、師生關系、教育方法、課程等方面的啟發(fā)。
關鍵詞; 存在主義教育啟發(fā)
存在主義一詞的拉丁文是“existential”,意為存在、生存、實存。存在主義哲學較多地注意人的存在,重視現(xiàn)實人生,并以此作為人的出發(fā)點。它大約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半期成為西方世界最流行的哲學之一,它對于社會的文化、經(jīng)濟、教育等各方面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存在主義哲學對教育并沒有提出系統(tǒng)的理論,但其思想?yún)s滲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
一、存在主義對教育目的的啟發(fā)
存在主義哲學從人、個人、人性、存在、自由、選擇、責任等基本概念出發(fā),闡述了個人心理意識或人生體驗的惡心、絕望、焦慮、生存空虛,其目標是“幫助人認清他的生存處境,領會他所面臨的非此即彼的難題,然后去選擇,把自己奉獻給自己,而成為‘生存著的個人”。因此,根據(jù)存在主義的觀點,教育應以個人的自我完成為目的。教育應使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因此,教育要維護個人自由,幫助個人進行自我選擇,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傳統(tǒng)教育不關心個人的存在,而存在主義認為,教育的最好結果就是使學生形成正確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他們真誠、選擇、決定和責任感等。雅斯貝爾斯提出了培養(yǎng)“全人”的教育目的。他認為,真正的人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大全”,是實體、一般意識、精神和生存形式的組合。因此,教育應該不只是向?qū)W生傳授知識,傳授知識只是最低層次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應該為了學生個人潛力的完全發(fā)展做引導,引導學生走向個人的實現(xiàn)。
二、存在主義對師生關系的啟發(fā)
海德格爾主張人是在世界中的,人與世界融為一體。馬丁·布貝爾強調(diào)不應當?shù)絺€體的人本身之中,而應當?shù)饺伺c人的關系之中去尋求答案。存在主義哲學堅持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互為主體的關系,每個人都是在與他人的交往、理解中存在。因此,在它的影響下,人們逐漸認識到傳統(tǒng)師生關系的不足。存在主義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是指教師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當一個人而不是物來看待,另一方面要維護自己的主觀性,使自己作為一個自由的人行動。有所不為則指教師不能只是作為學生知識和道德的源泉或輸送者,也不能作為他們的監(jiān)督者。教師不僅要避免課堂上的個人專制,還要反對布貝爾所言的非人格化的知識專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把知識提供給學生,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建構知識,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不能包括任何強制的成分。教師應充分注意學生的情緒、情感、創(chuàng)造能力和知識對于學生生活的意義。在倫理道德方面,教師無權支配學生,既不能強迫學生服從學校或教師制定的紀律,又不能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強加給學生。教師需要做的只是把自己信奉的原則及其理由告訴學生。教師應該真誠地教,應該有自己教的目的,既不能順從于校長或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又不能屈服于外在的壓力。教師的教或者出于關心、愛護學生,或者為了繼承某種傳統(tǒng),或者為了通過年輕一代改造社會。在教學方法上,要有創(chuàng)造性,按照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常規(guī)來教??傊處熖幱趧?chuàng)造者和激勵者的地位,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無需也無權迫使學生接受。
從學生角度看,在教育過程中,學生處于選擇而不是模仿和服從的地位,學生無需模仿教師的形象或?qū)處煹囊笠嗖揭嘹?。在教育過程中的教師、學生、教育內(nèi)容三個要素中,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存在。真正的教育必須保證學生對教師的創(chuàng)造和教育內(nèi)容的主體選擇。學生不僅可以決定學什么,而且可以決定學多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知識或道德規(guī)范的消極接受者,而要從個人的角度積極地辨別和檢驗他們的價值及其對個人生活的意義。學生學習無任何的功利性,只是為了充實個人的存在。
