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瓊芳
【摘要】新聞編輯是新聞信息傳播鏈條上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作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者和把關人,其內在修養(yǎng)也會影響到傳播效果。如何提高編輯的道德修養(yǎng)、理論修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審美修養(yǎng)、行為修養(yǎng)等,與時俱進地實現(xiàn)社會對編輯的要求是值得探討的,只有應需而備,編輯才能通過媒體給讀者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積極向上的信息接收感覺、富有智慧的解讀社會的思路和符合時代需要的輿論導向,從而實現(xiàn)更好的新聞傳播效果。本文以報紙編輯為例,對新聞編輯作為傳者的修養(yǎng)與傳播效果的關系進行了剖析。
【關鍵詞】報紙編輯;傳者修養(yǎng);傳播效果
在報業(yè)發(fā)展快速繁榮的今天,定會出現(xiàn)水平不一、受眾認可程度不同的報紙,有的同類報紙,傳播效果截然不同,重要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受眾評價落差非常大,不能不說報紙編輯的素質修養(yǎng)是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重要因素。報紙編輯需要怎樣的基本修養(yǎng),歸根結底是由其在報紙生產中的角色特征和報紙受眾的復雜性、多元性兩方面決定的,是受受眾的應需、欲需而未得的內容影響的。加強編輯作為傳者的修養(yǎng)并能夠達到受眾滿意的程度,就是報紙編輯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的體現(xiàn),因為具備如此修養(yǎng)的編輯,能夠給社會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提供積極向上的信息接收感覺,提供富有智慧的解讀社會的思路,提供符合時代需要的輿論導向,從而實現(xiàn)積極的新聞傳播的社會效益。
作為編輯,充分尊重記者的勞動是最基本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梢哉f,在報紙生產過程中,編輯較記者而言是有一定“權力”的,稿件用還是不用,用的話怎么用,這是編輯的操作空間,如果編輯不上升到職業(yè)道德層面來客觀公正把握,這個空間就會膨脹,或“被擠壓變形”。業(yè)界存在著編輯對一些稿件分搶署名權或為吸引眼球篡改題意等不良現(xiàn)象,都是對記者勞動的不尊重,完全可以說是對編輯職權的濫用,這不符合報紙編輯的基本修養(yǎng)要求。
記者勞動的“善始”與編輯工作的“善終”最終構成了完整的新聞稿件創(chuàng)作流程,作為編輯,當如人民日報新聞版主編胡果所言:“做編輯的樂趣還在于成人之美。處理一篇稿件,常常需要在編輯意識、讀者意識和記者意識三方騰挪,一篇批評報道的副題我們做了七遍,既要吸引讀者,也要保護記者。天天上夜班很辛苦,不過一塊版面就這樣交給我們,看你種花還是種草,創(chuàng)造的空間也很大。‘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當編輯的,就要有這種胸襟和追求?!盵1]
編輯理論修養(yǎng)如何直接影響到報紙的水準。當前新聞報道所涉及的內容已經被擴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而且在社會大系統(tǒng)中,各種層次的子系統(tǒng)之間的互動與滲透越來越頻繁,隨著個人社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人們對信息的依賴也越來越強,作為便于攜帶、便于閱讀、選擇自由度較大的紙質媒體來說,凝聚的受眾也就越來越多,而這樣的受眾群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的結構群體,“多元化”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受眾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多層次性和復雜性,他們有多樣的信息需求,多層次的信息接收能力。當然,有層次就有高低之分,然而這種人的“高”、“低”處境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今,很多人認可報紙是一種文化產品,期待能夠借助新聞媒體這一價格低、價值高的文化產品以不同的方式提升自己,面對這樣的媒介產品消費環(huán)境,要想得到最大限度的認可,編輯也必須具備較高的理論修養(yǎng)。
編輯的理論修養(yǎng)是指報紙編輯將所掌握的認知理論、政策理論、專業(yè)理論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認知能力,然后因事而異地作用于自己的編輯工作當中,這些思想觀念或直接或間接地以不同的版面要素、版面形態(tài)表達出來。現(xiàn)實社會中,編輯不是知識儲備器,而應該是功能強大的“處理軟件”,當代編輯比拼的與其說是“看誰知道得多”,不如說是“看誰更會處理”,也就是說編輯不僅要有足夠大的“硬盤”,還要有足夠用的“內存”,這樣編出來的報紙才既有看點,又有理論深度。
