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桂珍,杜常春
摘要:少數民族大學生是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力量。當前,少數民族大學生信仰宗教呈逐步上升趨勢,應當予以正確教育和引導。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宗教觀,提升其綜合素質,以維護民族團結與社會穩(wěn)定。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研究
中圖分類號:G758.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6—0237—02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
本次調查問卷共回收985份,回收率為98.5%;調查范圍涉及的少數民族有49個,以本土少數民族大學生為主,包括朝鮮族、蒙古族等外省學生;涵蓋大一、大二、大三年級,比例分別為28%、46%、36%;男生為55%,女生為45%。調研統(tǒng)計結果分析顯示,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狀況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但也存在著對自身未來發(fā)展較為迷茫的普遍現象,出現了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信仰缺失的問題。
1.對信仰的認知傾向于現實主義。31%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為自己沒有信仰,而50%的學生對信仰的認識更傾向于現實主義,傾向于個人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則僅為 18%和 26%。58.7%的學生認為“家庭幸?!笔侨松凶钪匾淖非螅浯问恰吧眢w健康”,占26.8%,而“事業(yè)成功”和“金錢”則被放在更為次要的地位上。從性別類型來看,女大學生對“家庭幸?!焙汀吧眢w健康”的追求明顯高于男大學生,男大學生則更多地選擇了對事業(yè)成功的追求。調查結果在大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學生之間并沒有出現顯著的差異。
2.空虛、迷茫的情緒普遍存在。對于具體的人生目標,有高達91%的學生表示曾經考慮過,但 58%的學生并沒有對此做過規(guī)劃。在回答“什么最令人消沉”時,49.2%的學生選擇了“生活空虛”,34%的學生認為是“人情冷漠孤獨、不被人理解”,只有 11%左右的學生選擇“學業(yè)不好”和“感情受挫”。而就目前的狀態(tài),38.4%的學生知道“未來形勢嚴峻,但不知如何應對”;28.7%的學生能認真對待自己的未來,但傾向于“順其自然”;12.6%的學生“對自己的前途很悲觀”;而只有 24%的學生“態(tài)度樂觀,能為自己的未來努力”。
3.對宗教信仰較為理性,但對宗教的認識不全面。對宗教感興趣的學生并不多,只占 15.2%,明確表示需要宗教信仰的學生比重也只有 27.5%,更多學生認為宗教信仰可有可無。在回答“是否信仰某種宗教”時,有67%的學生明確表示不信仰任何宗教,也有 5.4%、7.4%的學生分別表示信仰佛教和基督教,但通過進一步的交流發(fā)現,實際上真正信仰宗教的學生微乎其微,而且對宗教信仰的隨意性較強。
4.入黨意愿強烈,但有較強功利化色彩。超過 80%的學生有著入黨的意愿,其中男女生之間入黨意愿的差異并不顯著;隨著年級的提高,入黨意愿則會逐步增強。在入黨動機方面,對于自己的入黨動機,45%的學生表示“信仰共產主義”,15%的學生表示入黨是為了提高思想覺悟,但也有 40%的學生表示是為了“找工作”。8.4%的學生入黨是應家人要求,另有 25%的學生則是“隨大眾”或追求“名聲”,這也充分反映出大學生入黨動機的功利化傾向。
5.不同少數民族學生信仰比例差異較大。調查顯示,回族學生信教比例高達 58.8%,藏族學生信教比例達43%,遠高于平均水平,而貴州一些世居少數民族如水族、布依族,其學生信教比例不到5%,與漢族學生信教比例未出現明顯差異。
二、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信仰宗教的成因探析
1.社會環(huán)境因素。從國際環(huán)境來看,20世紀末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共產主義事業(yè)進入低潮,各種政治勢力重新分化組合,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馬克思主義理論受到巨大沖擊。隨著國際經濟文化合作交流越來越頻繁,中西方文化也在更廣泛、深入的領域進行融合、碰撞,宗教作為西方價值觀念的重要內容對大學生的滲透明顯增強,大學生接觸宗教的機會增多。從國內環(huán)境來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完善,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現了巨大嬗變和碰撞,競爭帶來的風險,貧富差距的存在,地區(qū)不平衡的逐步加劇,導致相當多的人出現心理陣痛和失衡,而在激烈的社會變遷過程中帶來了社會失范與社會結構重建的問題,出現了一些群體的解體,造成“失范”或“非規(guī)范”現象廣泛存在。而宗教中比較固定的規(guī)則及其所宣揚的理念, 成為部分社會群體獲得內心平和與精神撫慰的最簡便的方法, 成為少數人處理社會事務的行為規(guī)則參照。
2.大學生自身主觀因素。調查對象多為90后少數民族大學生,他們成長于社會轉型時期,面臨著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雖然大學生生理體格基本成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接受著高等教育,但是其思想觀念、心理穩(wěn)定程度、價值取向等方面尚未定型,仍處在待成熟的階段,對信息的篩選和鑒別能力較差,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淺薄,對社會問題的認知不夠全面,考慮問題不夠客觀深入,處理事情容易沖動偏激,情緒心境的持久性較差,容易波動變化。這些主觀因素都影響著大學生理想信仰的確立和堅定。
3.民族、地域、家庭因素。通過調查發(fā)現,在藏族、回族、維吾爾族、東鄉(xiāng)族這些全民信教的民族中,大學生的信教比例是很高的。在中國,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有藏族、蒙古族等,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有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來自這些民族的大學生出生并成長在有著強烈宗教氛圍的民族和家庭中,自然有著很深的宗教情感。
