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娟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只注重“抓兩頭”、培優(yōu)補差,忽略了對中等生的關注。中等生在班級中所占人數眾多,對他們的教育將直接決定課堂教學的效果。根據課改教育理念,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我著重從培養(yǎng)興趣、指導學法、創(chuàng)設機會、營造氛圍、改變認知五個方面進行探索,合理利用、開發(fā)有效資源,強化對中等生的教育,使其樹立進步信心,學業(yè)更上一層樓,達到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一、 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中等生學習動力
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心理過程是:好奇—興趣—動力—成就(學習有用)—自信。興趣一旦形成,便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會積極主動、心情愉悅地學習。中等生大多性格內向、缺乏學習激情,因此教師要采用相應策略,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學任務設計的好與壞,直接影響中等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好的教學任務,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方法,教師可以把這種方法與中等生心理特點有機結合起來,選擇有趣、貼近生活的任務,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也可以選擇開放式任務, 用靈活風趣的語言,把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產生興趣,展開豐富聯想,在信息技術實踐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二、 指導學法,開辟中等生進步路徑
信息技術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操作性較強的學科,教學內容具有基礎性、普及性,要求全體學生都能掌握。中等生往往上課聽老師講解、演示比較認真,獨立吸收較好,但有依賴性,只完成教師所講的內容任務,小組活動中遇到問題不喜歡問同學、老師。因此,教師要根據中等生的不同層次,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靈活運用分層教學法對他們加以指導,開辟進步路徑。設計課堂教學目標要適應中等生,使他們較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進行獨立思考,能夠舉一反三,運用信息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操作時教師要進行個別指導,解決每個中等生的困惑,調動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學會、會學,得到全面提高;還可隨時調整座位,讓領悟力略差的學生坐在前排,采用教學軟件單獨演示,解決相關難點、重點,鞏固學習成果。
三、 創(chuàng)設機會,搭建中等生表現平臺
中等生并非不求上進、無潛力,他們也有豐富的聯想、廣泛的興趣和亟待教師開發(fā)的各種潛能。教師要引導中等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大膽發(fā)言,從膽怯自卑、緊張漠然中擺脫出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通過挖掘活動因素、設計游戲等競賽活動形式,為中等生提供自我展現的舞臺;開展中等生幫助后進生活動,給中等生以表現機會,在特定的情境中體現價值,由被動角色轉變?yōu)橹鲃咏巧?、老師角色,增強學習自信心。
四、 營造氛圍,改善中等生學習環(huán)境
寬松、自由、和諧的信息技術課堂氛圍,有利于中等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是一門科學的課堂管理藝術。要營造寬松、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首先,教師要加強現代教育理念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組織、管理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有效駕馭課堂,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喜學樂學。其次,教師恰當運用豐富的語言、搞笑的動作,增強師生情感交流,讓學生在愛的感召下“親其師而信其道”。再次,要創(chuàng)建互助、合作的師生關系,多給中等生以關注。教師可以組織合作討論問題、合作完成任務等小組活動,激發(fā)中等生學習興趣,使其善思樂學。最后,要鼓勵中等生善思多問,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對有新意、獨特見解的學生(尤其是中等生)給予及時評價和表揚,使其輕松、主動地接受新知識,愉快地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從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五、 改變認知,樹立中等生進步信心
中等生大多自卑感較重,自信心較差。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對中等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任務完成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以幫助他們消除消極心理,促進信息技術能力的發(fā)展。
課堂評價主要采用觀察記錄實踐活動、學習活動等方法,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設計不同評價標準。通過學習活動評價,了解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評價要充分考慮中等生的自我認知,以表揚鼓勵為主,使他們獲得較多的成功機會,逐步樹立學習信心,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
總之,要改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效果,必須正確處理好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特別是對中等生的教育,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煥發(fā)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責 編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