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東
“太極奸,八卦滑,最毒毒不過心意把”。少林心意把一直是少林寺秘不外傳的絕技,歷代武僧皆以單傳親授的方式傳承,即使在少林寺里也只有極少數(shù)人掌握。
我老師的師傅釋行性(張慶賀)法師講,心意把又名鋤镢頭,是少林寺僧人在勞動時借鑒鋤地、掘土、搖轆轤等動作,悟出的一門上乘功法。心意把僅一大式和幾個側式。只要練好一式,領悟其中奧妙,就可以變化無窮。
練心意把重在心意,講求實用,不尚花架,是盤練心意、氣力的無上法門,不能僅僅拘泥于外在的形式架子,要“外練筋骨皮,內養(yǎng)精氣神”,內外兼修,集技擊養(yǎng)生為一體。秘譜云:“心意把,勢法單,它系少林內功拳。拐起毛籃掌宜吐,起落身法隨意變。起如舉鼎提口氣,發(fā)‘嗯聲落如分磚?!?/p>
少林心意把有三十六種變化,以練底盤功夫、增長內勁為核心,集功、拳、力、意為一體?,F(xiàn)在少林拳遺留的心意把有鋤镢把、山河把以及起落把等幾套拳把。常說的十二把有起式把、左右把、翻身把、地盤把、騰挪把、十字把、推倉把、掃潑把、起縱把、展翅把、亮翅把、跳躍把。少林拳有三十六把,除以上十二把架勢外,還有鷹捉、虎撲、斬手、探海深望、正把、斜把、趕馬三捶、白猿洗臉、燕子取水、鎖喉等,一左一右化為七十二種打法。
心意把的練習特點是集步法、身法、破法、打法、內勁、氣功、樁功、輕功、硬功、練力于一身,即使練習者用盡畢生精力,也不易達到最高之境界。釋行性法師講,沒有兩年以上內功基礎是不能練習此技的。若習練過早,容易出病,對身體不好的人來講,是不可練習的。
心意把基本樁功練習要求提膝扭腰,左拳右掌,腳弓發(fā)力,腳尖上鉤,用鉤崩之勁,力貫足弓,上、中、下齊用,腰催力發(fā),可發(fā)敵于丈外。
心意把練習要求全身配合,攻防兼?zhèn)洌粑浜?,哼哈發(fā)聲,嗯咦倒人。練習外形一領一追,一手攻一手防,追風趕月不放松;一腿提,一腿撐,腳踩去意刮陣風,腰要擰,胯要松,身體配合,纏墜裹扣,提拉對掙。然雖其變化多,則一理通則百勢皆通。
少林心意把內外兼修,身、步、拳、腳、心、意,要達到三節(jié)明:起、隨、跟;四梢齊:上提下墜中束練,一念動四梢皆至;五行固:閉住自己五行,克他人五行,“五行好比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心與意相合,意與氣相合,氣與力相合,達到三齊六合,步要不丁不八。其“氣自丹田起,如虎之恨,如龍之驚,氣發(fā)隨聲,聲隨手起,手隨聲落”,一枝動而百枝搖,吞吐務要內提外隨,身以滾身而起,手以滾手而出,身進腳手隨,常有“未見步行身先進”之說。發(fā)力起把以鼻發(fā)聲;起,長身而起,起若舉鼎;落,展身而落,落如分磚;踩勁發(fā)“咦”,如置物于足下。
少林心意把之呼吸用逆腹式呼吸,呼時先實丹田,從丹田把氣通向上肢三關竅,意頂耳后高骨,氣發(fā)掌上勞宮。少林功夫坐著可練功,站樁是練功,躺臥也是練功,要求二目微開,凝氣斂神,意守肚臍,莫分呼吸。呼也是吸,吸也是呼,呼則發(fā)聲發(fā)力,吸則元氣相聚,功深者可聚氣成球,呼吸隨氣之升降而上下升降。通過練習,氣可達皮肉之間成突起狀,運之則堅實,擊之則毫不疼痛。
練習起縱把時,氣降丹田,要提氣。練習落地把時,把氣降至丹田,再發(fā)四梢。練起縱把時上肢要領發(fā),落地把時氣下降至丹田、涌泉,發(fā)聲時氣通腳底,其涌泉有感。其發(fā)力要用腰勁,內勁旋轉而出,擰腰發(fā)力,以臂催力,煉氣應用:“氣出丹田手撩陰,氣提手起緊附身。至口翻手隨氣發(fā),氣回手握步即存。”
少林心意把以心意為重,少林拳經云:心者,君也;手足者,臣民也。君有乾綱獨斷之明,而后臣民效指揮如意之勢。做到“意之所動,氣即赴之”,“心在先,身在后”要求“心動形隨”。以意念為主導,意念協(xié)調統(tǒng)一周身內外、四肢百骸,手、眼、身、步,神、聲、氣、力,以意領氣,以氣促力,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力到,神形合一,內外一體。心意把“以意導氣”,講“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久而久之,積氣充固,運氣暢達,練就“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齊固”,全身“無一處懼打,無一處不打人”。
心意把有“大似猛虎,小如錦鼠”的特點,落把時半蹲縮身,成一字步樁功,這個蹲樁也是最難練、最吃力、最長功夫的少林樁功。傳統(tǒng)功夫評價一個勢法的好與壞,關鍵看其有無伸縮之變,動作忽大忽小、突展突縮才有實用價值,“縮即守,展即攻”,有了縮展之變化,才有進攻與防守。心意把就是一起、一落、一展、一縮,將各種的技擊方法融入其中,使肩、肘、胯、膝、拳、掌、腿、腳各種技法得到充分的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