既然教師和學生都是有主體性的人,那么他們之間的關系從根本上說,決定于存在主義關于個人和他人的關系。按照布貝爾的觀點,“個人與他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應是我與你”的關系,而不是“我與他”的關系。師生雙方應該相互真誠地賞識對方、歡迎對方、肯定對方。這種關系就是現(xiàn)在比較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新型師生關系——對話或交流的關系。師生之間的對話對學生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至關重要。對于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知之甚少,沒有自由選擇的能力,教師應該向?qū)W生提供使他們的各種潛能得以開發(fā)的知識和方法。與學生對話,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由此可見,師生之間的對話具有不同于一般人與人之間的對話的特點。要使這種對話關系不致演變成“我與他”的關系,還需注意建立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妥善處理師生之間的沖突。
三、存在主義對教育方法的啟發(fā)
存在主義者認為,教育不是傳遞真理性知識,而是探索發(fā)現(xiàn)真理;“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使師生共同尋求真理”。他們認為傳統(tǒng)的教育就是向?qū)W生灌輸或傳授某種東西,或認為教育是為了使學生能夠適應什么或為了使學生解決什么問題。所以,在教育方法上,最重要的方法論原則應該是允許學生最大限度地自我表現(xiàn)和自我選擇。他們提倡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法、個別化教育、創(chuàng)造性。蘇格拉底的方法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以某種方式傳授給學習者,而是從學習者那里引出知識,并由學習者自己決定和選擇。存在主義者認為這種方法最適合于人的教育。其最成功之處在于通過這種方法獲得的是自己的知識。它可以使人認識到人的存在中必然會遇到的道德難題和自由選擇的責任。它通過教師的發(fā)問激發(fā)并引導學生思考,避免講授法所帶來的機械式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消除以往師生關系中司空見慣的保護性偽裝,建立真誠、正直的關系。
存在主義認為,人是千差萬別的,要求每個學生都接受同樣的教育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因此,他們提倡個別化教育。他們認為,無論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還是教學進度方面,都要有很大的靈活性,不可整齊劃一,也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標準對學生提出學業(yè)成績的要求,以利于每個學生的自我實現(xiàn)和發(fā)展。如果必須進行集體教學,則它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個人,使個人利用集體取得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游戲、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等創(chuàng)造性活動具有很大的教育價值。創(chuàng)造力不是少數(shù)特殊人才的天賦,它是一個過程,進行這個過程的能力每個人都具有。在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個人能夠毫無顧忌地發(fā)揮選擇能力。
四、存在主義對課程的啟發(fā)
存在主義認為,人之所以學習知識,僅僅是因為它能增進自由,是人實現(xiàn)自由的工具,而不是駕馭人的外在因素。學生個體不能被簡單地視為教育過程中文化知識的接受者。因此,存在主義者認為,既不能把各科教材即知識本身看做目的,又不能把教材看做是為學生謀求職業(yè)做好準備的手段,還不能把教材看做是進行心智訓練的材料。應當把教材看做是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的手段。存在主義者還反對固定不變的課程,認為固定的課程難以適合學生的情況和需要,無助于學生的發(fā)展,課程最終要由學生的需要和態(tài)度來決定。
對于具體學習哪些學科的問題,存在主義者主張以人文學科為主。他們認為,自然科學學科由于其客觀性和非人格性,與人的主觀存在沒有直接聯(lián)系,不應成為課程的重點。純粹職業(yè)訓練只能使人成為某一類別的人,不能使個人成為一個自由的人。人文學科的知識由于比其他學科更直接、更深刻地表現(xiàn)了人的本性及人與世界的關系,更能洞察和發(fā)展人的存在的意義,因此應該成為課程的重點。
參考文獻:
[1]季蘋.西方現(xiàn)代教育流派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張全新.試析存在主義的學生觀[J].當代教育科學,2003.
[3]王愛玲.論存在主義與存在主義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6).
[4]郭興舉.論存在主義的教師觀[J].教育學報,2006,(6).
[5]婁立志,于鳳銀.教育究為何來——存在主義視界下的目的觀[J].濟寧師范??茖W校學報,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