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杰
高中教育要在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人文精神和人生規(guī)劃能力。這種具有鮮明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定位,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工具化傾向,對當前高中階段的課程設置進行大范圍的調整和改革,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下面我就新課程標準下如何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談談建議。
1.實施探究式教學
1.1營造探索學習的環(huán)境和氛圍。
以“學為中心”的探究式教學強調學生是認知主體。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應營造有利于學生進行學習的環(huán)境。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就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學生,成為學生的朋友。其次,教師要為學生的學而教,考慮學生怎樣學,深入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規(guī)律,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情境,給予學生質疑的權利,引導學生質疑問題,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刻苦探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1.2假設情境,合理想象,逆向推理。
從接受的角度看,閱讀文本對于讀者來說實際上是一種思維的定式,即所謂“為主人公的快樂而快樂,為主人公的悲傷而悲傷”。探究性學習可以打破這種定式的思維模式,假設出與文本內容的展開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情境,讓學生在不脫離文本主要思想的前提下逆向思維,充分張開想象的翅膀,為文本內容開辟嶄新的發(fā)展思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問題的分析非常重要。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首先要對問題作出假設,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問題的答案大膽地提出設想,估計假設的可能性。這為問題的解決指明了方向。它作為科學認識程序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提出假設,可以為問題搭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是探究活動的一個“指南針”。當發(fā)現(xiàn)問題后,學生很想知道“為什么”,腦海中就會出現(xiàn)一個個猜測性答案。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做出假設,著力營造民主、祥和、生動、活潑的探究性學習氛圍,使他們在心理上有一種安全感,使他們的思維進入興奮區(qū),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心理條件。
1.3組織學生合作交流研討。
組織學生研討,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發(fā)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既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主動參與的機會,又能為學生個體性格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既能使學生在討論中學會堅持有道理的見解,又能使學生尊重他人的說法,形成在欣賞自己的同時欣賞別人的正確態(tài)度;既能鍛煉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又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閱讀教學要架設橋梁,領略內涵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yǎng)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象,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項脊軒志》后記部分:“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樣富有詩意、充溢著情思,似乎平淡無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設橋梁,才會感到這是作者在用最少的筆墨傳達最豐富的內涵。我問學生:作者為什么要寫小妹們的話,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說是為扣題,有的說寫出了夫妻情深。學生回答得對,而又不完全對?!皶r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妻子從作者口中聽到了不少精彩的歷史典故,從南閣子的書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視野為之開闊,精神生活變得豐富充實,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滿自豪而又饒有興味地向小妹們講述閣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們油然而生歆羨之情,神往閣中的讀書生活,這樣便有了小妹們的問語:“且何謂閣子也?”不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結也深深地影響著妻子,妻子親手栽種的枇杷樹,便是為作者植下的祈盼與祝福。因此,對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極。“吾妻死室壞不修”,有同學用他爺爺奶奶恩愛情深的事形象地闡釋此中深情,說他奶奶死后,爺爺不改奶奶生前喜歡的家中陳設。歸有光的筆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如果不激發(fā)學生的想象,不在中間作適當?shù)狞c撥,水下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難以發(fā)現(xiàn)。
3.正確處理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新課程把課堂教學看做是建構過程,主張通過營造真實、復雜、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環(huán)境與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欲望。當語文學習過程變成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研讀課文,充分發(fā)表見解,對問題作出多樣化的回答,課堂教學可能會出現(xiàn)多個發(fā)展方向。此時,教師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課堂教學必然成為一個生成的過程。
布盧姆所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p>
后現(xiàn)代課程觀把教學活動視作復雜活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許多時候,學生的學習目的是在無序的漲落中,在一些看似隨機的、偶然的突變中實現(xiàn)的。我們不能把課堂教學簡單地看做線性的、有因必有果的事件,而必須充分考慮眾多不確定因素,更不能以為有了預設就萬事大吉。那種置學生的需求、困惑和情緒于不顧的課堂教學,不是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
在一些生成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教學過程展開得很充分,出現(xiàn)了“節(jié)外生枝”的現(xiàn)象,因此課堂教學預定的任務不能完成。怎樣看待這種現(xiàn)象?首先,在這樣的課堂里,沒有達到的往往是預期的認知目標,而對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目標已經有所超越。所以這樣的課應該得到肯定。其次,課堂教學目標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如果這一節(jié)課教學任務的完成并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fā)展,未達到的認知目標則完全可以在后續(xù)的課中繼續(xù)達到,而不必死扣在這一節(jié)課內。最后,教學目標本身也不是預設了就不能變更的,應該隨著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況而及時調整。
參考文獻:
[1]蔡珍珍.淺談高中語文探究式教學的內涵與實施措施.
[2]閻琳瑛.關于高中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