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欣欣
主題即文章要說明的某個問題,要表現(xiàn)的某種思想,要宣傳的某種主張,它是靈魂,像一根紅線,貫穿文章的始終。任何一篇文章都必須有一個鮮明的主題,記敘文主題的表達一般采用含蓄滲透法和直接表述法。
一、含蓄滲透法
含蓄滲透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暗含在對事物的敘述和對人物的刻畫之中。在寫作中,作者可將主題滲透在對事件的敘述和對景物的描寫中,也可將主題滲透在對人物肖像、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中。如俄國文學家契科夫的短片小說《窮人》,開頭這樣寫道:“屋外寒風呼嘯,在這間漁家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干干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fā)亮,在掛著白色帳子的床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著。”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反映了一個只能勉強維持生活的漁民家庭,所謂“溫暖”,只是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所謂“舒適”,只是地掃得干凈,食具擦得亮,帳子洗得白,孩子睡得安穩(wěn),而這是靠主婦桑娜的勤勞就能做到的。而當桑娜得知鄰居寡婦西蒙死后,卻毫不猶豫地抱回兩個遺孤,然后想:“為什么把他們抱回來?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jīng)夠他(丈夫)受的了,這叫我怎么對他說呢?為什么把他們抱回來,他會揍我的……嗯,揍我一頓也好!”這段心理描寫表現(xiàn)了桑娜寧可被“揍”也要撫養(yǎng)遺孤的善良心地。而漁夫深夜打魚歸來得知西蒙死后有一段語言描寫同樣表現(xiàn)了這種品質:“嗯,這是個問題。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漁夫同樣毫不猶豫,也意識到生活的艱難,但最終還是堅信:“總能熬過去的。”作者把表現(xiàn)窮人勤勞善良的主題滲透在敘述和人物的描寫之中,既含蓄又鮮明,讀者很容易體會到。
二、直接表述法
可開門見山,直接表達。如朱自清的《背影》,以“我最不能忘記的就是父親的背影”開篇,點明主題,接著圍繞主題具體描繪了“買橘子時的背影”、“浦口惜別時的背影”,令人潸然淚下,感人至深。
可篇中點睛,直接表達。如巍巍的《我的老師》,在敘述了老師教“我”吟詩后寫道:“今天想起來,她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著多么有益的影響!”在敘述了老師為我排解糾紛后寫道:“在一個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師是多么慈愛,多么公平?!币约霸谂c老師分別后寫道:“我是多么想念我們的蔡老師?。 蔽闹卸啻吸c睛,抒發(fā)了對溫柔、慈愛的老師的熱愛、感謝和懷念之情。
可篇末顯志,直接表達。如胡適的《我的母親》一文中,作者以樸素平實的語言娓娓道出母親對于我的教導,指導篇末才寫道:“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愛母之情,敬母之意,透過字里行間,強烈涌現(xiàn)出來,感情之真、之純,動人心弦。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你在何處點睛,都要點得恰到好處。如果在不該點處硬點出來,不僅會失去直接表達主題的作用,還會破壞文章的結構和氣氛,弄巧成拙,畫蛇添足。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