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君
摘要: 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生活》課的整合,為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和活力,凸顯了《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信息技術以其特有的功能,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讓教材鮮活起來;現代信息技術以其強大的模擬和實拍功能,較好地再現了學生生活場景,使《品德與生活》課堂更富有生活情趣,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更生動、逼真的問題情境,學生入情入境就會思維敏捷,適時地留有一定的空間,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維能力。
關鍵詞: 信息技術《品德與生活》整合
現代教學媒體在各學科中的優(yōu)勢和應用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信息教育與學科的整合是改革傳統(tǒng)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重要途徑。《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強調“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或與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或利用兒童自己的選擇來組織活動;教學活動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從內容,可根據具體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信息技術具有強大的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能夠通過編制交互性強、界面友好的各種教學課件,展現或模擬各種場景,創(chuàng)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為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凸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
1.運用信息技術,動態(tài)演示,激活學生的社會情感。
偉大導師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學生的社會情感。
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殘疾人的不易,激發(fā)學生對殘疾人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我特意為學生們播放了在大連市殘聯現場錄制的一段錄像:電腦室里聾啞人在聾啞教師手語指導下學習電腦軟件的制作技術;盲人們在理療室里在認真地學習中醫(yī)推拿按摩的每一個動作;聾啞兒童在借助助聽器吃力地學習口語交流;輪椅籃球隊員、盲人門球隊員在體育館中進行訓練……隨后還展示了近幾年我國殘疾人運動員在世界各項比賽中的驕人成績??赐赇浵窈髮W生了解了自己身邊的殘疾人如何克服內心的痛苦和行動的不便堅強地生活。緊接著我安排了學生進行了換位體驗活動:請一位小朋友扮演盲人,站在自己的座位前,蒙住自己的雙眼,沿著桌子右邊慢慢走,盡量不要碰同學和桌椅,邊走邊體會。游戲完畢,請同學們談體會。又請一位小朋友通過比較體驗正常人走路和盲人走路,正常人穿衣和肢殘人穿衣的不同感受。通過鮮明的對比和教師的描述,同學們在情感上體會殘疾人所面對的種種困難。
通過體驗,學生對殘疾人生活的不易有了進一步的體會。這個活動人人參與,使學生在換位體驗中體會了殘疾人在生活中時時面臨的困難和痛苦,引起學生共鳴,再加上之前圖片和錄像的情景渲染,自然地喚起學生內心對殘疾人的同情,更激發(fā)了學生對殘疾人的尊重、友愛之情。
2.與行為體驗整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理論的傳授,并不意味著學生會由此形成道德觀念,一種良好的道德行為需要社會實踐才能形成。學生的良好習慣形成不能靠一時一事,需長期練習鍛煉和鞏固,才能成為自然、穩(wěn)固的習慣。因此,在總結實踐階段,要讓學生把從真實的生活中看到的、體驗到的東西帶進課堂,展開議論、思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老師在這個階段,更可以通過多媒體把一些超越時空界限的事例展現給學生,觸動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
3.促進《品德與生活》學科教學方式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對教師教學方式主要表現為:①信息技術可以作為準備教學的重要工具?,F在,我校正在利用瑞博教學平臺軟件,實現現代教學技術的革命,教師在準備教學階段,自制教學軟件,進行電子備課,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②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生活》學科之間的整合得到了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符合學生的主動學習需要,信息技術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用簡單的提問、文字等方式導入,而是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學生在學習中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③利用瑞博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將電子教案、課件教學日志等通過網絡向外發(fā)布,供其他教師交流。
4.與課堂評價整合,加強正確的行為認識。
在加強學生的行為實踐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觀點,聯系生活實際,分辨是非,使他們知道應該“怎樣做”,同時要提出明確的行為要求和具體的行為指導方式。這個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評價能力、辨別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關鍵,也是由“理”到“行”的過渡階段,是對道德認識環(huán)節(jié)的論證。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輔助材料豐富觀點、運用觀點、深化觀點,增強教育效果,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同時還要注意激發(fā)學生探求真理的精神,讓學生敞開思想,改變模糊認識,提高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升華道德情感,培養(yǎng)道德意志。
5.渲染課堂氣氛,挖掘學生的情感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和平年代成長起來的孩子們,遠離硝煙戰(zhàn)火,對于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沒有切身的體會。在教學《革命精神照后人》一課時,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觀看有關的電影視頻片段,有關的錄像片,講一講搜集到的革命故事,給學生播放西柏坡視頻,看后說說感想。通過觀看視頻,收集發(fā)生在家鄉(xiāng)的戰(zhàn)爭資料、圖片、音響材料,拜訪軍烈屬等活動,使學生們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是來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網絡資源具有豐富性和共享性,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生活》課程整合,極大地豐富了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使課程資源不再是單一的書籍、教材,既擴大了課程資源范圍,又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范圍。動畫、圖像、文字、音樂等音頻、視頻信息的融入,多方面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郭玉靜.《品德與社會》課程如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OL].
[2]羅長德.讓信息技術融進《品德與生活》的課堂[OL].
[3]馮娟.信息技術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