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夢嫻
[摘要]歐陽予倩是我國著名的戲劇家,也是桂劇改革運動的引領者和首功之臣。從1938年到1945年,他勤勤懇懇地致力于桂劇的改革運動,提出了完整的改革方案,并建立了桂劇實驗劇團,對桂劇這個廣西的主要劇種,從內(nèi)容到形式,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改革,使桂劇藝術成為當時進步的抗日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開創(chuàng)了桂劇發(fā)展史上最輝煌的篇章。
[關鍵詞]歐陽予倩桂劇改革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2)02-0013-03
桂劇,是廣西的重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桂劇在清朝時開始流行于桂北地區(qū),五四運動后,遭遇發(fā)展的瓶頸。當時,由于桂劇落后的表演形式和陳腐的內(nèi)容,改革勢在必行。歐陽予倩此時應邀來到桂林,從編劇、演出形式、演員培養(yǎng)方式以及運營模式上對桂劇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他在桂林組織了一系列的演出,把桂劇重新帶回舞臺。這次改革桂劇的活動,時間長達8年之久,幾乎與整個抗日戰(zhàn)爭相始終,為抗戰(zhàn)時期的桂林文化城和桂劇的長遠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一、桂劇簡述
桂劇,俗稱桂戲。桂劇使用桂林方言演唱,表演細膩貼切、生動活潑,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態(tài)傳情,注重以細膩而富于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它主要流行于桂林、柳州一帶的官話地區(qū)。桂劇聲腔以“彈腔”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雜腔”小調(diào)。伴奏樂隊分為文場、武場。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嗩吶、唧吶(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樂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戰(zhàn)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鑼,大鈸,小鑼,小鈸,云鑼,星子,碰鈴等等。桂劇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 [1]
二、桂劇發(fā)展的瓶頸期
五四運動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潮水般涌入中國,以西方先進文化為主導的“新文化運動”在中華大地開展起來。中國的封建舊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舊文化體系加速瓦解。桂劇由于附著濃重的封建色彩,在朝氣蓬勃的新思想與新文化面前,暴露出了腐朽不堪的軀體,遭遇瓶頸期。這時期桂劇發(fā)展所遭遇的困難主要是因為這門傳統(tǒng)藝術在以下幾個方面出現(xiàn)嚴重的問題。
(一)取材
桂劇的取材多以舊時代的封建帝王將相和鬼神迷信故事為主,且千篇一律、陳腔濫調(diào)。在封建元素之內(nèi),甚至加入了一些低俗的笑料,借此維系生存。
(二)音樂
五四運動之前的桂劇,通常由二弦、月琴、三彈、橫笛、喇叭等管弦樂器和著唱詞伴奏,唱詞亦借助器樂而顯得優(yōu)美和飽含韻味。 [2]但五四運動以后的桂戲中,雖然有管樂與弦樂,但月琴與三彈卻被束之高閣。喇叭與橫笛雖然仍在劇目中作伴奏,但大部分戲里,竟只有一把二弦!這讓很多的好戲變得毫無生氣。
(三)身段
桂劇里的舞蹈姿態(tài),被稱作“身段”。這時的桂劇表演中,很多演員都對身段置之不顧。原本那些優(yōu)美的身段,在演出時被逐漸忽略,演員在劇中的動作經(jīng)常隨心所欲,馬馬虎虎,敷衍了事。
(四)化妝
桂劇對于演員化妝的處理比較隨意。在戲中,通常只對主角的裝束有所規(guī)范限定,而配角的裝扮,則隨隨便便甚至可以天馬行空。這嚴重影響了很大一部分的舞臺表現(xiàn)效果。
(五)場地
