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來 盧尚玉
摘要: 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師的英/漢、漢/英語碼轉換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作者從語碼轉換的概念入手,通過分析語碼轉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功能,進一步探討如何適當?shù)乩媚康恼Z與母語輸入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對大學英語課堂上的語碼轉換提出建議。
關鍵詞: 大學英語課堂英語習得語碼轉換語言選擇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日趨頻繁,不同語言或語言變體之間的接觸日益增加。因持續(xù)不斷的語言接觸而產(chǎn)生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課堂語碼轉換研究起源于美國本土的雙語教育研究。隨著1968年美國頒布“雙語教育法”,對語碼轉換的研究開始涉足語言課堂(Garcia,1997)。在吸收社會語言學領域語碼轉換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二語習得研究者們用語碼轉換來指稱語言學習課堂上的語碼變換或多種語言的使用。我國國內(nèi)語言學家和二語習得研究者們吸收社會語言學領域語碼轉換的研究成果,對中國英語教學課堂(特別是大學英語課堂)上的語碼轉換進行研究。
一、語碼轉換
著名社會語言學家Carol Myers-Scotton定義語碼(code)為包括語言(language)、方言(dialect)、同一語言的不同風格(style)等,在一次交際中使用的各種語言系統(tǒng)都可以稱為語碼(Myers-Scotton,1988:157)。1954年,世界著名學者Hans Vogh在其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到并使用“code-switching”(語碼轉換)這一概念。Roman Jacobson是第一位將此術語引用到語言學中的學者(于國棟,2001;P.Auer,1998)。根據(jù)社會語言學家Carol Myers-Scotton的定義:“語碼轉換指在同一段談話中使用兩種或更多語言變體的現(xiàn)象。這些語碼之間并不需要具有語音上的相似性。轉換的語碼可以是不同的語言、方言、或者同一語言的不同風格。轉換可以是一句話內(nèi)部的,也可以是句子之間的。轉換的語碼可以是一段話,也可以是一個詞。”(Myers-Scotton,1988)在中國,前人研究大都以語碼轉換涵蓋句內(nèi)轉換和句間轉換,因而“語碼轉換”一詞在中國學者中的使用頻率較高。正如Carol Myers-Scotton所說,不管是何種形式的轉換,方言之間的、同一語言不同語體之間的、句間的或者句內(nèi)的,轉換動機、社會功能是相同的(1988:157)。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句內(nèi)和句間語碼轉換都非常普遍,本文采用廣義的語碼轉換這一觀點,將句內(nèi)和句間的語碼轉換都作為研究對象。
二、大學英語課堂中的語碼轉換
(一)課堂語碼轉換存在的必要性
由于多方面的主客觀原因,在我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使用英/漢這兩種語碼轉換現(xiàn)象仍然普遍存在。英語授課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母語是為了更有效地輔助其語言教學;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母語是為了輔助表達以更有效地習得英語這門語言。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中國大學英語語課堂上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逐漸得到認可和支持,研究者們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恰當適時地使用母語對英語學習者具有輔助作用。在實證研究中,Boyle發(fā)現(xiàn)在香港地區(qū)近80%的英語教學實踐者支持語碼混用教學,特別是在大學低年級,“并沒有實證研究表明語碼混用的危害”,而有證據(jù)顯示在愈來愈多的英語課堂中使用了這一方法,“不但不可避免(inevitable),并且受到偏愛(preferable)”(Boyle J.1997.)。
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內(nèi)化過程是難以建立在兒童母語習得的基礎上,大學生在語法、邏輯推理、篇章理解能力上的語言學習優(yōu)勢證明了母語(語碼轉換)在英語學習中能起到的積極作用。Atkinson強調:“我們無法找到一種完美的模式來規(guī)定L1的使用,在恰當?shù)臅r間運用恰當?shù)姆椒?,L1會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吳舸,2006)在英語課堂授課中,尤其是在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下,教師在適當?shù)臅r候進行語碼轉換,是為順應特殊語境所采取的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一方面可以使語言更為豐富多彩,防止課堂單調乏味,使學習氣氛輕松活潑,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習者對某些知識點的理解和印象。學生在課堂上使用兩種語言知識進行互動學習,是將語碼轉換作為交際策略和學習策略以更有效地習得英語。在課堂上,為了學習的需要,為了交際的順利進行,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在英語能力許可的范圍內(nèi)盡可能多地使用英語,但在交際出現(xiàn)困難時會及時尋求母語的幫助。
大學英語課堂上的語碼轉換是教師及學生在特殊語境積極主動地對所使用語言做出的選擇。Cook認為語碼轉換是一種高度熟練的語言活動,是第二語言學習的有效策略。排斥母語的做法限制了語言教學,利用第二語言虛擬“真實”的課堂交際不論有多大的優(yōu)勢,避免使用母語都是不符合交際原則的。(Cook V.,2001)
(二)課堂語碼轉換的功能
