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萍 劉文超
“色彩”是自然賦予人視覺最豐富的“事物”,人們生活在充滿色彩的大自然中,逐漸形成了對(duì)色彩的認(rèn)識(shí)。不同的色彩裝飾著我們的生活,而對(duì)同一顏色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在英漢語言中具有很大差異。
黃色在中國古代被確定為權(quán)力和威嚴(yán)的象征。漢民族的發(fā)源地是“黃土高原”。在英語中,yellow有“淫穢的、卑鄙的、膽小的”之意。
漢語中有“黃色電影”、“黃色書刊”等說法,譯成英語時(shí)我們不能譯為yellow movies;yellow books,這種詞語沒人懂,因?yàn)橛⒄Z中沒有這樣的表達(dá)。把“黃色”譯成英語可用pornographic(色情的)或filthy(淫猥的),所以“黃色電影”可譯為pornographic pictures,“黃色書刊”可譯為filthy books。
另外英語中的yellow journalism,指夸大、渲染以招攬讀者的黃色新聞期刊,Yellow Pages(黃頁電話查號(hào)簿),指按所有的食品店、服裝店、娛樂場所,車站、航空公司及醫(yī)院等分類列出的電話號(hào)碼簿。這是一本很有用的書,全書用黃紙印刷,所以稱Yellow Pages,與漢語中的“黃色書”(filthy books)意思完全不同。
中國文化里,紅色大多是喜慶(happiness)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里,red則是一個(gè)貶意很強(qiáng)的詞,是血和火的聯(lián)想,它象征“血腥、暴力、虧損”(blood, violence, lose)。
不過在英語國家紅色有時(shí)也和慶?;顒?dòng)或喜慶的日子有關(guān)。如 red-letter days(紀(jì)念日,喜慶的日子),to paint the town red(“狂歡”),多指夜生活中的狂歡作樂,飲酒胡鬧,不是“把全城染紅”。此外,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表示“(鋪展紅地毯)隆重地歡迎某人”。
紅色也用來表達(dá)某些感情。英語中的to see red(“使人生氣”), waving a red flag(“做惹別人生氣的事”)等。紅色還象征革命。在漢語和英語中都有用red(紅)表示這種意義的詞語,如:red guard (紅衛(wèi)兵)等。英語中的Red(大寫R)一詞本身常用作“共產(chǎn)主義者”的同義詞,但有貶義。不過,有些帶“紅”字的漢語詞語譯成英語的red并不表達(dá)原有的含義。
粉紅色(pink)是紅色的一種變異。在中國文化中,粉紅色又叫桃紅色。自古就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句,粉紅色(桃色)也可以象征女性。在西方文化中,粉紅色象征極致、精華,如(1)the pink of perfection十全十美的東西或人,(2)the pink of politeness十分彬彬有禮;它又可象征上流社會(huì),如pink lady高格調(diào)雞尾酒。
白色在中國傳統(tǒng)中是“喪”(lose)之意。如“白事”指“喪事”。喪事人家貼白紙,穿白衣、戴白帽,以表示哀悼。舊時(shí),迷信的人把給人帶來災(zāi)禍的人稱為“白虎星”;“白”也象征反動(dòng)、腐朽,如“白色恐怖”、“白區(qū)”。這些都含貶義。當(dāng)然在漢語中,白色也有用于褒義的一面。白色給人以潔凈、明亮的感覺,因此有“潔白如玉”、“陽春白雪”的說法。白色還象征著“正義、善良”,如“白衣天使”。它又象征“正當(dāng)、合法”;如?“白道”、“白市”。西方社會(huì)出席葬禮則穿黑色(black)。西方傳統(tǒng)中white表示“純潔的、有教養(yǎng)的”。
另外在漢譯英時(shí),應(yīng)注意有“白”字的漢語詞語。在某些場合漢語的“白”字指的是顏色,但在英語對(duì)應(yīng)詞中并無white一詞:“白菜(Chinese cabbage),“白熊”(polar bear)。在另一些場合,“白”字與顏色毫無關(guān)系,表示“徒勞、(in vain),如:“白費(fèi)事”(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白送”(give away, free of charge, for nothing)。此外,“白”字還可表示“單純的,不摻雜的”(plain,unadulterated),如:“白開水”(boiled water)。在某些場合甚至很難概括出某種函義。如:“坦白”(to confess,),“白癡”(idiot),“白話”(vernacular)等等。應(yīng)當(dāng)記住的是:“白”字并不總是white。
黑色(black)在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有大致相同的意義。例如,黑色是悲哀的顏色,英美人在葬禮上穿黑色服裝,中國人在葬禮上也戴黑紗。英語中的Black?Friday指耶穌在復(fù)活節(jié)前受難的星期五,是悲哀的日子。同時(shí),黑色都代表黑暗、陰險(xiǎn)、邪惡。比如漢語有黑社會(huì)、黑幫、黑幕、黑店、黑心腸,而英語中也有類似表達(dá)。但黑色在英漢中也有不同的含義。黑色在中國古代象征剛毅、鐵面無私等褒義。在戲劇臉譜中,往往用黑色臉譜象征人物的剛直不阿或憨直的性格;如黑臉包公;而黑色(black)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禁忌色,它象征死亡、兇兆和災(zāi)難,如black?death黑死病,black words不吉利的話;它又象征邪惡和犯罪,如black guard惡棍、流氓;它也象征恥辱和不光彩;它還象征沮喪和前途暗淡,如black dog沮喪,意氣消沉。有趣的是,在商業(yè)英語的in the black含褒義,表示“經(jīng)營一項(xiàng)企業(yè)盈利”。
在中國文化中藍(lán)色具有褒義,京劇中藍(lán)色臉譜代表勇敢和剛毅。在英語中藍(lán)色通常表示不高興。in a blue mood 或having the blues 表示“情緒低沉”、“憂郁”、“沮喪”等。藍(lán)色在英語中還常用來表示社會(huì)地位高、有權(quán)勢或出身于貴族或王族。He'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真正的貴族。)在美國英語中blue book(藍(lán)皮書)是刊載知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級(jí)官員的名字的書。
(六)綠色(green)
在中國文化中綠色表示俠義,如“綠林好漢”,綠色還象征貧賤,如元明時(shí)期職業(yè)低賤的人著綠服等。英語中除了前面提到的green with envy ,還有g(shù)reen-eyed “嫉妒”等??墒?,常用來表示“嫉妒”的漢語卻是“眼紅”(或“害了紅眼病”),英語直譯為red-eyed,恰好與英語green-eyed相反。
另外在不同的語言中對(duì)同一事物或現(xiàn)象卻用不同顏色來加以描繪。中國的紅茶翻譯成英語是“black tea”,而非“red tea”;美國人談到受傷時(shí)說be brised black and blue,而中國人則說“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譯為英語是“be beaten black and blue”而非“be beaten blue and Purple”。
通過對(duì)“黃”“紅”“白”、“黑”、“藍(lán)”“綠”六種色彩在英漢文化中意義差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英漢民族對(duì)色彩的認(rèn)識(shí)和感受基本相同,但色彩的表達(dá)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很大的差異。
【參考文獻(xiàn)】
[1]陸谷孫.英漢大詞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2]邵志洪.英漢語研究與對(duì)比[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1997.
[3]鄭蕊.淺析顏色詞的英漢文化異同及翻譯[J].科技信息,2009,(9).
[4]熊鶯.中西文化中顏色詞語的象征意義及翻譯方法[J].文學(xué)教育,2008,(7).
(作者簡介:董萍,張家口教育學(xué)院外語系副教授;劉文超,張家口教育學(xué)院外語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