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 張維
在當前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大多是躲在計算機屏幕后面,使用鍵盤、鼠標等方式來授課。當教師在教師機演示操作步驟時,教師在講臺上的走動和時間的延遲,很容易對一些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學生造成干擾,影響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關注和理解。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教學中的應用,對于打造以學生為主體、互動式的課堂,實現(xiàn)有效教學具有良好的作用。本文將結合《認識計算機》這一課例,分析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創(chuàng)設小學信息技術有效課堂中的優(yōu)勢。
教學過程
《認識計算機》是蘇科版《小學信息技術》上冊第2課,我們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特征分析,設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1.動畫資源,情境激趣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交互式電子白板的配套軟件都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庫并支持多種資源(包括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的使用,十分方便教師調(diào)用,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材料。
課前,教師制作了一個主題為“電腦的自述”的動畫。其中以卡通造型的計算機為主角(如圖1),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介紹了計算機的名稱、功能以及常見計算機的種類(包括臺式計算機、筆記本計算機和掌上計算機等)。課堂上,電子白板上演示趣味化的動畫,創(chuàng)設卡通化的情境,拉近了學生與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的動畫,使學生了解了常見計算機的一些基礎知識,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同時揭示課題,為下面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2.連連畫畫,規(guī)范名稱
教師出示任務一:連連看(如圖2)。請學生根據(jù)已有知識基礎完成連線游戲。
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接觸過計算機,對計算機多多少少有一點認識,只是對于計算機各設備的名稱掌握不夠規(guī)范,所以我們就設計這個簡單的連線游戲,讓學生在連線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為后面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學習情緒。在學生連線的環(huán)節(jié)中,電子白板的“智能筆”工具會自動將學生畫出的彎彎曲曲的線條智能替換為筆直的線段,通過連一連的過程,學生熟練掌握了計算機各個部分的名稱。
3.聚光燈下,認識硬件
出示圖片,如圖3,圖中依次羅列出計算機主機內(nèi)的中央處理器、存儲器、內(nèi)存、主板等主要設備。然后出示一張計算機主機內(nèi)部的圖片,如下頁圖4。要求學生根據(jù)提示打開計算機主機,找到這些設備。
首先,學生在電子白板的課件中了解主機內(nèi)部幾個重要硬件設備:中央處理器、內(nèi)存、硬盤、主板以及它們的功能,然后,在電子白板上出示一張計算機機箱內(nèi)部構造的圖片,利用電子白板的“聚光燈”工具,讓學生通過拖動聚光燈的位置,展示自己所找到這些硬件在主機中的位置,并描述其功能?!熬酃鉄簟惫ぞ?,使得整個主機箱畫面的主題突出,學生能十分專注地認識其中一個硬件,從而高效地了解主機箱內(nèi)部硬件的名稱、功能及位置。
4.移移分分,設備分類
以一臺普通計算機為例,一般鼠標和鍵盤的功能是操作計算機、輸入文字和命令,所以我們稱鼠標和鍵盤為輸入設備。教師在圖例上畫箭頭。顯示器和音箱的功能是將計算機處理過的信息顯示和播放出來,所以稱為輸出設備。教師請學生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說一說圖5中的這些外部設備的名稱及功能,并按照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將其進行分類。
教師先對輸入輸出設備進行一些描述,并以畫箭頭的形式讓學生對輸入輸出設備有了初步的、直觀形象的認識,然后再展示一系列與計算機相關的外部設備(如掃描儀、耳麥、麥克風、手寫板等),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經(jīng)驗及課外知識,讓學生相互介紹各外部設備的名稱及功能,并對其按照輸入、輸出設備進行分類。然后,教師邀請多名學生以“IT小行家”的身份,介紹他們所認識的其中一個計算機外部設備的名稱及功能,結合電子白板提供的選擇工具,將該設備的圖片移動至相應的分類。通過同伴的講解,讓所有學生都了解各計算機外部設備的名稱以及功能,并能成功分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
教學反思
在本節(jié)課中,我們適時、合理地應用了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整合資源、“智能筆”、“聚光燈”、移動圖片等功能,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建了一節(jié)高效的信息技術課。
在本節(jié)課中,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使用解決了學生對于計算機主機箱內(nèi)部主要部件的認知以及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的認知難題,學生在畫畫連連的過程中,強化了對中央處理器、內(nèi)存、主板、硬盤等部件的感性認識,并對其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對于計算機的更多外部設備,能夠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主動分析出它是輸入設備還是輸出設備,真正理解了輸入設備、輸出設備的內(nèi)涵,拓寬了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