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少云
教學的目的無非是讓學生把握知識,能夠學以致用。但政治教學中常見的問題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接受的東西卻很少,課堂上能吸引學生的興奮點少,常常是一個問題反復強調多次,但做題時仍然有大部分學生出錯。如何吸引學生,讓學生來主動學習政治,提高政治課的教學質量,是擺在政治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下面,我就這一問題談幾點我的切身體驗。
一、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思想品德課,恰當?shù)剡\用形、色、聲俱佳的現(xiàn)代教學手段,不僅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而且還能為課堂教學營造出良好的氛圍。如教學八年級下冊《消費者的權益》一課時,課前我播放了與“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打擊假冒偽劣產(chǎn)品有關的錄像,并不失時機地提問:“你們買東西時遇到過坑害嗎?”“你們家里買高檔物品時發(fā)生過與質量有關的問題嗎?”“當你們的正當權益受到損害時,你想過找銷售者維護自己的權益嗎?”這種試聽結合的教學方式一下子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了本課的學習。思想品德課想要吸引學生,成為學生喜歡的課程,就一定要改革教學方法,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既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為學生提供音、圖、像,或者一段活動影像等信息源,產(chǎn)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例如,在學習《文明伴我成長》時,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全社會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關注,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即真正體現(xiàn)出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
二、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
思想品德教材闡述的是政治理論的基礎知識,和其他學科相比是比較抽象的,不易被學生所直觀把握,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學中往往出現(xiàn)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很難參與進來,時間久了,學生厭學,教學因失去了受教育者而走進了死胡同。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一句話,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圍繞學生轉,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因此,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學知識,還要教會學生用知識,讓他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生活,用自己的目光去發(fā)現(xiàn)、去思索、去改變,實現(xiàn)思想品德課從知識型向實踐型、應用型轉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用好教材,改變教法
1. 備好教材
備教材的目的在于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在政治課“備教材”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首先應吃透課本和《課程標準》,但僅僅吃透所帶年級的課本和《課程標準》是不夠的,因為這樣教師容易脫節(jié),既不了解學生以前所學的內(nèi)容和達到的要求,也不了解學生今后政治學習的情況。因此,教師至少應該把義務教育階段所有的政治課本通讀一遍(可能的話,還應該讀讀高中的政治教材),了解每冊教材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了解內(nèi)容與《課程標準》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讀過之后再想一想,心中就有了底,也就知道當前課程該教些什么了。其次,還要去了解相關學科情況,以求在教學中加以整合。再次,要求教師開拓眼界,把眼光延伸向理論學習,閱讀相關的理論專著。更重要的是,需要緊密聯(lián)系社會形勢,充分發(fā)揮政治課為社會服務的作用。
2. 用好教材
我們常常會聽到政治課教師叫苦:上課十分鐘左右內(nèi)容就講完了,剩余時間就無事可做了。這樣枯燥的課學生當然不喜歡。如何掌握好上課時間,一條很好的途徑是用好第二教材。這里所說的“第二教材”,并不是指哪一本書,它有可能是《半月談》《時事報告》《讀者》《中國教育報》等雜志和報紙,或者其中的一篇文章,也可能是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今日說法》《新聞聯(lián)播》《道德觀察》等節(jié)目中的一個小故事。這些文章或故事必須是精心挑選出來的,跟所學內(nèi)容緊密相關,交由全體師生欣賞、討論,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能夠辨別真、善、美和假、丑、惡,使政治課真正能夠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四、加強學法指導,開拓知識視野
以往思想品德課教學總讓學生有一種“干巴巴說教”的感覺。為了改變教師“說教”,在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讓學生來說,讓學生通過學習,自己來說服自己。因此,每個單元結束后,我都要求學生結合現(xiàn)實生活寫篇小論文。在指導學生寫小論文時,我著重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了解、分析自己身邊的事物、問題,然后結合所學的知識撰寫出較有新意的小論文。由于要求寫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事情,所以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思考。這樣,既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因此,每篇小論文學生都會積極動腦,仔細推敲,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質,充分挖掘思維潛力,使其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實踐既加深了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又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知、情、行、信、意的統(tǒng)一。
五、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把學生看做是“知識的容器”,用統(tǒng)一的教材、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教育學生,學生的個性被忽視,重教有余、重學不足、復制有余、創(chuàng)新不足,把本該自由活潑的學生束縛住了。久而久之,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fā)展,相反卻養(yǎng)成了易滿足,缺少進取精神的心理。從古至今,大凡有作為的人都個性鮮明,沒有個性就沒有創(chuàng)造力。我們必須轉變教育思想,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開發(fā)他們的潛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雄厚知識基礎和綜合知識結構的人,具有創(chuàng)造熱情和興趣的人,具有開拓精神和堅忍不拔意志的人,具有積極進取精神、敢于挑戰(zhàn)的人。
總之,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改變過去那種傳統(tǒng)的機械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認識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努力學習和奮斗,逐漸成為國家的棟梁。
(通渭縣馬營鎮(zhèn)錦屏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