廣州日報社夜編新聞中心副主任陳巧媚在其官方網站上曾發(fā)表題為《〈廣州日報〉封面表情的變化》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在編輯過程中)具體說來,首先,要堅持黨報的特色,政治這根弦始終不能放松,也不能為一時的賣座,降低報紙的格調和品位。舉個例子,在廣交會開幕前夕,當天由于新聞總體比較貧乏,筆者曾經選用了一張社會新聞的圖片——有毒氣體泄漏。第二天見報后,受到了有關領導的批評。因為當時正好是廣交會開幕的前日,這張圖片可能在客商心中造成對廣州的不良印象。說實話,當時編稿的時候也確實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只是簡單地想盡量選取當天相對來說最爆棚的新聞。這個教訓應當記取。于是,我們注意把《胡錦濤國際反貪大會縱論反腐》、《隆重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這樣的重要新聞選擇為頭條?!辈粌H對黨報編輯,對任何編輯而言政治理論修養(yǎng)都是尤其重要的。
文化修養(yǎng)是行為主體在掌握人文文化知識、科技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將知識提煉、升華、內化,形成自身成長的養(yǎng)分和內在氣質,并外化于自己的日常言行、工作態(tài)度及任何形式的工作成果表達。對于報紙編輯來說,文化修養(yǎng)是指編輯所必須具備的文史哲等文化知識水平和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并能夠將其應用于編輯工作中,使自己的成果產品在受眾中具有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力。身為編輯,應該知道自己就是文化產品的創(chuàng)造者,每一張報紙都應該是文化的積累與傳達,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生產者不同,講究時效性的報紙編輯每一天的工作都要展示最新的文化氣息,使得每一份報紙都是一個文化符號,都會形成一種文化的沉淀。
編輯的文化修養(yǎng)首先應該是文字修養(yǎng),正如葉圣陶所說:“我是個出版工作者,寫稿子,看稿子,改稿子,發(fā)排,校對,付印,成年累月就搞這一套。我經常有一個想法,我們的書出出去,讓讀者吸收種種知識跟經驗,同時不可避免地讓讀者受到語言方面的影響?!薄拔覀兘裉觳蛔鼍庉嫻ぷ鲃t已,如果要做編輯工作,一方面必須熟悉生活,另一方面必須學習群眾的語言,也就是學習說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編輯出版有益于人民大眾的通俗書報。”[2]
在民族交流日益增多、信息溝通日漸頻繁的現(xiàn)代社會,報紙編輯在文字修養(yǎng)方面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就是一些少數(shù)民族語言漢語直譯的使用,需要更多地了解民族語言的表達語境后再使用,有認真的態(tài)度,否則會出現(xiàn)不當?shù)陌婷姹磉_,比如在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報道的版面中,某家媒體就不當使用了漢語直譯的藏語“扎西德勒”一詞,該詞一般用在喜慶場合,表達“吉祥如意”之意,但該報紙的版面卻在極度悲痛的情感狀態(tài)之下使用該詞,盡管這不會傷害到民族感情,但作為有影響的媒體,出現(xiàn)這樣的不當是很不應該的。
文字符號是紙質媒體的核心符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與修養(yǎng)是顯而易見的,但總的來說,人的文化修養(yǎng)是一種綜合性的體現(xiàn),編輯也是如此,他需要將美與思想等的感受、認知綜合作用于報紙版面。
《北京青年報》的“馬年特刊”,圖片上深暗的背景之下白馬的神態(tài)愈顯孤獨而寧靜,再配上《你可曾凝視過馬的眼睛》這篇文章,文章中“在這樣的故事里,馬常常被認為是最懂得承認命運并且不和命運作任何搏斗的動物。因此,馬懂得自己的一生最首要的是要恪盡本職”、“是不是因為明白,所以無怨無悔?是不是因為對命運的接受和包容,所以有力量給靈魂一份深深的安詳?沒有人知道馬的思想”、“你可曾凝視過馬的眼睛?你可曾在其中看到過人世間久違的單純和悠遠?能看見這些,就一定能看見自己”這樣深邃極富哲理的文句,再配置很有歷史厚重感的不同年代的“馬”字,編輯造就了極有意境的版面。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在《遼沈晚報》和《京華時報》的版面設計中,編輯在表達元素上直接扣緊了藏文化特征,運用了“生命站立成樹”幾個漢字的藏文符號筆畫特征、手捧酥油燈和手持轉經筒的濃郁宗教文化氣息,表達了各族人民此時相同的心情,版面也因此更有超越民族界限的心靈凝聚力。
