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長
閱讀課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課型,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它在整個初中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新課程語文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諸如,知識灌輸的教學觀念仍根深蒂固,閱讀教學成了教師的“一言堂”;語文課堂由“滿堂灌”走向“滿堂問”;把語文看做純工具性的學科,重各種閱讀技能的操練,輕情感熏陶和審美享受,失去了人文關懷,等等。如何讓閱讀教學跟上教育發(fā)展的步伐?我認為至少要注意幾個方面。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激活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就會處于高度的自覺狀態(tài),以驚人的毅力去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課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師需要在學生學習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設計一些精美的導語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求知欲望,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閱讀教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教師不能放棄。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還需注意采用多種手段讓學生始終保持激昂的情緒。如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力求語言親切精練幽默,并適當輔之形體語言,就要多鼓勵、多肯定學生,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靈活運用變式教學,教學方法和教學輔助手段(如多媒體)要靈活多變等??傊處熞苷{控課堂節(jié)奏和情緒,力求讓學生在亢奮狀態(tài)下完成閱讀任務。
二、渲染氣氛,關注學生情感體驗。
教師首先要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即在學生閱讀文本時充分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和經驗。如學習《春》時讓學生回味春天,用語言和畫面描繪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復朗讀,在讀中形成對文本內容的大致了解,特別是精彩語段要讀得抑揚頓挫、讀出感情、讀出韻味。再次是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會產生不同的認識,這時,即使學生的認識有偏頗之處,教師也只能引導,不能輕易否認,不能用標準答案評價。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激情才不會削弱,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才會不斷提高。
三、重視學生在課堂上多種形式的閱讀,指導正確閱讀方法,關注學生基礎積累。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學習語文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沒有必要的積累談深層次的閱讀是一句空話。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時一定要關注學生字詞句的理解與積累,一定要關注精彩語段和名篇的背誦默寫,也一定要關注文章、文學常識的積累。
學生的閱讀不能任學生自由,教師一定要作好指導,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層級,教師應避免教學中閱讀指導的隨意性和零散現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導體系,能系統(tǒng)地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方法進行點撥。
1.感受性閱讀。它是閱讀能力和方法的基礎。讀書關鍵要“讀”?!白x”了才知道課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讀”了才能感覺文章作者那顆心,“讀”了才能體會文章的含義,將文章讀上兩三遍,或快讀全文,或細讀有關段落,或跳讀掃描,或吟誦你喜愛的句子……總之,要用“心”鉆進去,感受文章的精華。
2.理解性閱讀。它是培養(yǎng)閱讀良好品質、提高品位和閱讀能力的必經途徑。在感性閱讀的基礎上,聯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時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及主人公的形象也是文學性作品理解性閱讀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閱讀著力強調知識的遷移,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學以致用的閱讀途徑。
3.鑒賞性閱讀。它是語文教學中一種高層次的閱讀境界。要真正進人語文的天地,進人“語文”的勝境,就需要鑒賞閱讀。鑒賞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能夠從中獲得身心的愉悅,更重要的是能夠借鑒作者觀察社會的角度、認識事物的方法及謀篇布局的思路,從而找到運用語言準確表達思想的門徑,形成自己的寫作個性。正因為如此,就要求閱讀者將思維的觸角深入文章的內涵,將“讀”的思維與作者“寫”的思維結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地誦讀全文,聲情并茂地美讀一番,定會熱血沸騰起來,思維飄逸起來,獲得感悟。
4.比較性閱讀。它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作品作較為深入的帶有創(chuàng)造性成分的閱讀。即使是同類文章,其文體或構思或題材的差異也依舊明顯,從指導學生不斷地分析、咀嚼、鑒賞到以文章中“求同存異”,在“異中求同”中歸納出某些共性,找出規(guī)律性的認識,使學生在辨識中學會整體性比較,形成自己的文學欣賞能力。
四、閱讀教學不全是課堂上的事,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語文課堂上的閱讀時間是短暫的,僅僅指望在45分鐘的課堂上完成閱讀課的教學目標是不切實際的,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訓練。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學生課外閱讀的要求是,學生要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七到九年級學段的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任務量,因此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有明顯的特點:閱讀者為需要而閱讀,為獲取信息而閱讀,為興趣而閱讀,他關注的是文章內容而非形式,閱讀的過程便是語言能力習得的過程。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在大量的閱讀練習中習得的,僅有教師的指導是不夠的。實踐證明,凡是語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都有課外閱讀的習慣。
閱讀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既包含字詞教學又包括語法教學。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僅靠課堂40分鐘是不行的,需要大量閱讀課外書籍,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引導學生多讀相關課外書籍,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