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壬蘭
摘要詩歌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而詩歌含蓄、凝練的語言特點給詩歌閱讀量有限、生活閱歷不多的中學生帶來了不少困難?!敖庾x意象”是中學生詩歌鑒賞入門最好的一把鑰匙,教學過程中應從“意象”入手引導學生鑒賞并創(chuàng)作詩歌。
關鍵詞意象;鑒賞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
所謂“意象”,是我國古典美學的一個術語,實際上它是一個復合詞語?!耙狻保杆囆g家的主觀意識、趣旨及其在作品中的藝術表現(xiàn)。具體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指的是詩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感受的提煉與集中,蘊含著詩人的審美體驗理想?!跋蟆奔次锵?,就是作為創(chuàng)作客體的客觀事物。對詩人來說,“象”是其審美對象,是與它的“意”互為所指的客觀對象物?!耙庀蟆奔词侵饔^情感與客觀物象的結合?!耙庀蟆笔窃姼栊蜗髽嫵傻幕驹?,是詩人的內(nèi)在情思與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統(tǒng)一,是詩人通過想象及其擬人、狀物、象征、夸張等體現(xiàn)方式的作用,將意與象融合,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單一或片段的可感可觸的具象。清代文學評論家金圣嘆說“《詩經(jīng)》三百篇,雖草木魚蟲鳥獸畢收,而并無一句寫景。”大學者王國維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梢娫姼柚?,詩人的情感是通過意象來抒發(fā)的。意象把詩人抽象的情感思緒形象化。所以,閱讀賞析詩歌關鍵在于抓住具體可感的意象,從“象”入手,品出其中之“意”來。
那么,究竟怎樣從“象”入手,品出詩中之“意”來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三步入手。下面將結合九年級下冊課文《我用殘損的手掌》的教學實踐進行具體分析。
第一步是找出詩歌中的“象”,看詩人為了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心志,選取了哪些具體的物象?!段矣脷垞p的手掌》這首詩中,詩人就選取了兩組意象:一類是灰燼、血和泥、家鄉(xiāng)湖中的荇藻和水、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江南水田的蓬蒿、嶺南的荔枝花、南海的苦水,這一組意象選取了祖國廣大的土地上從北到南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是當時被侵略者踐踏下的淪陷區(qū)的形象表現(xiàn);另一類是遼遠的一角、戀人的頭發(fā)、嬰孩手中乳、太陽、春,這些是沒有被踐踏的解放區(qū)的形象表現(xiàn)。
第二步是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積累,借助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并找出修飾物象的詞語,去分析這些詞語所隱含的信息,以此體會這些意象的特點?!段矣脷垞p的手掌》中,家鄉(xiāng)湖中的水和荇藻是“微涼”的,長白山的雪峰是“冷到徹骨”的,黃河的水是“夾泥沙”的,江南的水田是“只有蓬蒿”的,嶺南的荔枝花是“寂寞地憔悴”的,南海的水是“沒有漁船”和“苦”的,這些物象的修飾詞語都是冷色調(diào)的、憂郁的,展現(xiàn)的正是陰暗的淪陷區(qū)。而“那遼遠的一角”是“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的,“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帶給詩人的感覺是“像戀人的頭發(fā),嬰孩手中乳”?!疤枴焙汀按骸毕笳鞯氖菧嘏?,是希望,這一系列的暖色調(diào)的詞語修飾“那遼遠的一角”,和前面一組意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了解了這些物象的特征,有助于理解詩歌中所寄托的情感思想。
第三步是引導學生根據(jù)詩人在詩中描繪物象的那些詞語及這些物象的具體特征,去揣摩體味詩人在物象中所寄托的情感、志向,即詩中之“意”?!段矣脷垞p的手掌》詩中,“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是總領全詩的句子,“摸索”的結果是一種直接的觸覺感受,隨著“手掌”的移動,作者的感覺發(fā)生了變化,內(nèi)心的情感也很自然地發(fā)生變化。當“手掌”“摸索”到的是陰暗、凄涼的被侵略者踐踏的淪陷區(qū)時,詩人的內(nèi)心是愁苦的,他想表達的也正是那種國土淪亡的切膚之痛。當詩人的“手掌”“摸索”到那溫暖、明朗的“遼遠的一角”時,愁苦的心獲得了安慰,“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喚起的是人生命中最親切的感動,“太陽”和“春”象征的是祖國光明的未來,從中我們讀出的是詩人那份深沉的愛國之情。
這樣一個過程下來,學生可以掌握具體解讀詩歌的方法,減少學生對詩歌的那份陌生感,拉近與詩人心靈的距離。在教學完《我用殘損的手掌》后,我還結合“探究與練習”三布置了這樣一個課后練筆:
詩人往往把情感寄托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鑒這種寫法,聯(lián)系你的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寫自己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從學生的作業(yè)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運用一些具體的意象來表達自己抽象的情感,如一學生(黃嘉恩)寫了這樣一首詩《尋找》:
似光非光,
雖是黑暗,但仍要走著
尋找那微弱的光線,
因在微弱的光線中帶著一切的光。
另一個世界出現(xiàn)了,
總會是光明和色彩繽紛的
可換來多姿多彩的生活。
似路非路,
雖是沒有方向,但仍要走著
尋找那路的指南針,
因那路的指南針中帶著一切的方向。
那路出現(xiàn)
將會是踏實和進取的
可換來充實的生活。
這首詩中小作者運用了兩個意象“光”和“路”來表達她內(nèi)心的彷徨與追求,她是一個后進生,對于自己的未來感到渺茫、彷徨,但她內(nèi)心仍堅持著一種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我認為是一篇較成功的習作。
教學實踐表明,引導學生從“意象”入手品讀詩歌是一種有成效的詩歌教學方法,只要學生抓住“意象”這一關鍵的詩歌要素,就等于拿到了一把開啟詩歌之門的鑰匙,只要拿著這把鑰匙再去多開幾道門,學生鑒賞詩歌和創(chuàng)作詩歌的能力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