作為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對于編輯來說,文化修養(yǎng)的不斷提升是當前新聞傳播環(huán)境的需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經濟生活水平、社會參與意識、文化感受能力、思想精神境界都在不斷提升,尤其是信息需求越來越旺盛,這必然要求媒介產品生產者有更高的文化修養(yǎng),才能滿足受眾多層面、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審美修養(yǎng)是報紙編輯必須與時俱進提升的。受眾群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的結構群體,他們有各種各樣的審美習慣——當前報紙受眾的需求已經不再是單純地通過簡單的文字和圖片獲取信息了,他們還要求編輯能夠提供舒適的版面環(huán)境。因此要想得到最大限度的認可,編輯也必須具備多層次的審美理解能力。
一份報紙從稿件的編輯到版面的編輯,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體現(xiàn)出編輯的審美能力。編輯的審美構成可以直接影響到報紙的格調和品位。報紙編輯是在審美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審美實踐,要求編輯在版面和稿件編輯過程中適應讀者的需要,要能夠引導讀者在信息接收的過程中形成更高的審美追求,在更高層面、更大意義上滿足和引導讀者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但是這并不是要求編輯一味追求高雅的境界,而是要力求做到雅俗共賞。所謂“雅”指的當然是一種詩性追求,它標榜個性,張揚理想,向往終極,報刊編輯必須尊重這樣的“雅”,但又不能桎梏于其中,因為報刊是大眾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必須照顧其最大面積的受眾,也就是說,它是無法做到自得其樂的,它必須有“俗”的一面。但這種俗不是低俗,而是一種通俗,它具有“大眾性”意義的含義。
《內蒙古晨報》曾引起全國多家媒體關注、轉載的尋親救援被拐賣女孩的報道頭版,這個版面的設計是由時任總編輯曹曉鴻設計的,當他拿到攝影記者許江平拍回來的新聞照片時,因畫面光感、背景等特點,對這張照片的第一感覺是——更像一幅油畫——“何不設計一張油畫意味的版面”——于是便有了廣受當?shù)厥鼙姺Q道的簡單而富有深意的版面,藝術化的版面效果與主人公悲涼的經歷形成了更強的心理沖擊力。這就是編輯的審美水平極見成效的表現(xiàn)。
報紙編輯必須有“報紙要表達美”的理念,也要有“報紙能表達美”的實踐能力。2010年4月16日,《十堰晚報》推出中國首家3D報紙,盡管報紙的閱讀在便捷性上打了折扣——“3D圖片都進行了立體影像處理:將2D圖片分離成不同角度的紅藍兩張圖片,然后把這兩張圖片不完全套印在一起,合成為一張。在通常情況下看圖片是模糊不清的。戴上3D眼鏡后,圖片栩栩如生,眼睛與3D特刊保持50厘米的距離,可以獲得最佳的閱覽效果。應注意在光線良好的環(huán)境中閱讀,開始需要幾分鐘適應。”《十堰晚報》在4月16日第三版向讀者這樣介紹。從根本上來說,報紙的3D設計就是一種效果美的追求,這種技法不會改變信息的容量,報道中所言“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圖片栩栩如生”等,是平面媒體在受眾“悅讀”、“悅受”上的突破,這就是報紙編輯通過技術手段追求版面美感的實現(xiàn)。而3D報紙在海內外引起的廣泛關注,也是因為傳統(tǒng)的紙質媒體帶給受眾的一貫是平面美感,而今被立體美感挑戰(zhàn)又給受眾以新的視覺刺激??梢哉f,報紙編輯的審美修養(yǎng)在讀者追求“悅讀”的時代,是需要在認識美、感受美、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等諸多環(huán)節(jié)上不斷提升的。
行為修養(yǎng)是編輯快速高效完成報紙產品的深層要求。從操作層面來講,編輯的表達、溝通能力應該包括編輯與記者之間、編輯通過版面與讀者之間、采編分離環(huán)境中編輯為實現(xiàn)稿件的完成與采訪工作環(huán)節(jié)關涉的方方面面之間的表達水平與溝通效果?!爸骶幍乃刭|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版面的品位和質量。版面要求主編具有高超的策劃組織報道的能力,同時要有駕馭文字、改稿、編稿、處理版面、溝通聯(lián)系、交朋友等多方面的素質。主編工作崗位的價值就是在奉獻中升華,在付出心血中提升自己,在與記者、讀者、網友的溝通互動中開闊視野、拓展心胸、提高自己的水準?!盵3]這一切的落點都是在強調編輯的行為修養(yǎng)不容忽視。
社會行為能力,是為了實現(xiàn)某一目的而進行的社會活動,它不是簡單的有效溝通,而是實現(xiàn)行為獲益,對于報紙編輯而言,就是為了實現(xiàn)本報紙的新聞報道能夠獲得最大的社會回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回應,而在采訪、寫作、刊發(fā)等環(huán)節(jié)所做的減少大障礙、獲得有力支持的工作。