下面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解釋大學英語課堂中英/漢語碼轉換的功能,并進一步探討和挖掘出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探討能否利用或如何利用母語的輸入提高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效率。
1.漢語元語言解釋功能
課堂講解中,英語教師最能發(fā)揮語碼轉換的漢語元語言解釋功能,教師常轉向漢語來解釋某些外語詞匯或短語。例如,在講授較難的概念或區(qū)域文化現(xiàn)象時,或者在講解某些術語習語時,教師常常換用中文的一些專業(yè)詞匯或對應的中文習語短語,這樣做不僅能夠更快捷地表達意義,而且符合教學中勞動付出最小化,收獲最大化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教師簡短的中文講解更能加強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更有效地內(nèi)化此知識點。思維活躍的學生還能根據(jù)個人的理解和知識儲備,進行中西表達方式或文化差異的比較,更深一步加強學習和理解。
2.彌補學生詞匯空缺功能
語碼轉換能解決詞匯空缺問題。詞匯量不足影響交際,交際要順利進行,擁有一定量的詞匯是前提條件。根據(jù)《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基礎階段應領會式掌握4000單詞及一定量的常用詞組。學生(特別是大一的學生)在使用目標語進行表達時,缺乏足夠的詞匯量自由表達思想是非常普遍的,那么當他們表達的愿望十分強烈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選擇在句中插入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漢語成分。教師在授課中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英語知識方面的欠缺和弱點,并可以依據(jù)該現(xiàn)象確定學習者的層次,了解其運用的學習和交際策略,加強詞匯教學,把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訓練與詞匯教學結合起來,使大學生在不斷接觸、運用詞匯的同時掌握詞匯,進而擴大詞匯量??吹狡溥M步,又可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在某些特定方面的能力。學生的語碼轉換對教學可產(chǎn)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英語學習中的“文化空缺”造成“詞匯空缺”時,最有可能引發(fā)語碼轉換。所謂“文化空缺”造成“詞匯空缺”是指某些詞只為一種文化特有,其他民族、文化中不存在或缺乏,如漢民族中醫(yī)詞“虛”、“實”、“寒”、“熱”,儒家哲學的“仁”,道家哲學的“道”、“無為”,氣功的“氣”“陰陽”等(潘惠霞、李輝,2000)。中華民族這些特有的詞匯在英語中找不到相對應詞,學生在表述的過程中只能尋求中文拼音來完成。此時教師只能和學生一同研究一種文化獨有、另一種文化空缺的詞匯,積極探討文化空缺詞匯的恰當表達方法。
3.有效管理課堂功能
課堂上的英漢語碼轉換是輔助管理課堂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常在教學過程中轉換語碼來約束學生的行為、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等。大一新生的英語課堂上常會出現(xiàn)這種場景:在課間分組討論中,話題有趣,學生們討論聲此起彼伏,但課堂時間有限,教師用英語重復了幾遍:“Keep quiet,Time is up now!”個別學生安靜下來,還有學生繼續(xù)討論?!鞍察o!”老師一句中文,全班立即肅靜,轉向老師,老師得以用英語繼續(xù)課程。如此語碼轉換使課堂秩序得以維護,教學得以正常進行。另一課堂情景為:歡樂的節(jié)假日剛過,第二天英語課堂上,老師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集中不了注意力,課堂氣氛比較沉悶,老師關切地用英語問:“Most of you look tired,havent you slept well?”個別學生搖搖頭算作是回答,其他學生還是欲睡眠狀?!澳銈冏蛲硭瘔蛴X了嗎?”老師忽然轉用中文?!皼]啊!”學生們立即抬起頭,幾乎異口同聲地用響亮的中文回答道。“why?”老師接著問。學生們立即變得活躍起來,在歡笑聲中用中文吵吵嚷嚷地搶著說出各自沒睡好的理由,整個教室氣氛活躍了。接著老師用簡短的英文講述自己的假日有趣經(jīng)歷。這一插曲讓學生不困了,有精神了,老師個人的英文故事也將學生帶回英語課堂的語境。學生有了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融洽,為接下來的上課做好了準備。
三、結語
在英語習得過程中,通過一定的學習策略,在目的語輸入的基礎上,每個學習者都會形成一種既不同于其母語又不同于目的語,并隨著學習的進展會逐漸向目的語過渡的動態(tài)的語言系統(tǒng)。各個英語學習者所擁有的這種動態(tài)語言系統(tǒng)在二語習得中被稱作中介語,英語學習者掌握的語言層次不同,其中介語中所發(fā)生的語碼轉換的頻率和模式也有區(qū)別:初學者的中介語里語碼轉換頻率較高,其表現(xiàn)模式為以母語為主,英語為輔,這與他們目的語知識不夠有關;層次較高的學習者的中介語里,語碼轉換的頻率較低,其表現(xiàn)模式為以英語為主,母語為輔,在語法上更傾向英語的表達習慣,因為他們能更自由地運用英語。高校學生屬于層次較高的英語學習者,其語言表現(xiàn)模式為以英語為主,母語為輔,在語法上更傾向英語的表達習慣,但是他們還達不到流利地使用全英文表達思想的水平。因而在課堂語言學習過程中,英語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整體英語水平進行適當?shù)恼Z碼轉換,引導英語水平不等的學生根據(jù)自身表達需要進行適當?shù)恼Z碼轉換,這樣的課堂語碼轉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玉和.英語課堂中語碼轉換現(xiàn)象的語用觀.宜賓學院學報,2006,01:81-83.
[2]吳舸.語碼轉換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81-85.
[3]何自然,于國棟.語碼轉換研究述評[J].現(xiàn)代外語,2001,(1):85-95.
[4]潘惠霞,李輝.漢譯英過程中文化空缺現(xiàn)象探索[J].外語教學,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