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文
文化和語言的關(guān)系至關(guān)密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傳遞文化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在他們的語言表達形式上留下強烈的印跡,只注重語言形式,不了解其文化內(nèi)涵,學習者是不可能真正掌握這門語言的。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可忽視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傾向,要適時導入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充實學習者的知識結(jié)構(gòu),提高認知能力。在中學英語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樹立“在文化背景下教語言”的意識,始終關(guān)注文化的多元性,摒棄“強行輸入”式的詞匯和語法教學,讓課堂教學始終帶有鮮活的文化特色。
一、通過課堂教學,培養(yǎng)教師的跨文化意識
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主要途徑,教師可在精講課文時滲透英語國家的文化,或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在模擬和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感受異國文化。
1. 對比法。在教授與打招呼、問候、贊揚等話題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時,教師可通過對比中西不同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體會兩個民族文化的差異。在學習“spend money like water”(揮金如土)這一短語時,教師可對比中西方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如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yè)曾一度領(lǐng)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用以啟發(fā)學生探究這個詞組的由來,加深記憶,增強對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2. 滲透法。教師可利用各種機會,不斷向?qū)W生介紹英語文化知識。如學習“thank you”時,教師可讓學生知道美國人“thank you”不離口的習慣,如顧客遞上錢時,店員說:“thank you”;找回零錢后,顧客還一聲:“thank you”;孩子在家中給父母遞上一杯茶,父母也習慣地說一聲:“thank you”。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西方禮貌用語和互尊互讓、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英語中充滿了Thank you、Please這類禮貌用語。表示拒絕時,要說I'm afraid、Sorry;西方人不喜歡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因此很少說You should do …, 而代之以委婉用語,如Would you mind doing …? 在表達建議時西方人很少用祈使句,而用How about doing …? 主動提供幫助時用Would you like me to …? 教師需要求學生牢牢把握“禮貌”原則,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掌握與西方人士交談的規(guī)則。介紹英語國家的價值觀,在英美國家“自立”被譽為一種美德,它是英美社會的一個重要價值觀。
3. 角色扮演法。教材中適合角色扮演的任務有許多,如自我和相互介紹、打電話、購物、進餐、求醫(yī)等。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不但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學生自覺揣摩情景中應使用的語音、語調(diào)以及表情、手勢和語氣。
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真正地將語言知識作為交際的工具,同時可以切實理解并感受英語文化的內(nèi)涵。
二、豐富課外活動,讓學生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
文化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鼓勵他們在課外進行具體的語言實踐。
1. 組織學生定期出墻報、手抄報等。充分利用墻報、手抄報等形式向?qū)W生介紹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日常生活習慣等文化背景知識。
2. 組織學生觀看英語原版電影。教師應選擇主題積極向上、內(nèi)容貼近學生生活、語言地道、發(fā)音清晰的影片組織學生觀看,如“Snow White”、“LEO the Lion”、“Mulan”、“Kungfu Panda”等。觀看原聲電影,不但可以使學生有機會模仿地道的語音、語調(diào),學會貼切的英文表達,更重要的是能讓他們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交流中應具備的多元文化意識。
3. 鼓勵學生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和新技術(shù)進行語言和文化交流。通訊網(wǎng)絡技術(shù)的發(fā)展縮小了時空距離,加大和方便了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交流。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網(wǎng)絡瀏覽、查閱有關(guān)語言和文化的資料,通過聊天工具與英語國家的人直接交流。
4. 閱讀英語報刊、雜志以及文學作品。教師可向?qū)W生推薦《中國日報》、《21世紀英文報》、《書蟲叢書》等。學生通過廣泛閱讀,可以了解西方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體育、宗教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識,既能提高閱讀能力,又可拓寬眼界、增強世界意識。
5. 組織多種課外活動。開辦英語角、組織英語晚會、創(chuàng)設更多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機會。
總之,在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滲透過程中,教師還應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以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