“一個好編輯不應只是坐在家里編稿子而已,凡是與所組織的報道有關的事項無論巨細,都要親自過問并提供給記者以盡可能多的支持、幫助?!盵4]這是鄭興東在《好新聞后面——編輯耕耘錄》一書中談到的,1987年大興安嶺發(fā)生火災,中國青年報組織報道時編輯的基本工作就是能夠讓記者進入現(xiàn)場并將報道稿傳回后方,在當時的情況下需要的不是簡單的溝通,其中的“多方努力”就是編輯的社會行為能力。
當南方周末的記者傅劍鋒在采訪金雕買賣虐殺的不法活動時,為了獲得有力證據,記者需要從目擊證人那里獲取信息,但是,見證虐殺金雕全過程的青海目擊者害怕報道出來后遭地下黑網的報復,而拒絕和記者直接聯(lián)系,后在記者的誠意打動下仍然恐懼——“我在反復地斗爭,如果不說出真相,我會良心不安一輩子。如果說了,我可能只有離開生我養(yǎng)我的青海去避難。但離開青海,我將一無所有,甚至不知靠什么謀生……”面對“保護線人”這一“職業(yè)調查記者的基本操守”,記者和編輯吳晨光商量怎么辦。后來,“吳晨光設法幫這位目擊者在廣州聯(lián)系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以解其后顧之憂。在再一次電話溝通時,我把我們的努力告訴了目擊者。他的反應出乎我的意料:‘我很感動,但是我不需要你們幫我找工作。如果我接受了這樣的幫助,就變成了一場交易。我愿意接受你們采訪,只因為良心,而不是利益。目擊者答應在青海西寧與我見面,條件是在調查和報道時,都必須對目擊者的身份、性別、年齡、目擊地點等信息全面保密?!盵5]在這個案例中,編輯吳晨光如何“設法幫這位目擊者在廣州聯(lián)系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不必細探討,其初衷就是能夠使報道更精彩、更有社會吸引力,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得社會報償——該現(xiàn)象被重視、相關問題被解決、觸目驚心的黑幕交易不再大行其道,《南方周末》為此廣受讀者好評、職能部門敬畏其“威力”、更多人對該報產生了更多的期待,因此報紙的影響力也更深更廣了——這就是編輯的社會行為能力為傳播效果實現(xiàn)奠定的基礎。
同樣的道理,在媒體新聞報道與活動策劃結合越來越密切的時代,編輯的這一能力在不斷被強化,因為媒體不是解決問題的部門,媒體所反映的社會問題需要借助社會力量或行政力量或法律力量來解決,在新聞報道需要跟在活動策劃之后的情況下,編輯沒有一定的社會行為修養(yǎng),則難以調動相關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媒體組織的活動中來。
編輯的行為修養(yǎng)還表現(xiàn)在準確的專業(yè)人才的辨識、判斷、配置行為上,這是一種“專業(yè)高度”的要求,編輯是“站在指揮臺上的人”,其指揮對象主要是記者,具體指揮誰,怎么指揮,這里講究的就是編輯的人才辨識、判斷、配置行為,那些裹挾私心進行編輯工作的人,終將會從“指揮臺”上掉下去?!吨袊嗄陥蟆贰氨c周刊”主編杜涌濤在接受人民網的采訪時談到編輯應具有的行為魅力:“帶團隊首先是做人,不能私心太重,這是個前提,你不能和他們搶什么、爭什么東西。你用什么東西把大家凝聚起來,這個東西不是刻意要做出來的,這是我的一種性格?!矣X得第一個不要太自私了,無私一點,‘無私這個詞太重,就是說你要多做,不要太多說什么,我給你改稿子就行了,最后改完你體會它就行了,稿子就是這樣寫的?!盵6]權威的一線從業(yè)者的講述清楚地說明,編輯的行為修養(yǎng)最直觀的表現(xiàn)就是工作中的“說服力”,綜上所述,既包括業(yè)務能力過硬,也包括與人溝通過程中的語言修養(yǎng)、行為修養(yǎng)。
報紙編輯作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者,所做任何工作的出發(fā)點都要考慮媒體的傳播行為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積極的傳播效果,編輯只有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修養(yǎng),才能讓報紙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和更長久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人民網.http://media.people.com.cn/GB/35928/36356/3293242.html.
[2]邵益文.一切為了讀者:葉圣陶編輯思想的核心[J].出版科學,2000(1).
[3]人民網.http://media.people.com.cn/GB/35928/36356/3282120.html.
[4]鄭興東.好新聞后面——編輯耕耘錄[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225.
[5]鄧科.南方周末《后臺》[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8:28.
[6]人民網.http://live.people.com.cn/note.php?id=488091109090952_ctdzb_028,2009-11-9.
(作者為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