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憲文
在中國現(xiàn)代革命運動史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上,瞿秋白是一位為“舉世懷仰”(周恩來語)的偉大人物。他誕生于1899年1月29日,這是一個錯綜復雜的新與舊在急劇斗爭中交替的時代。瞿秋白是瞿家的長子,此后父母又生了五個男孩和兩個女孩。瞿家在常州雖屬“書香世家”,但到了秋白父親這一代已開始走向衰落。秋白最初的名字叫做懋淼,因出生時后腦門發(fā)際有兩個旋窩,老百姓稱此為雙頂,所以父母就喚他阿雙。與“雙”字俱來的諧音“爽”、“霜”后來便成了他的學名,連大名秋白也是取霜的潔白的意象衍化而得的。13歲那年,瞿秋白曾寫過一首五言絕句:“今歲花開候,栽宜白玉盆。只緣秋色淡,無處覓霜痕?!边@首詩的意義不在于機巧地嵌入了“霜”、“秋白”等名號,更主要的還在于通過對秋菊耐寒品格的誦詠,初顯出這位英俊少年潔身自好、淡泊人生的秉性。
瞿秋白上中學后,家中的生活已經(jīng)到了典賣家當?shù)木车?,到后來,連供他讀書的學費也支付不起了,瞿秋白只得在臨近畢業(yè)的前半年輟學、離家去無錫當一名小學教員。這是瞿秋白走向社會的開端,年齡只有17歲。如果說這是瞿秋白可以承受的鍛煉和考驗的話,那么緊接著母親因家中債臺高筑而服毒自殺一事,對他來說無疑是人生第一次殘酷的打擊,當然也使他過早地開始在炎涼世態(tài)中閱盡人間世相,同時更開始了尋找光明和希望的艱難跋涉。
傳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的1917年,瞿秋白隨著堂兄來到北京,考進了外交部創(chuàng)辦的不收學費和膳費的俄文專修館。兩年后,“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爆發(fā),北京的大學生全部卷入這場顯示中華民族走向現(xiàn)代意識的運動中,此時的瞿秋白已經(jīng)初露頭角,成為俄文專修館的學生“總代表之一”。“五四”運動最積極的結(jié)果就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920年3月,北京大學在著名教授李大釗的倡導下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此后不久,瞿秋白也加入了這個組織。這應該說是他人生道路上思想轉(zhuǎn)折期的哲學起點吧!同年年底,瞿秋白應北京《晨報》的聘請,以特約記者的身份動身前往莫斯科。這是瞿秋白選擇終身革命事業(yè)的第一步,從此,他“一揮手,決然就走”,到謎一般的“餓鄉(xiāng)”去探索新路——這條新路便是瞿秋白后來所認定的通向“共產(chǎn)主義之人間化”的道路。
在赴新俄途中的哈爾濱,瞿秋白平生第一次聽到《國際歌》。當時中東路工黨聯(lián)合會在此召開慶祝十月革命三周年大會,《國際歌》作為新俄的代國歌和共產(chǎn)國際的黨歌,給瞿秋白留下的印象之深可想而知,他正是哼著這首歌在莫斯科河畔從事了足足兩年的革命活動:親耳聆聽列寧的教誨;從事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研究與傳播;加入剛剛成立的中國共產(chǎn)黨……由于國內(nèi)革命斗爭的需要,1922年底瞿秋白隨前來參加共產(chǎn)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的中國代表陳獨秀等人動身返回祖國。1923年6月,中共中央的理論性機關刊物《新青年》季刊創(chuàng)刊,瞿秋白被任命為主編。此時,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國際歌》介紹給中國的勞苦大眾。
《國際歌》最早的中譯是由瞿秋白在俄文專修館的同窗好友耿濟之和鄭振鐸以詩歌的形式合譯的,1921年發(fā)表在茅盾主編的《小說月報》“俄國文學專號”,稱《第三國際黨頌歌》,因未附曲譜而無法傳唱。瞿秋白的譯文和譯成的簡譜則同時發(fā)表在《新青年》創(chuàng)刊號——“共產(chǎn)國際號”上。瞿秋白將法文“國際共產(chǎn)主義”一詞音譯入樂,使得“英德納雄納爾”不僅從音節(jié)的意義上唱得順口,而且還便于全世界的無產(chǎn)者唱起它來同聲相應、情感交融。也就是瞿秋白的初衷:“‘異語同聲——世界大同的兆象”?,F(xiàn)在流行的中文《國際歌》歌詞是蕭三經(jīng)過多次推敲修訂而成的,但“國際共產(chǎn)主義”一詞仍使用音譯(今改譯為“英特納雄耐爾”),則首創(chuàng)于瞿秋白。
1923年6月,24歲的瞿秋白參加了黨的三大,當選為中央委員,這是他正式參與黨中央領導工作的開始。三大結(jié)束,瞿秋白由李大釗介紹參加上海大學的教學工作,被委任為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在政治戰(zhàn)線和思想戰(zhàn)線上著手進行“共產(chǎn)主義之人間化”的偉大實踐。
在上海大學期間,瞿秋白與文學系學生王劍虹結(jié)婚,兩人志趣相投感情篤深。怎奈王劍虹身染當時被視為絕癥的肺病,與瞿秋白從相識到共同生活不足一年便長別人世。此時,瞿秋白強忍著巨大的悲痛參與國共合作的最后階段的緊張工作,他并沒有留意當時正在默默愛戀著他的另一位女學生楊之華。楊之華本是有丈夫有女兒的人,但已是共產(chǎn)黨員的楊之華與其夫沈劍龍毫無共同語言,于是萌生了與沈離婚,同瞿建立新家庭的想法。瞿秋白正式考慮這一問題是在1924年的秋天,三位年輕人經(jīng)過三輪“談判”終于使瞿、沈這理應是“情敵”的兩位男性達成了友善的協(xié)議,應當說這種具有浪漫色彩的事只有在“五四”運動后,反對封建買賣婚姻的浪潮日益高漲的情況下才可能成為現(xiàn)實。此后,楊之華更加積極地投身革命,并盡心盡力地成就著瞿秋白的事業(yè),被瞿秋白尊為“我生命的伴侶”,“我唯一的親人”。瞿秋白一生酷愛鮮花、陽光和孩子,然而遺憾的是他兩次結(jié)婚都沒有留下自己的后代。幸好有楊之華的女兒獨伊,他把她視為“我的女兒”,使她得到了應有的父愛。
