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曉明
家長的這篇文章,其忡忡憂心溢滿字里行間。我覺得問題不是學校做法的是與非,其本質(zhì)應是家校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
傳統(tǒng)教育觀念里,教育是學校的事。盡管家校協(xié)同教育已經(jīng)提出很多年,但是,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家校協(xié)同并沒有從理論走進實踐的可操作層面。
“一進門的下馬威”里,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學校做得過于詳盡與刻板,尤其“鞋帶”要求更是點燃了家長的不滿。學校的做法完全錯誤嗎?做這樣的規(guī)定,如果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家長是否能理解?這樣的做法是否一定會扼殺孩子“獨一無二”的個性成長?尊重孩子的個性化成長主要是在哪些方面,而哪些方面嚴格一點是可行的?試想,如果家校雙方都有積極溝通的意識,有家校平等、即時溝通的機制與平臺,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可以在交流與協(xié)商中化解的小問題,甚至還會成為提供更優(yōu)質(zhì)教育的好契機——家校雙方原本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有什么統(tǒng)一不了的意見呢?
“三分教七分等”,家長的教育觀是正確的。教育是一個慢活兒,教育需要等待。但等待不是消極的望天收,而是積極地面對與解決。孩子的書寫不好,學校希望孩子做適當?shù)木毩晫懞米挚隙]錯,我相信家長也愿意孩子達到這一要求。只是老師信息中的說法確實欠妥,令家長生氣的更多因素應該是那條生硬的近乎責備呵斥的短信:“孩子的書寫很不好,家長監(jiān)督孩子把每個字寫好?!比绻麚Q一種方式呢:“尊敬的家長您好,您的孩子學習特別專注認真,學習態(tài)度特好。只是在書寫方面還可以做一些訓練;您在輔導時如果有困難可以隨時向我咨詢?!蔽蚁耄议L看到這樣的短信,既可以了解孩子需要加強的地方,又可正確認識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更可了解到老師的教育關(guān)注點、教育策略與理念,如果在輔導時果真遇到方法上的麻煩,也會積極向老師求教。這樣,家校之間便不是一種對立意味的彼此抱怨,而是朝著孩子成長的方向做共同思考、探索、以完善自己的教育行為。
果真有了這樣的有效溝通意識,我想,讓家長不高興的“只有服從沒有商量”不會有了,“熱愛集體的‘小紅旗是家長買的東西換來的”做法,也會在交流中換成更好的激勵形式……一句話,當溝通成為一種大家都重視的技術(shù)活時,很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很多問題都可消滅在萌芽中,很多已經(jīng)發(fā)生的問題都會在理解、寬容以及積極的應對中找到最有利于孩子成長的解決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