由于桂劇的落魄與窘迫,職業(yè)的桂劇戲院幾乎絕影,桂劇淪落到與賭場為伴。桂劇的戲園大部分都設在賭場之中,且設備極其簡陋。民國22年(1933年),政府宣布禁賭,很多賭館受到打擊,桂劇科班也失去了很多演出場地。謀生的艱難讓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進入桂劇戲班學藝的想法。桂劇在此時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谷,前途顯得無比暗淡。
由于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桂劇陷入了窘境,“改良”與“改革”桂劇的呼聲響起,并激起了強烈的共鳴,桂劇的改革箭在弦上。這時,著名的戲曲大師歐陽予倩先生應馬君武先生之邀來到桂林,桂劇的改革工作開始正式步入軌道。
三、歐陽予倩對桂劇的改革
(一)關于歐陽予倩
歐陽予倩1889年5月12日生于湖南瀏陽的一個官宦家庭。中學時,他受到同盟會教員的影響,產(chǎn)生了反清救國的思想。15歲時,他前往日本留學,受到西方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熏陶。在留學期間,他加入中國留學生最早組織的話劇團體“春柳社”,從此喜愛上話劇藝術,積極投身于進步的話劇演出當中。1910年歐陽予倩回國后,先后組織并參加了一些新劇團體,編演了一批宣揚革命思想、反對封建的新劇,為中國早期話劇的興起作出了重要貢獻。1916年起,他開始致力于傳統(tǒng)戲曲的繼承和改革工作。 [3]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歐陽予倩參加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的活動。他組織的中華京劇團先后演出了《梁紅玉》、《打漁殺家》、《桃花扇》等劇目,宣傳抗日救亡的思想。上海淪陷后,他應邀來到桂林,開始著手進行桂劇的改革工作。
(二)歐陽予倩對桂劇的改革
歐陽予倩堅持認為,桂劇的改革不僅是把新的內(nèi)容嵌進去,而是要全部予以新的形態(tài)。組織、編劇、演出法、音樂、舞臺裝置、燈光、服裝、化妝等都要予以統(tǒng)一處理。他同時提出在編劇、演出形式、演員培養(yǎng)方式以及運營模式上進行改革的方案。
1.編劇方面的改革
歐陽予倩曾說:“我的改革方案,第一就要從劇本的改編與創(chuàng)作入手?!盵4]在劇目的編排處理上,他主要使用了以下幾點手法:
(1)分幕分場分段上,由過去零碎繁雜的分幕分場分段方式,變?yōu)橐跃胺帜弧⒁跃胺謭?,盡可能多地減少過場戲,使場次相對比較集中,讓場景的布置顯得更簡潔。
(2)在故事的排列上,由過去平鋪直敘的結構和由單一的時間排列故事的手法,變?yōu)楦鶕?jù)不同題材適當進行靈活穿插的敘事結構。
2.內(nèi)容和形式的改革
歐陽予倩對桂劇的改革是全方位多側面的。在他看來,桂劇舊的表演形式是對新內(nèi)容的桎梏。基于此,他除了對桂劇劇目進行改革之外,還對桂劇的演出形式也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1)唱詞與念白方面的改革。歐陽予倩打破舊桂劇唱詞曲牌的字數(shù)限制,并將過去雅的文辭通俗化,使得唱詞清晰明了,讓人更容易理解。
(2)音樂方面的改革。歐陽予倩曾說過:“改革舊戲最大的問題是音樂?!盵5]歐陽予倩把京劇中唱腔、配樂和念白的長處,融入桂劇當中,并進行豐富與提高;同時,借鑒了昆曲中的《折桂令》和《八仙會蓬萊》等曲牌;另外他還將桂劇唱腔處理成合唱、輪唱和詠嘆調(diào)等多種演唱形式。
(3)化妝方面的改革。歐陽予倩要求以塑造人物形象為目的來設計服裝和面部妝容及發(fā)型,將“粑粑頭”改成“古裝頭”。
(4)舞臺裝置方面的改革。在舞臺裝置上,歐陽予倩取消了破壞演出效果的“撿場”方法,運用幕布進行虛實結合的布景,采用大幕、二幕、天幕、側幕等以充分利用舞臺空間。
3.演員培養(yǎng)方式的改革
歐陽予倩培養(yǎng)了一支全新的桂劇演員隊伍。首先,歐陽予倩極力排斥侮辱桂劇演員人格的做法。他主張廢除那些有損演員人格的藝名,從而幫助演員改變舊習慣與舊意識。其次,培養(yǎng)演員全面的素質(zhì)。歐陽予倩在工作時間之外,經(jīng)常對演員們進行文化知識、專業(yè)知識以及道德品質(zhì)的教育。他將新的藝術觀點、藝術思維講授給演員,幫助他們提高藝術造詣和文化水平,擺脫舊時代戲子的落后形象,讓演員的思想得到革新,素質(zhì)得到提升。再次,將話劇中的排練演出方式選擇性地借鑒到桂劇當中。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提高桂劇導演的地位和作用,讓演員嚴格服從導演的調(diào)度與分配。強調(diào)演員對角色的透徹理解,要求演員嚴肅認真地研究劇本,分析自己的角色,并在劇本的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貏?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