1925年3月,孫中山病逝,國民黨右派加快了反蘇反共步伐,國共合作出現(xiàn)裂痕。此時及此后兩年間,主持中央工作的陳獨秀、彭述之等人推行的是一條放棄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屢次給革命帶來損失,瞿秋白針對這些寫了《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題》這篇重要文章,對中國革命的性質(zhì)、前途、戰(zhàn)略、策略及革命中各階級的分析等重要問題闡明了主張,嚴肅地批判了彭述之,實際上也是對擔任總書記的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衛(wèi)先后叛變革命,公然向共產(chǎn)黨人舉起屠刀。至此,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歸于失敗,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都處在危急關頭。在共產(chǎn)國際的幫助下,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緊急會議,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正確方針,并撤銷了陳獨秀總書記的職務。在這次會議上,28歲的瞿秋白被選為中共中央書記,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作為獨立革命力量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第一位領導者。
“八七會議”的歷史功績在于“將黨從機會主義的泥坑之中救出來,重新走上革命的大道”。但是“‘八七會議在反對右傾錯誤的時候,卻為‘左傾錯誤開辟了道路”?!鞍似邥h”至黨的六大召開約一年的時間里,黨在路線上所犯的“左”傾盲動主義錯誤,瞿秋白是應負主要責任的。1928年7月,黨的六大在莫斯科召開,瞿秋白身為一個光明磊落、襟懷坦白的無產(chǎn)階級政治家,誠懇地檢查了“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取得了同志們的諒解、擁戴和共產(chǎn)國際的信任,繼續(xù)被選為政治局委員,直至六屆四中全會王明篡奪了黨的領導之后,瞿秋白于1931年1月被無端逐出黨中央。
作為“遭受以王明為首的‘左傾路線殘酷迫害的黨的領導人之一”(楊尚昆語)的瞿秋白仍堅定共產(chǎn)主義信念,以樂觀、瀟灑、幽默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從1931年到1934年初的幾年間,他與魯迅、茅盾、馮雪峰等人共同參與左聯(lián)建設并結(jié)下深厚的友誼,在革命思想文化戰(zhàn)線上又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光輝的業(yè)績。
1934年2月,瞿秋白奉命由上海來到中央蘇區(qū)瑞金,在中華蘇維埃政權中主持教育工作。在主力紅軍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撤出中央根據(jù)地,蘇區(qū)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包圍之中日漸縮小的情況下,身為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宣傳部長的瞿秋白不顧病魔纏身,仍堅守崗位,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1935年2月23日,在轉(zhuǎn)移途中不幸落入敵人手中。先是在上杭,后是在長汀,瞿秋白度過48天的獄中生活,“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愿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毛澤東語)。致使氣急敗壞的蔣介石在勸降不成的情況下,簽署了槍決令。
1935年6月18日,是瞿秋白生命的最后時刻。上午8時,瞿秋白被押出囚室,步入作為臨時軍事法庭的敵師部,“庭長”宣讀完槍決令后,瞿秋白即被夾在林立兵丁之中走出師部,向長汀中山公園中山亭走去。亭內(nèi)已備葷菜四碟,酒一甕。瞿秋白泰然正其衣履,拍下了一張呈驗正身的照片,然后坐在石桌前自斟自飲,談笑自若,神色無異。酒半乃言曰:“人之公余稍憩,為小快樂;夜間安眠,為大快樂;辭世長逝,為真快樂!”10時許,瞿秋白離開涼亭,慨然高唱著鼓舞他戰(zhàn)斗一生的《國際歌》走出了長汀的西門,來到羅漢嶺腳下的一塊草坪上,從容地說了句:“此地很好!”便盤腿而坐,飲彈灑血,結(jié)束了36年短暫而光輝的生命,從而實現(xiàn)了他“為中國革命犧牲,是人生最大的光榮”的諾言。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林彪、“四人幫”、康生之流強加在烈士身上的莫須有罪名被逐一推翻之后,中國共產(chǎn)黨終于為她的忠誠戰(zhàn)士徹底恢復了名譽:“秋白同志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的革命文學事業(yè)的重要奠基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