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互學活動。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自主合作,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下面結合自己教學實踐談幾種做法。
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弗賴登塔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由學生自己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而獲得的知識;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工作,而不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睂嵺`證明,學生學習如果不去自主探究,他對學習內容難以理解更談不上運用了。
如學習小數除法時,計算“6.87÷3.8”豎式上商1.8后,余下的3究竟表示多少,讓學生自己先觀察然后動筆計算,這個3表示多少?有的學生說表示3,;有的學生想到利用除法的逆運算來進行檢驗3.8×1.8+3不等于6.87,然后進行小組討論,研究得出余數是0.3而不是3,也就是說除后余數數位與商的數位是一致的,這個8是在十分位而3也是十分位,所以表示3個十分之一是0.3。作為一名教師,應站在發(fā)展學生思維的角度去引導學生。如果難度較小的例題,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找出解題的方法,并且把學會的知識講給老師聽,學生都爭先恐后爭做小老師。這樣換位教學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樂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在操作中體驗數學,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實踐操作,以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而教師成為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和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時,課前,讓每個學生自制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能拼成一個什么樣的圖形。學生動手拼,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而三角形的底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同,平行四邊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相等,三角形面積正好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等于底×高÷2。再次引導學生:你還有別的方法可以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嗎?生拿出一個三角形圖片,進行動手做怎樣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呢?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可以把這個三角形割補成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這樣學生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十分牢固。
動手操作,使學生不但牢牢記住知識,而且真正理解了。我在教學實踐中,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讓學生親自動手操做,做到聽、看、做相結合,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用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我自然融入生活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如春游,讓學生解決問題:學校組織五年級師生去虎頭春游,教師15人,學生290人。門票價格:成人每位25元,學生每位10元,團體票50人(含50人)以上每人12元。按照這種價格,我們怎樣購票最省錢?請大家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學生設計完后,個別學生設計3種方案,然后全部公布于眾,進行比較,最后選出一種最好、最省錢的方案。這樣即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理財意識,又拓寬了知識面,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運用數學。
為了體現(xiàn)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我在教學估算時,是這樣設計的:母親節(jié)快到了,給媽媽買一套新衣服,上衣390元,褲子110元,鞋270元,請大家估算一下需多少錢夠?學生估算完進行匯報,得出最合理的答案。這樣通過數學知識在實踐中廣泛運用,培養(yǎng)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學生理解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總之,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是時代賦予每一位教師的神圣職責,教師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為根本,大膽改革,勇于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新時代有用人才。換而言之,只有不斷探索才能讓數學生活化、趣味化,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虎林市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