4.宗教因素。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宗教日益世俗化,呈現出一些新的適應性特點。宗教的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倫理性和心理性,宗教對人生、世界、自然有獨特的詮釋,這對喜歡追求理性知識的大學生頗有吸引力。大多數宗教都宣稱是“善”的事業(yè),勸人行善,利己利人,這對具有社會正義感和責任感的大學生也有吸引力。他們認為在宗教中可以尋求到社會人際關系間難得的寬容、慈悲和公正。特別是宗教具有一定的心理調適功能,能給人安全感和歸屬感;宗教政治色彩逐漸淡化,而主要表現為調節(jié)個人信仰與社會公共價值之間的關系,向個人提供屬于個人生存之意義的選擇。由于現代生活的單向化、非情感化、人與自然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物質生活豐富與精神生活貧乏的反差,使得宗教的價值更加得到強化。
三、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信仰教育的路徑建構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為一體,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這就在實際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社會轉型時期信仰體系重構聯系起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少數民族大學生信仰教育既有必然性,也具有可行性。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導地位是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方向保證,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是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時代要求,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豐富了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具體內容,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大學生信仰教育提出了明確的道德內涵。
2.創(chuàng)新和完善少數民族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模式和機制。在大學生信仰教育實踐中,要避免純灌輸式教育,避免信仰教育的教條化,注重普遍性與特殊性、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結合。一是因人制宜。要多層次分類別地設計信仰教育,對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強化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教育;對普通學生開展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對產生信仰偏差的學生進行科學信仰教育。針對不同學生找到不同的突破點,這樣有助于改善信仰教育的效果。二是變革信仰教育的刻板模式。堅持信仰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以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信仰教育融入日常的生活實踐中。將信仰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三是積極運用網絡等現代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信仰教育的載體和平臺。網站、論壇、博客、視頻等都能設計成專門的信仰教育載體,把校園網絡、校報、廣播電臺、宣傳欄、黑板報等校園輿論陣地充分利用起來,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根據學生對網絡的新要求,對癥下藥。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一是加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高校應依據規(guī)章制度實行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同時要以人為本,給少數民族大學生以人文式的關懷,讓廣大師生在有序中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施展才干。二是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開展多姿多彩的校園活動,使大學生目光轉移到現實生活中積極健康的一面。加強大學生組織建設,把所有大學生納入相應的組織中,滿足他們的興趣需要,激發(fā)他們對學業(yè)、事業(yè)的追求,使得他們的情感有所依托,生活學習有幫助,人際關系良好,心理問題得到解決,從而從根本上消除他們加入教會,尋求教會幫助的動機和需要。
4.團結尊重信教少數民族學生。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國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大學生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大學生又不是普通公民,他們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所肩負的使命要求他們必須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我們必須審慎地認識到,大學生宗教徒的精神信仰也是人對終極意義的自由追求,是人的一種深刻的精神需要,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只是信仰問題,并無政治企圖。因此,我們要依法加強對大學生宗教事物的管理,一方面,要尊重和團結信教大學生,依法保護他們正常的宗教活動。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擊校園內外各種非法的宗教活動。
參考文獻:
[1]中央中央文獻研究室.新時期民族工作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
[2]劉樹宏.當代大學生信仰教育初探[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
[3]孫瓊如.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研究回顧與展望[J].中國青年研究,2008,(11).
[4]包玉琴.在民族院校進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仁[J].民族教育研究,1991,(3).
[5]王文東.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的調查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主要對象的報告[J].民族教育研究,2007,(5).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